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探究

2014-04-01 01:01宋成鑫矫红伟
经济师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生马克思政治

●宋成鑫 矫红伟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探究

●宋成鑫 矫红伟

尽管我们在马克思原著的字里行间中并不能找到任何有关“民生”的直接用词,但不能否定的是在马克思近乎所有的著述中都饱含着对人生存与发展的民生思考,都蕴藏着对人类实现民生发展的建议和指引。在马克思看来“民生”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础生活需要、用实践推进人的不断发展进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现实形态上,马克思关于民生思想的论述着眼于五种形式:经济层面上的民生、政治层面上的民生、社会层面上民生、文化层面上民生、生态层面上民生,内容上的三个层次与现实上的五种形式构成了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马克思 民生思想 民生建设

2011年5月13日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强调系统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前提。2013年1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的讲话明确指出:“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民生建设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相关理论,尤其要重视研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因此从马克思的原著中去探究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对我国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马克思自身的工作环境。19世纪初期,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态愈加暴露,工人的生存状况受到进一步威胁,进而促使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政治舞台,而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工人阶级亟需相关革命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的正确指导;与此同时,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在《莱茵报》工作,这一工作经历可以使马克思直接、充分地参加到德国现实民生的斗争中,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参加了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对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等。这些都促使他投入更多的经历和时间去关注民生问题。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在内容上以人生存为前提、通过实践促进人的发展为实现过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我们党历来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在惠及民生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民生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被摆在了社会建设更加突出位置上,无论是“五位一体”整体布局,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人的发展。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向来是我们党的智慧和精神力量的源泉,因此深刻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对推进我国民生事业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在经济层面上的民生思想

马克思关注人的经济生活领域,他认为经济生活是一切社会生活的重要物质前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关注工人生存现状为出发点,“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细腻地勾勒出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现状,加之他对“国民经济学”理论脱离现实社会的虚构进行批判,在经济事实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工资、利润和地产等经济形式重新分析定位,“我们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把我们从对工人残酷生活现状的认识上升到对丑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认识上,在此种经济制度境况之下工人的物质生活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制度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经济利益的不平等。此外他还重点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异化劳动”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这种现象与我们的一般认识截然相反,在我们看来,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越多品类越丰富,他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大,他们的经济生活状况会愈加改善,然而从马克思这一论述中我们发现,在社会财富大量积累,资本家过着奢靡生活的同时劳动人民却处在残酷的生活窘境中。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明确:从浅层意义上说,分配不合理造成了财富的严重两极分化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从根源上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异化劳动是劳动人民经济窘困的根本原因。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异化劳动做了深刻剖析和批判,马克思说:“劳动为富人产生了奇迹的东西,但是为工人产生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资产阶级把工人当作为资本家创造利益的工具,满足了他们的无限财富欲望,而工人作为这种财富的创造者得到的却是肉体的折磨以及精神的摧残。一方面,表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贪婪与残酷罪行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工人生存现状的同情与感慨,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劳动异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变社会的经济分配结构,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人的经济生活现状。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强调,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民生进步与否并不是在于它生产了多少物质财富,也就是他所提到的“奇迹的东西”“宫殿”和“美”,而是在于这些物质财富能否归全体劳动者所拥有,从而使工人不再“赤贫”和“畸形”,这是马克思经济层面上民生的目标所在。“我们要返回这样的信念:经济的增长和它带来的富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生存、生命的机会和人民的希望。”

二、马克思在政治层面上的民生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必须首先获得政治解放,只有经过政治解放,摆脱阶级的压迫、不再受专制思想的束缚,劳动人民成为独立的个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具有合理的发展空间,人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民生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政治解放是实现马克思在政治层面上民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改善民生前提。“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了实现政治解放的方法即政治革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政治专制使国家的权力归人民所有,从“市民社会”中剔除政治干涉色彩,“政治革命打倒了这种专制权力,把国家事务提升为人民事务,把政治国家确定为普遍事务,即真实的国家;这种革命必然要摧毁一切等级、公会、行帮和特权,因为这些都是使人民脱离自己政治共同体的各种各样的表现。于是,政治革命也就消灭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从而实现政治解放。政治解放对于人类解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不能否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解放”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所以,马克思在《论犹太人的问题》中在肯定政治解放进步性的同时也暗示当时的“政治解放”不是实际的解放,“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不言而喻,我们这里指的是实在的、实际的解放。”所以,“实际的政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层面上民生的思想所在,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解放使劳动人民成为独立的个人,具有平等的社会法律地位和自由的发展空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必要准备。

