草根外交:海外的中国回望

2014-04-01 11:35王霜
齐鲁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加拿大留学生

王霜

杨恒均:

我在美国看到的“中国民意”

杨恒均,独立学者、作家与时评作者, 2008年游学美国

2008年底,我飞赴美国,中国朋友和美国朋友都兴奋地问道:啊,来观摩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我说不是的,他们又问,来看看美国?我说,不是的。怕他们继续问下去,我就干脆告诉他们:我是来看中国的。

在这里,我接触了华人精英,更多地接触了美国多位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虽然大家免不了要谈谈奥巴马,但我总会及时把话题转向:啊,告诉我,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国的事?你怎么看中国?你认为中国将来会……

事实上,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压下中国屹立不倒,世界对中国的观感,已经开始一个关键的转折。而“中国制造”伴随着“中国威胁”,令海外中国人的感受也渐渐复杂起来。

虽然我心中早就揣着一个中国,但我还是想通过各种不同人的眼睛看清楚一点中国。

2008年的中国发生了那么多事,愤怒的留学生把五星红旗插到了旧金山、巴黎和悉尼等地,好几个美国人看到我们留学生在他们的街头挥舞五星红旗就被真正雷到了。有一个妇女对我说,你们那里一定比我们国家自由和美好多了,可怜的美国人,我们还一直以为这些可怜的中国孩子是来投奔自由呢。她的言下之意,我们中国发展太快,他们落后了。

这也是实情,这些年来,又有哪一个国家的留学生如此牛气冲天,一边偷偷申请绿卡,一边可以同时在巴黎、悉尼和旧金山游行示威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中国的孩子在这种环境里自然也是自由表达,既然是自由表达,也就是说反映了留学生的真实的想法。美国人说,这可是他们美国人第一次看到中国人的真实想法,正如他们从美国人游行示威看民意一样,他们从留学生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民意。美国人很尊重民意,所以,他们蔫了,牛不起来了!

可以明显感觉到,经过风霜雪雨的岁月,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已经有了改变。他们感觉现在身边的中国人已经不是以前有人形容的那种“激进的”或者“整天只是待在中国城的”中国人了。

这世界上,什么事都能够发生的。我通过很多美国人的眼睛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中国,和我眼中、心中的中国都那么的不一样。

葛雪:城市建设和经济收入的中加差异

葛雪,旅加作家,曾著有《谁适合移民加拿大》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城市建设的速度可以和中国相比,一位1989年到法国留学,后来移民到加拿大的博士告诉我,2003年,相隔10多年后,他回到北京,觉得自己完全成了乡下人。

与发达国家的人将中国落后化相反,大多数中国人都将发达国家的城市想象得过于发达,一个在我之前登陆加拿大的朋友曾经发给我一些多伦多旧房的街道,戏称这是一个大农村。

从城市建设上来说,中国是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加拿大则已经是发展成熟的国家,城市发展的速度缓慢或者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我们登陆时居住的城市汉密尔顿市中区30年没有建一栋高楼;蒙特利尔市区也有23年没有建高楼了。一位来加拿大将近30年的老先生告诉我,30年前,他们来到蒙特利尔时就是这个样子,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由于人口少,增长缓慢,需求有限,各行各业难有大的机遇。国内过来的土木工程师们很难找到相应的专业工作,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的工程开工。

所以,当国内的朋友问我,哪种人最适合移民加拿大时,我的回答是,如果你希望干一番大事业那应该留在中国;如果你希望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呼朋唤友,美女如云;那应该留在中国;相反,如果希望过一种安静的田园式的生活,希望远离繁复交错的人际关系,希望更多地和家人孩子在一起,那么你适合移民加拿大。

撇开中国庞大的农村贫困人口,来比较一下中国城市和加拿大城市白领的经济收入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90年代,先生的一个大学同窗年薪10万美元,在当时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出了国,才明白,10万美金收入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加拿大。而且,那是税前,如果税后,交完各种各样的养老金基金,每月能拿到手的也就几千了;如果供房和车,每月剩余并不多。也就是说,即使收入10万,也不可能在加拿大过上非常潇洒的生活。

