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红
(海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海南 海口 570311)
别嘌醇片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一例
王玉红
(海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海南 海口 570311)
嘌呤醇片;重症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别嘌醇(Allopurinol)是目前唯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临床常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痛风性肾病。近年来随着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也发现诸多不良反应。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收到大量别嘌醇片引起重症药疹[1]的报告。笔者就别嘌醇片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给予报道,供临床安全用药参考。
患者,女性,75岁,有青霉素类、头孢类、磺胺类药物、抗痛风药过敏史。因“右肱骨外科颈骨折、高血压病、痛风性肾病”入院。入院后患者应用舒血宁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依那普利片、仙灵骨葆胶囊等对症治疗。患者于10月17日开始口服别嘌醇片每次0.2 g,3次/d。10月18日开始出现红色斑疹,有痒感;予左西替利嗪片2.5 mg,口服,1次/d;地塞米松10 mg,肌注,每日2次以及炉甘石洗剂外用对症治疗。至10月20日,患者皮肤呈大片紫红色斑,其上出现大小不等松弛型水疱,以颈部皮肤和大腿内侧皮肤为著,尼氏征(+),伴颜面部浮肿。口腔黏膜糜烂及眼睑黏膜浅表糜烂,有黄白色分泌物。全身皮肤有触痛感,体温在38℃~39℃之间,伴胸闷、气紧,诊断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立即停用所有可疑药品,予地塞米松10 mg,静点,1次/d;西米替丁0.2 g,静推,1次/d;左西替利嗪片5 mg,口服,1次/d;莫匹罗星软膏外涂以及生理盐水洗眼等,至10月22日患者诉皮肤痛感减轻。
别嘌醇(Allopurinol)为次黄嘌呤的异构体,是黄嘌呤氧化酶(XO)的抑制剂,可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由于别嘌呤醇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半衰期长14~28 h,别嘌呤醇体内的代谢时间长易造成药物积蓄,使不良反应增多。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热、皮疹等。
别嘌醇片致药疹类型多样,为重症药疹较多且合并肝肾功能等损害。陶斯静等[2]通过对2000年至今中文文献中有关别嘌呤醇药疹临床分析报道的314例进行分析,别嘌呤醇药疹中重症药疹的发生率为52.61%,临床表现中发热发生率为81.52%,血白细胞数目异常占51.81%,肝功能损害占57.38%,肾功能损害占47.13%。全小荣等[3]报告21例患者病例中肝损害占57.1%。肝肾功能受损害使半衰期相应延长,药物排泄缓慢,易引起别嘌呤醇代谢产物在体内的蓄积,发生严重的超敏反应[4],病程延长。所以该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相关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药物过敏,立即停药,早期治疗。别嘌醇药疹首选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长时间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很容易引发消化道出血、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的严重并发症,因此在治疗上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例患者由于痛风肾影响尿酸及别嘌醇的排泄,可能有别嘌醇在体内积蓄中毒的反应。过敏和积蓄中毒反应才使别嘌醇药疹临床表现得比较严重。又因伴有右肱骨外科颈骨折、高血压病等疾病而服用不同的药物,由于出现药疹后,临床医生不能推断是何种药物所致,而继续应用别嘌醇片口服,重复应用致敏药物使药疹更为严重。
别嘌醇片说明书指出“有肝肾功能损害及老年人应谨慎用药,并减少一日用药,对本品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明显血细胞低下者禁用。”病例分析中显示患者为老年人,有对抗痛风药过敏史,肾功能不全(痛风性肾病),但临床治疗中没引起注意,且别嘌醇片用法每次0.2 g,3次/d(说明书中一日最大的量不能超过0.6 g),并没有适当减少一日用量。由于临床的不合理用药,增加了用药的风险。
本例旨在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别嘌醇片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剂量、特殊人群,避免超适应证用药,严禁禁忌证用药,加强合理用药和用药监护;同时药师做好别嘌醇片安全用药宣传和培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1]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 622-624.
[2]陶斯静,吴剑波,张松松,等.314例别嘌呤醇药疹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8):85-87.
[3]全小荣,廖丽君.别嘌呤醇所致药疹21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6):383-384.
[4]石平荣,李凯段,逸 群,等.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2):117-120.
R758.25
D
1003—6350(2014)24—3732—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24.1454
2014-06-29)
王玉红。E-mail:hksw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