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变化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当前教师主要研究的问题。对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也由教师教得是否认真转变为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东西。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而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还没有转变,致使一些教师不能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但是,无论课程改革的进度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教师不变的追求,为此,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变化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当前教师主要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发育和形成时期,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不足,但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入手,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动脑、动手,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此外,小学数学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可以随处发现数学知识的运用,教师应及时发现这些与数学相关的生活事物,将这些事物提炼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处理生活之中的问题,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加法运算”时,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将学生在家里的“吃饭”搬进课堂,让学生回想一下在家吃饭的时候一共用几个碗、几个盘子、几双筷子等,然后让学生以这些碗筷为研究对象,学习加法的运算。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还能将学习搬回家中,学生在吃饭时会下意识地去计算所用的碗筷,进而巩固课堂所学数学知识。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能力
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一些知识内容的规律很难让学生理解,但通过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一些数学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规律,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为此,教师应探索有效动手实践操作方法,以保证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出所要学习的数学规律。例如,在讲解“3的倍数”时,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的个位、十位、百位等位数的和如果可以整除3,就是3的倍数。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人拿6根小棒,然后用这6根小棒任意放到不同的数位中,学生在操作中就会发现,无论放到不同位数中得到的数字是一位数6,还是两位数15,还是三位数123,所摆出的数字均是3的倍数,之后在多给学生1根小棒,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会发现,用7根小棒摆的话,无论怎么摆,都不是3的倍数,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了“3的倍数规律”,进而通过动手操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认识和处理数学问题,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自主发现、独立思考的创新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教师应不断地探索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寻找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数学内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在刚刚接触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很难做到永久记忆,教师可以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结合在一起,三角形可以看作是一条底边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做是两条底边都相等的梯形,由此通过创新性地将三者联系在一起记忆面积公式,提高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为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将课堂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镇郊中心小学校)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