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综述

2014-04-01 01:01李小玲
经济师 2014年1期
关键词:指南评价研究

●李小玲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综述

●李小玲

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与否关系着高校内部审计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内部审计。文章旨在对当前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为认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和了解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现状提供系统和全面的参考。

高校 内部控制 审计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以下简称“《指南》”),是我国第一个行业性的内部审计指南。此前,有关部委发布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指引主要针对企业,对于高校来说适应性较差,是内部控制审计在高校中不能普遍开展的原因之一。《指南》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机构为了完善内部控制,保证其有效执行而对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所进行的了解、测试和评价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活动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指南》对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旨在引导和规范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

在《指南》发布之前及之后,学者们对高校内部审计都进行了一些探讨,特别是其发布后,引起了更多学者对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回顾、梳理和评价,为认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和了解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现状提供系统和全面的参考。

一、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理论研究

1.关于必要性。叶习红指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资金来源已经改变了单靠财政拨款的方式,开始多渠道筹资办学,学校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近年来,高校出现了不少经济上的大案要案。决策失误、教育资源浪费、资金流失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在资产管理、物资采购、基本建设、对外投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基本上属于内部控制缺陷问题。①刘永祥、李薇认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是降低当前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的需要,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是健全高校运行机制、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需要,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纠正高校不正当行为的需要。②

2.关于审计定位。肖建义认为,内部审计的准确定位是监督和服务。监督是审计手段和过程,提供审计服务则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内部控制审计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领域,监督和服务成为其定位理所当然,只不过其侧重点在于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监督和服务,通过监督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内部控制建设服务,为强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进而促进高校加强管理和提高办学效益。③刘永祥、李薇也提出,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只有不断开拓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在高校内部确立地位,发挥作用。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实现服务职能的途径包括:(1)通过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2)通过参与高校内部管理即直接参与高校经济活动的决策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意见;(3)通过自身的工作,例如开展建设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审计。②

二、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实务研究

1.关于审计模式。叶习红认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不能照搬企业模式,在分析高校内部控制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两种模式,即全面审计模式和动态审计模式。全面审计模式要求成立以行政一把手为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控制审计领导小组,对全校所有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范围内的活动进行评审,根据业务性质的不同,划分教学、科研、职能管理、产业、后勤服务等多个类型,分别组织审计小组,适用范围是尚未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是以前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学校。动态审计模式要求成立以审计处为主、外聘专家为辅的内部控制监控组,对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动态审计,对各单位或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出现的特殊事项开展经常性咨询和审计服务、提出改进建议成为内部控制监控组的日常工作,适用于内部控制制度已普遍建立或曾经已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全面审计且比较成功的学校。①④

李志强提出基于整合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模式,将内部控制审计和传统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劳动,节约审计成本,使审计结果相互利用,充分提高审计效率而从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的整合。对于国际上关于整合方式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日本的整合方式,要求同一个审计人员审计整个过程,将两种审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另一种是美国的做法,既可以由同一人将两种审计整合,也可以由项目组内的成员分工协作以完成整合审计,他认为根据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现状,采用第二种做法较为合适。

2.关于审计方法和内容。肖建义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三个阶段,并分别介绍了各阶段的具体审计程序和内容,提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应防范了解不全、测试失效和评价不当三大风险③,是对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进行的较早的探索。之后,刘红梅也在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分为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具体地阐述了各阶段的审计程序和内容,特别是围绕内部控制的五要素阐述了实施阶段的审计内容⑤,更能体现内部审计准则的精神。叶习红则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概括为科学编制审计方案、有效实施现场审计和务实评价审计结果三个方面。①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09年发布了《指南》,其中第二章《内部控制审计》从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房产管理、设备管理和物资采购管理六个方面介绍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是至今为止对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最全面系统的阐述和指导,对于提高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意义重大。

