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生产制造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规范管理意识,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而全员绩效管理办法是依据企业的价值链分解而实现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承包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对全员绩效管理方法内涵分析入手,进而论证和阐述其构建和意义,以期为生产制造企业开展全员绩效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全员绩效 绩效管理 生产企业 班组承包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19-02
一、前言
次贷危机结束了美欧依靠资产泡沫和过度借债拉动需求的增长模式,导致金融市场持续大幅波动,市场信心动摇,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全球制造业活动明显收缩,全球需求的调整和金融收缩对中国出口、资本流入和流动性环境都产生了明显影响,目前我国各个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压力,供求矛盾存在较大差距,各生产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严峻考验。为了应对残酷的竞争环境,生产制造企业必须降低成本、提质增效,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的激励政策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了体现组织结构服从于企业战略的思想,更好地完成战略目标,各生产制造业企业需要在原有管理模式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业务单元,彻底打破“大锅饭”格局,建设一个组织架构扁平、快速响应市场、风险可控、战略协同、资源优化的创新型管理模式。
全员绩效管理办法旨在立足和稳定原有的组织机构基础上,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结算体系,全面理顺企业的经济秩序,夯实管理基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程序化、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有效地促进生产制造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全员绩效管理办法的内涵
针对目前我国行业产能过剩的总体形势及严峻市场竞争考验,生产制造企业依据战略部署,以先进的企业文化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实施划小核算单位,深化创新机制、细化完善制度,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承包经营管理模式。此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据企业价值链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承包
即按营销、设计、生产等价值创造过程作为相对独立体系制定不同的承包方案分别承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体系承包单元承担的工作任务特点,通过结合各项费用、工资的细化分解,将目标责任落实到各体系的基层承包单元,设立了各体系的核心考核指标,最终使承包经营改革贯穿公司运营的每个环节、流程及工序,构成无缝衔接的工作链。
(二)“全方位”——承包经营改革将覆盖整个企业全面实施,坚决不留死角
将生产制造企业的下属各单位和只能部室依照其应所负责的业务和责任的不同,分作三种承包类型,即三个承包中心,具备独立业务的分、子公司可以独立核算出利润(包括对内对外)的作为利润中心,负有利润指标和利润增长的责任,要承包利润、现金流、合同签约、应收账款、存货五大指标,按利润计提全员的绩效薪资。各个独立业务分、子公司下属的生产车间为生产中心,负有按时完成生产和控制生产成本和费用的责任和义务。生产体系各班组要按照生产台份,采用完全的计价产值,对费用、进度、质量、安全等业绩指标进行全面承包。各职能部室为费用中心,承担在完成工作的同时降低管理费用的责任,各职能部门考核薪资(一般应为薪资总额的70%)在全额与利润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后,还要与服务市场、服务生产、部门费用控制等指标挂钩考核,以促进职能部门围绕生产经营,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三)“全员参与”——真正实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全员绩效管理办法要从调动一线员工积极性入手,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能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清晰责、权、利,通过压力传导的方式,让每名员工感受市场压力,共同承担企业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做到全员营销,人人感受市场温度。通过薪资福利与创利能力的挂钩,充分调动每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全员同向、同心、同力,团结一致、奋勇拼搏,为生产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发展而不懈努力。其中,企业的领导班子要带头打破传统的职务加业绩薪资分配方式,通过工作重心向市场转移,80%的领导班子重要职责放在市场,100%的领导班子薪资与抓市场成果挂钩;其余各级领导与员工的薪资也和企业的效益与各自承担的指标挂钩。形成全员竭尽所能为客户服务,尊重、了解、满足、感动客户,切实做到客户称心。全员步调一致推动生产制造企业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局面。
(四)以内部市场机制与管理信息化作为两个支柱
在实行全员绩效管理办法后,为了更好地将目标分解,更好地划分责权、贡献,每个承包单元将变成独立的经营体。它们相互之间是内部交易关系,因此必须建立其内部的交易体系,此内部交易体系以适应性为原则,不要求必须货币化,但要求数字化。内部交易体系建立之后,承包单元之间和承包单元内部的核算工作必然加大,同时在实行全员绩效管理办法后,对企业经营运作的透明化和信息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监控,生产制造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管理信息平台。
(五)“全员绩效管理办法”是四级战略监控框架
为了避免出现“以包代管”,防止各个承包单元重当前利益而忽视战略发展和长远利益的情况出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承包经营管理模式”要从四级战略框架出发对各经营体的生产运营进行监管。四个层面的战略框架分别为:
1.财务层面,用财务指标即滞后指标监管,提供了组织成功的最终定义。战略描述一个企业想要如何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
2.客户层面,目标客户的成功为改善后的财务业绩提供了一个主要佐证。除了衡量客户成功的滞后结果指标,如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增长率,客户层面还定义了目标细分客户的价值主张。客户价值主张的选择是战略的中心要素。endprint
3.内部流程层面,为客户创造并传递价值主张。内部流程业绩是随后的客户和财务结果改进的领先指标。
4.学习与成长层面,无形资产是持续价值创造的最终源泉。学习与成长目标描述了如何将人力、技术和组织氛围结合起来支持战略。
