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洁,王 莹,贾慧民,李 娜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务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医院管理·
肿瘤专科医院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应用
张晓洁,王 莹,贾慧民,李 娜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务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效果。方法以原发性肺癌为例,从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规范诊疗过程、效率指标、工作量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据术后病理分期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执行率”、“术前、术后、出院前健康教育执行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台手术输血量明显下降;平均住院日、均次住院费用、均次西药费用皆有所下降;患者满意度有所提高。结论实施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规范了诊疗行为,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有效地控制了不合理医疗费用,在促进医疗服务管理向科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肿瘤;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一种标准化的医疗管理方法[1],是以单病种为单位进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的方法[2],是在重点控制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严格设计与规范管理着重规范各诊疗环节,控制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医疗成本,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3]。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方向,也是必由之路[4]。对于医院的质量管理部门来说,建立一套规范的、可遵循、易操作的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9年起首批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的6个良性疾病单病种信息均已实现网上直报,但卫生部在《三级肿瘤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七章日常统计学评价的单(特定)病种质量指标里提到的6个恶性肿瘤(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原发性肺癌、宫颈癌)的单病种质控尚未实现网上统一直报。我院以《实施细则》及各相关病种卫生部治疗指南为标准,紧密结合信息化及结构化病历建设,自2012年底正式运行医院内部的单病种上报信息化平台,部分信息节点与结构化病历节点实现共享,有效地监督全院6个单病种全程执行的情况,持续改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以原发性肺癌作为范例进行阐述。
1.1 资料来源 原发性肺癌单病种病例的纳入标准:必须是有明确诊断依据的确诊原发性肺癌(ICD-10:C34)并进行相关手术的病例,对于疑诊病例不予选入,包括只有一个出院诊断(可包括该疾病引起的合并症)的病例;或虽有两个以上诊断,但当次入院只限于治疗主要诊断的病例。单病种病例的排除标准:住院期间曾经转科的病例;入院后48 h内死亡的病例;虽已确诊,但未完成正常治疗而出院的病例,即未达到出院标准而出院的病例。通过病案系统提取2012年相关数据,并与单病种信息上报平台上2013年上半年原发性肺癌数据进行比较。
1.2 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医院信息系统(HIS)中植入了《单病种原发性肺癌患者信息统计表》(以下简称统计表),每份符合要求的病例均需逐份填写、每月信息系统自动汇总《原发性肺癌单病种质控指标汇总表》,科室质控小组及医务部质控科对每个病种进行分析总结,查找问题,持续改进。《统计表》共包括13项内容,25处信息节点,包括了过程质控和指标质控的所有内容。《统计表》中的部分节点与结构化病历节点数据共享,既减少了医生的工作量,又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准确,此项工作还在持续完善中。各相关病种病区每月对各质控病种完成情况分析评价一次,质管科每季对全院质控病种达标情况定期分析评价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办法提出商讨等。
1.3 指标选取 按照科学、实用原则以及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反映单病种诊疗规范性及单病种医疗质量、安全、效率、费用指标变化情况为目标来选取分析指标,对比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规范诊疗过程情况并对效率指标、工作量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规范诊疗过程情况 2012年和2013年1~6月“据术后病理分期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执行率”和“术前、术后、出院前健康教育执行率”在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实施单病种管理前后诊疗过程情况的比较(%)
2.2 医疗安全指标 2012年和2013年1~6月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单台手术平均输血量从2012年的90 ml下降到2013年1~6月的10 ml。
表2 实施单病种管理前后各种医疗安全指标情况的比较(%)
2.3 医疗服务效率指标 平均住院日下降。原发性肺癌的平均住院日由28.32 d降至26.49 d,但较临床路径要求天数仍偏长,仍需重点控制。
2.4 卫生经济学指标 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病例次均住院总费用和次均西药费用下降。原发性肺癌次均住院总费用由62 354.42元降到49 104.28元,次均西药费用由19 233.59元降到13 744.29元,西药占比由30.85%下降到27.99%。
2.5 患者满意度指标 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和好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有所提高。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原发性肺癌单病种管理患者满意度为99.46%,高于2012年医院满意度(98.17%)。
3.1 实施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保障了医疗质量与安全 通过原发性肺癌的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显示,医院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执行率,术前、术后、出院前健康教育执行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规范了整个诊疗过程,医师必须按要求完成整个诊疗过程的关键点,保证了必要的医疗质量;二是加强了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可操作性,医疗安全指标中病死率、切口甲级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能够顺利提取,有利于促进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医院通过实行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将医疗服务的基础控制、环节管理和质量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