三、马克思在社会层面上的民生思想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关系之外,否则将丧失人的本质意义。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础,这种需要就包括了人对社会关系的需要,“在他早期的著作中,马克思曾经的人类‘物种存在性’,而这正是关于人性的唯物主义认识。我们物质机体的性质使我们成为了现在这样有各种需要、会劳动、爱好交友、有性欲、渴望沟通和自我表达的动物。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别人的支持与关爱,”这里的“别人”就可以理解为“社会”,因此社会对人的支持与关爱即是马克思在社会层面上民生思想的核心。这种支持与关爱尤为表现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侧重关心和重视上:一是社会对女性的关注,不可否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相对底层,在就业、教育、人权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和歧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表明女性卑微地位严重的束缚了女性的自身发展和女性对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在女性人权方面的腐朽与落末。因此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可知,马克思重视女性,强调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女性,女性的地位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二是社会对无工作能力的人的关注,我们可以想象到,在一个工人拼命劳动都无法享有满足基本物质生活的社会,没有工作能力的人的处境是何等悲惨,因此马克思要求社会“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了各种基金”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人道帮助,为“那些由于年龄关系还不能参加生产的人,是未来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在没有具备参加生产劳动能力的阶段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部分生活保障。”社会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关爱他们,将来他们会更好地回报社会,从而关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由此我们可以说,一方面马克思试图寻找人与社会相和谐发展的路径关系,在这一关系下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社会应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也就是马克思“以人为本”的观点,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优越性,更好地反作用于社会,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具有一定的义务性,这种义务性也可以理解为是人道主义,而从更深层次来讲社会对民生建设同样具有义务性,不应以营利情况来衡量,否则就会抑制社会的发展。

四、马克思在文化层面上的民生思想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对社会本质和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的批判上,也体现在他对文化领域的关注上。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思想会逐渐变得愈发独立于身体的需求,而这里的“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一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工人的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不停地劳动满足其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这样一来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本无从谈起,因此马克思强调待到“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人受剥削压迫地位得以改变,否则文化层面上的民生很难实现。另一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平行的,只是在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制度下才“变异”,马克思说:“共同体就是生活本身,也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里的“共同体”是指人类的实质。可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统一的,都是人的生活,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缺少了精神生活从而也就没有了人的实质的完整性。马克思在凸出文化重要性的同时也阐述了文化生活的意义,马克思认为,精神生活对个人的道德素养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应予以充分重视,他批评自私自利、缺乏教养的这种人格,“自私自利用两种尺度和两种天平来评价人,它具有两种世界观和两付眼镜,一付把一切都染成黑色,另一付把一切都染成粉红色。”所以,在马克思这里文化民生是人类实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文化对个人的道德素质提高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五、马克思在生态层面上的民生思想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问题开始频繁侵扰人类的生活成为了重要的民生问题,主要涉及全球气候变暖、空气和水体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人类思索生态问题的根源什么?马克思对于生态问题又有怎样的论述,能否为我们揭开问题的答案呢?众所周知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理论的根本观点,实践是人类探索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从实践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步使人的生存条件得以优化。然而马克思改造自然的观点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一味地无限地改造,而是既要合理利用也要注重保护,马克思对于生态的认识曾有过亲切的比喻,他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他把自然界比作人的“无机身体”,健康的身体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拥有它时你可能并不在意,认为理所当然,可当失去的时候就会追悔莫及。马克思通过直接得不能再直接的口吻告诉了我们生态重要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评判》中提出,地球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也是一切人们事物的基础。而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忠告都是枉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野蛮的贪婪的,无限地榨取工人的工资及剩余劳动时间,造成了“劳动异化”;谋求减低原材料成本对资源大肆掠夺以及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态危机”,其根源也在于资本家对资本的过度贪婪。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多危机都源于贪婪,克制贪婪是我们解决一切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面对生态问题,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强化马克思在生态层面的民生思想的内涵,运用马克思生态理论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社会民生建设,进一步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是以满足人生存为基础,追求人的发展为动力,最终实现人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过程。五种现实表现形式分别体现了马克思关注民之所需、提出民生目标、直面民生难题、道出解决路径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五种现实表现形式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民生建设思想不谋而合。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期,实现民生发展目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前景美好但道路崎岖。因此,探究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对我国当下的民生建设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在认清民生发展的本质、实现民生发展的路径方面。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项目编号DL13CC07)和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利益矛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544048)的阶段性成果。]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俞吾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特里.伊格尔顿.李杨,任文科,郑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金星出版社,2011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贾伟)

A16

A

1004-4914(2014)01-031-03

猜你喜欢
民生马克思政治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