四个层面的目标连接为一条因果关系链。增强并使无形资产协调一致将改善流程业绩,进而驱动企业走向成功。
(六)五个管控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实行承包的目的是通过用外部市场内部化的手段更好地适应市场,增加利润。
2.以提高管理效率、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划分承包单元的依据是划分后的管理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管理成本是增加还是降低。
3.以释放生产力,加强科技管理,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全员绩效管理办法”注重的不仅仅是当前利益,更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以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以提高质量保证为原则。各个承包单元承包后,要避免重数量而轻质量,应以质量保证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承包体系中要建立质量追溯机制。
5.以坚持安全生产为原则。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产经营必须坚持的宗旨。
(七)六个实施阶段
“全员绩效管理办法”的实施共分为调研、设计、培训、试运行、全面实施和跟踪纠偏等六个阶段。
三、全员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实行全员绩效管理办法是需要经过长期广泛的调研准备,和反复的论证,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在实施前要组成以生产制造企业领导为核心的承包改革领导小组,征调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生产部、市场部、企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精兵强将组成专项的工作小组,共同推进承包改革的进程。组建的工作小组应包括定岗定编、经营计划、承包方案、工资方案、宣传和培训等工作组,各司其职地高效开展前期具体筹备工作。
其中定岗定编小组对现有人员的编制、结构、职责任务等相关情况进行逐一核实与梳理,确保材料的数据的准确性。在工作执行中,坚持人岗匹配的原则,结合生产制造实际情况,确定定岗定编的方案。此方案应能够进一步规范生产制造企业各体系人员的结构比例,以生产经营一线人员为轴心,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增强了公司的发展后劲。
工作小组人员还经常到各个班组观察并记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向一线员工及班组长询问意见和建议,采取口头询问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搜集大量一手资料。并针对搜集上来的问题,工作小组要通过专项会议一一讨论,经反复论证研究出多项解决方案,再向各方面专家征求意见,以便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在初步确定了包括内部结算体系的方案之后,经过比较,最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班组作为试点单位。工作组还要对试点班组和相应的管理人员及班组长培训,向他们讲授承包管理的内涵及具体实施步骤,由各班组长组织班组内部学习,实践和执行。同时为了保证方案可以更好地全面实施,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平台。
在建立全员绩效管理体系时要本着效率、控制、真实性的原则,根据现行管理体制和管理层级来建立绩效考核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实施绩效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突出业绩,分层分类逐级考核;要量化评价,简明实用,突出重点;要注重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其次对全体员工进行合理分类是实施考评的前提。根据岗位的关键职责,一般可将全体员工分为四个类别:领导类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服务人员。第三,要编制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绩效管理的对象及其分类、绩效考评的内容及文本、绩效考评的周期及频次、绩效考评的程序及流程、绩效考评的标准与方法、绩效考评的核算及兑现、绩效的跟踪与反馈、绩效管理的机构与职责等。第四,要建立了跟踪管理与协调反馈的体系维护机制。跟踪管理与协调反馈是绩效管理能否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实施跟踪管理就是发约人定期了解受约人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对受约人进行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防止和纠正业绩考核中出现的虚假行为。如被考核者对考评结果存有异议,可向考核者提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未能解决,被考核者首先向隔级主管申诉,如仍未予解决,可向更高一级主管反映。并通过在实践中多次反馈调查情况,及时修改和充实理论体系和方案。
四、全员绩效管理办法的意义
通过建立有效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可以使生产制造企业的广大员工及时地进行工作反馈,进一步明确自己所具有的责、权、利,促使其扬长避短,不断地提高绩效水平,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与素质水平。同时评估结果又可以为员工薪酬、企业培训、责罚奖惩、职务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令人信服的客观依据。因此,建立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可以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同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提升企业绩效。
实施全员绩效管理是深化生产制造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其提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既能准确衡量评价每个员工的实际表现和工作业绩,也能客观反映其素质短板和潜能优势,也必然能够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刘舟平.企业管理中全员绩效考核科学实施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2] 吴焕彬.国有建筑企业绩效考核改革举措浅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8)
[3] 王树用.现代建筑企业绩效考核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
[4] 任宏,李红立.绩效管理在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5] 张卫国.建立全员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益最佳化[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2(4)
(作者简介:王兆杰,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湖北武汉 430000)
(责编:贾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