该《指南》发布后,谢卫华、徐建科在分析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实际,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科研经费控制环境审计中在管理层理念、职责分工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关注点,要求以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对科研经费风险管理进行审计即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主线,以及提出了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拨付、预算、支出和结算四个环节的控制过程的审计重点。⑥⑦杨明亮则对另一方面即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了积极探讨,提出了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共包括七个步骤,还特别指出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采取的四种具体方法,包括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实地观察、审查书面资料和重做或重新执行某些控制程序。⑧

3.关于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完善内部控制,而手段是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因此,恰当评价内部控制很重要。

吴明芳认为,要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作出合理的审计评价,首先要明确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内容,其次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围绕内部控制要素,在分析审计评价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共13项指标包括控制环境方面的5项及风险管理方面、控制活动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内部监督方面的各2项。⑨

薛友丽等则构建了面向学院的高校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并将其量化,同样是围绕内部控制要素进行设计,该评价标准包括15项一级指标、62项明细指标,每项一级指标均被赋予了分值⑩,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之后,唐华琳也提出了一套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该体系遵循目标导向、风险导向、一般指标和具体指标相结合及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四项原则,包括要素评价标准、业务层级评价标准和部门层级评价标准3个层级,并列举了福州大学教学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指标的一级指标及权重,更具参考价值。(11)

三、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对策研究

范俭、杨明亮在指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包括切实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不断增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确保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及促进高校部门单位规范管理。(12)

唐华琳先深入分析了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难点在于:高校内部控制观念淡薄、高校业务管理活动种类多样化、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明确和高校风险管理审计较难开展。针对上述难点,其认为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突破路径在于:(1)转变思路,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环境,即促进各部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本校的内部控制规范;(2)开展灵活、多样的内部控制审计,既可以开展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其与其他审计业务相结合,多开展一些专题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可采用联合审计的形式,吸纳相关业务领域的专家参与到审计小组,组成联合审计小组;(3)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4)开展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11)

四、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研究评价

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基本是起步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3年发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之后,而更多的关注是在2009年《指南》发布之后。这些研究,涉及基本理论问题,也探讨审计模式、审计方法、审计评价指标,或者提出发展对策。尽管成果不是很丰富,观点也不太成熟,但总是对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值得肯定。笔者认为,对于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在基本理论、实务和发展对策方面还需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讨。

1.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较少。首先是缺乏对《指南》的研究,除了教育部财务司于2010年出版了《教育内部审计规范》,对《指南》进行了解读外,至今尚无其他人对《指南》中的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理论进行剖析。其次是缺乏对前沿理论的探讨,理论要走在实践之前,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2.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实务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介绍的审计方法普遍缺乏原创性,许多均摘自《指南》,没有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因此对提高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其次是缺乏与国际的比较,国外高校的内部控制审计如何开展,与我国高校有何异同,尚无人关注。再次是对《指南》中没有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评价,关注不多,尽管有少数学者探讨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但指标体系只是审计评价问题的一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后如何发表审计意见,还有待研究。

3.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对策研究,由于缺乏对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和对其现状的调查,故能提出发展对策的学者不多,且提出的对策多是微观层面的,即针对的是高校自身如何更好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还应有宏观层面的推进。内部控制审计,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尚未单独开展,已经开展的高校,也是自行摸索审计步骤和程序,规范性难以保证。这些问题,单靠个别高校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

注释:

①叶习红.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模式及方法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8(4):185-186

②刘永祥,李薇.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11):263

③肖建义.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初探[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2):63-64

④李志强.基于整合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审计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12(8):94-95

⑤刘红梅.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初探[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1):109-110

⑥黄苏芳.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之我见[J].法制与经济,2007(8):39

⑦谢卫华,徐建科.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商业会计,2010(23):37-38

⑧杨明亮.论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J].财务与金融,2011(1):69-72

⑨吴明芳.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66-68

⑩薛友丽,曹梦菲,苏长江.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审计框架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8):50-53

(11)唐华琳.浅析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难点及其突破路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4):58—61

(12)范俭,杨明亮.提高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设想[J].现代会计与审计,2010(2):46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审计室 广西南宁 530006)

(责编:若佳)

G647,F239.45

A

1004-4914(2014)01-133-02

猜你喜欢
指南评价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