相反,对国内大公司的白领一般来说,一个年薪10万的人,每年实际拿到的可能有16万,甚至20万。而且,中国工资收入入税的部分少而又少。中国城市白领可以支配的收入远远大于工资账面上的收入;而国外,可以支配的收入远远低于工资上的收入。

周成刚的“悉尼式”偏见:

世界的中国观“成长论”

周成刚,新东方教育集团副总裁,1995年留学澳大利亚

新东方教育集团副总裁周成刚,1995年刚到澳大利亚留学。有一天他在公园里坐着,一个当地人从身边走过,踢了他两脚。“倒是踢得也不重。”尽管这两脚让周成刚感到“很不舒服”,但他也“没有办法”,“可能是这地方不能坐,咱们触犯了人家的规矩吧。”

某种程度上,当世界接纳了开放的中国后,隐约而至的“冲突”,必然将取代初见时的热情招呼。

“去澳洲的华人越来越多,华人生存能力强,不可避免要抢当地人的工作机会,抬高当地房价,甚至逃税、打黑工,难免让当地人有些看法吧……有时候去租房,房东都不给中国人租!因为中国人天天烧菜,会把油烟机熏坏。”周成刚说。

在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世界整体上对中国建设现代化持怀疑态度。1989年后,苏东剧变,原先由于共同应付苏联而搁置的误解和偏见就大大爆发了,甚至出现了“中国经济崩溃论”,称中国改革完蛋了。

周成刚的朋友,一位在美国的留学生任贝贝和爸爸一起去看望移民多年的婶婶时,婶婶居然上街买肯德基招待他们,而且说:“这些不健康的东西我们平时都不吃,就是因为你们来了……”endprint

“她总觉得肯定比我们生活得强,听说中国有什么了都挺吃惊。”这位留学生说。

十几年后,当周成刚坐商务舱到世界各地出差或旅游时,还依然会回想起自己当年在悉尼锯木板做苦力的日子。“我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和这个国家一起成长。”他说。

很多时候,这种成长意味着忍受偏见,但更多的时候,成长着的,是世界对中国的实力的认知。而正是这种“成长”的感觉,促使许多在国外的中国人,选择了回到中国。

观点

“公民外交”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觉醒

□赵启正

全球化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利用文化外交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就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几年前,我初次访问美国时有过这样的经历。飞机场乘出租车时,接待我的司机彬彬有礼,绅士的举止让我颇感钦佩。他穿着的衬衫也笔挺、整洁,一看就是仔细熨烫过的,领带系得非常得体。他先是把我当成了日本人。我于是接着问他:“这是您的制服吗?”他的回答却很出乎我的意料,“不是,我比较注意自己的仪容,每天会根据天气状况来选择衣服和领带。”他还说:“我希望乘坐我出租车的客人们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观光乐趣,最后带着还想再来一次的眷恋离开!”

尽管那只是一次私人旅行,但对我这外国人而言,这位司机却“兼职”担任了他的国家的民间观光大使。他无意识地履行了 “公共外交”的职责。

有人问我:“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去中国工作、学习和旅游,也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来美国做同样的事,这算不算是一种公民外交?”我说:“教育和旅游都是一种服务产品。我们不但应该鼓励两国人民消费彼此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更应该鼓励他们消费彼此的情感、文化、思想和观点。这种在经济上无限紧密,在情感上十分遥远的现象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经济联系其实是脆弱的,容易破碎的。”

在全球化、技术革命等的推动下,世界逐渐被压缩为一个更小、更窄的空间,伴随商品、技术、资本、人员的空前流动一同出现的是巨大的全球“文化流”。这样的时代,公民外交不止是象牙塔里的一个东西,一个精英层的东西,它更是一个来源于民众的文化运动。

在中国,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士大夫传统。它的核心是教养、责任与自由。教养让每个人不仅要关注物质需要,还得有精神追求;责任让人不仅要追求私利,还得承担社会责任;而自由让人不仅要追求免遭强制约束,更要有内心的自由。在平民时代,这样的传统已经不仅仅是对少数精英的奢求。甚至可以说,在这个没有贵族的时代,这就是现代的公民精神。endprint

猜你喜欢
加拿大留学生
乘火车穿越加拿大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教室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多元加拿大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加拿大看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