3.2 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 原发性肺癌单病种病例平均住院日由28.32 d下降到26.49 d。医院和相关科室对住院时间长的病例均进行原因分析。除去患者自身特殊情况,医院及科室均从诊疗规范方面采取措施消除可能延长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因素。例如:医院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理顺了医疗服务流程,缩短了检查、手术等候时间等;科室通过规范诊疗行为,提高个人技能水平,加强培训学习等措施达到了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目的。
3.3 实施单病种管理控制了不合理医疗费用 实施单病种管理,原发性肺癌患者次均总费用、次均西药费均明显下降,在费用控制领域显现出有效作用。其主要原因为:一是医院通过对原发性肺癌临床路径的管理,基本测定出单病种费用标准的基数,明确单病种诊疗费用底数;二是规范了诊疗行为,引导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既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又降低了医疗费用;三是医疗费用构成更趋合理,药品构成所占比例下降,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的收费所占比例相对上升,如胸腔镜的广泛使用,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引导医疗向提高技术价值方向改变。
3.4 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将患者满意度作为单病种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钢性考核指标,从而增强了科室及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同时,医疗服务趋向透明,促进了医患沟通,增进了医患信任,使患者和家属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不断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3.5 信息化平台与结构化病历节点共享有效监督单病种执行情况 依靠单病种上报信息化平台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部分信息节点与结构化病历节点共享。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在结构化病历中要求所有病例必须进行术前规范分期;依据术后病理分期制定后续规范化治疗方案;术前、术后、出院前制定专用表单进行健康教育,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病历书写要求,提示医师按要求按步骤规范治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执行的过程,所有单病种过程指标基本上能100%完成,取得了很好效果。
3.6 单病种质量控制在实际操作中更易实施 在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还发现,单病种质量控制较临床路径管理更容易被临床医师接受,实施过程中更顺利、有效。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较良性疾病复杂,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变异及退出路径的情况较良性疾病多,造成了为数不少的病例未得到有效的监控,且对这些变异的处置会大大增加工作量,产生的成本效益可能反而会降低,还部分丧失了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单病种质量控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每个病例的日程要求没有临床路径那么严格,通过最终数据的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病例进行总结及改进,纳入的单病种病例数较全面,能够反映医院此病种的质量控制情况,亦更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同时,培养了科室的质控人员,并使科室全体医师都积极参与并提高,从而起到品管圈的作用。
3.7 单病种质量管理中抗生素合理使用问题 通过对平台中超时使用抗生素及抗生素使用目的变化病例进行追踪,逐个评价,对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病例进行点评并反馈给科室进行科内分析总结。此项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中,是亟待完善的质控内容。
质量是医院存在的基础,是医院延续的生命,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是医院永恒的主题。肿瘤专科医院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水平的有效手段。肿瘤专科医院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是体现医院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医疗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医疗行为和诊疗技术、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有效手段。分病种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统计分析,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医疗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克服或减少医疗统计评价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有利于进行临床医疗管理质量反馈。我院通过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规范了各单病种的诊疗过程、效率指标、工作量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取得了良好成效,基本达到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目的[5]。完善信息化平台,丰富、导入更加符合医院实际的工作效率指标,将是我们提高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科学化的任务。
[1]范一凡,吴虎兵,夏志伟,等.经结肠镜切除结肠息肉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2):911-914.
[2]王继英,孙 薇,张知新.浅谈我院单病种质量管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8,22(1):58.
[3]明星辰,王玉贵,方孝梅,等.某三甲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实践[J].中国病案,2011,12(5):22-23.
[4]解晓明,高卓平,刘立平.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17-19.
[5]王吉善,张振伟.开展病种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J].中国医院,2010,14(5):1-3.
R197.324
C
1003—6350(2014)24—3723—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24.1450
2014-04-08)
贾慧民。E-mail:1080800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