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三论

2014-04-01 15:15:13俞吾金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建设

俞吾金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第一个角度是文化结构。从结构上看,当代中国文化主要是由以下三大板块构成的:一是中国的传统的或本位文化,但这一文化不仅融入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也吸纳并消化了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的元素;二是主要从明代以来由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传入中国的,以基督教为背景、以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标志的西方文化元素;三是主要通过前苏联、日本等渠道传播进来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和弘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元素。第二个角度是价值体系。就其大端而言,当代中国文化蕴含着以下三套相辅相成,但又相互冲突的价值体系:一是传统的或前现代的价值体系,约略体现出中国本位文化的价值诉求;二是以追求现代性、实现现代化为根本导向的价值体系,约略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价值诉求;三是以批判现代性、追求后现代性为根本导向的价值体系,这套价值体系发轫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约略反映出当前西方主流文化的价值诉求。近年来,这套价值体系也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当代中国文化中,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从上面两个角度的考察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文化从结构和功能上看呈现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而需要用复杂的、动态的眼光加以考察,而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定也应该在综合上述两个角度考察的基础上得以展开。

一、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内涵

如果从上面提到的第一个角度进行考察,那么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指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因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明确宣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内涵,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然而,这个表达显得过于笼统,也极易引起误解,必须作进一步的分析和阐释:

其一,我们认为,在现当代中国社会的语境中,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马克思主义”:一种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和实践都已证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种马克思主义是行之有效的,但如果把它简单地搬用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来,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另一种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在1978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果断地中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坚定不移地强调,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其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不是一般地(即脱离历史条件)谈论“中国主流文化”,而是谈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众所周知,西文中的contemporary既可解释为“当代的”,又可解释为“同时代的”。显然,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与谈话者同时代的“当代”指涉的正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起作用的时代。具体说来,就是指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要言之,在当代中国文化这一语境中,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

其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过经典性的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1]11

由此可见,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内涵,如果泛泛论之,可以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果具体论之,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而这种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

如前所述,如果用当前流行的官方语言来表达,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这一理论为核心的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组观念之间的张力中:

其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与执政党自身建设之间的张力。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事实上,假如没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始终如一的领导,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就难以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取信于民,长期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戴,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从而确保自己在整个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先锋地位和引领作用。

其二,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张力。一方面,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在其发展中始终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建设,即物质文明的建设上。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2]31另一方面,只搞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地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也是不行的。因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是全面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所以必须同时抓好“两个文明”的建设,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其三,坚持改革开放与维护四项基本原则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改革的深化必定会触及到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因而必定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原则来处理这些社会问题和冲突呢?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28毋庸置疑,这两个方面的张力已经清楚地展示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未来发展的走向,即走在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之间。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其四,借鉴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张力。一方面,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建设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吸取自己的灵感和启迪,决不能对以往的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认真地总结并记取“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真地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含的价值诉求,努力整合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元素,使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三、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主导精神

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主导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观念:

一是“科学发展”。邓小平早已告诫我们,发展是硬道理。也就是说,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只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而决不可能让社会的运作停顿下来,等问题解决了再去谋求发展。然而,发展要变得健康、合理并富有成效,就必须把自己理解并提升为“科学发展”。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3这里提出的“五个统筹”充分表明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上,也正是科学发展构成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蕴含着的主导性精神。这一精神也充分展示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活力。

二是“公平和谐”。如前所述,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始终如一地把经济建设视为自己的中心工作,而经济建设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和谐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事实上,以往的历史经验早已表明,没有这样的环境,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繁荣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中国传统儒家向来提倡“和为贵”的精神,无疑地,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应该按照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对这一精神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当然,真正长久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以维护人类生活的根本价值——公平为前提的。胡锦涛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3]3一方面,公平是和谐的前提;另一方面,和谐又是对公平的印证。这也正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定会竭力加以倡导的精神。

三是“民主法治”。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社会是宗法等级制社会,而与这样的传统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则是“伦理本位”的治理方式,即用伦理思想,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来协调和解决各种冲突和纠纷。与此不同的是,当代中国社会是以社会主义为导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而与这样的社会相适应的只可能是“民主法治”:一方面,应该努力培育普遍的法权人格,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也应该取消特权,把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贯彻到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去。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28

由上可知,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主导精神——实际上正是对以“科学”(science)和“民主”(democracy)为标志的“五四”精神的继承和提升。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建设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