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丽亚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干保科,江苏 南京21000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高,患者对医疗卫生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病人接触最多的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一些危重性、病死率高、病情复杂等疾病种类提出了更高的护理工作要求。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l)属于内科危重疾病,患者往往病情表现复杂、变化迅速、死亡率高,护理工作压力也较大[1]。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注重AMI患者基础护理质量的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37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占86.49%,女性5例,占3.51%;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9.72±10.42)岁。纳入研究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 AMI诊断标准[2];(2)无肝、肾等严重并发病者。排除标准:随访不配合或患老年痴呆,无法顺畅交流的老年患者。
1.2 方法 在患者出院前3d内就本次住院护理服务实施进行问卷调查。护理合格率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测评,患者满意度由患者家属在出院时对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
1.3 结果 护理合格率为91.89%(34/37),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4.59%(35/37),实现了护理零投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1 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的患者及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有重要的意义。如印发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辟“急性心肌梗死知识专栏”,定期组织“急性心肌梗死专题讲座”等,减少不必要的惊慌及不安。护士的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可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充分的信赖感和安全感。且医护人员举止大方、言语得体可给患者以关心,同情和尊敬,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2.2 卧床休息与适度活动 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发病24h内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翻身、梳洗等日常生活活动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以降低患者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该病患者往往在患病后第1周出现并发症,病情极不稳定,早期以卧床休息为主。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1周后可协助患者床上漱洗、进食及四肢活动,第3周可离床活动,二便自理,室内缓步行走,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逐步提高活动耐力。体力活动以不感觉心前区不适为宜,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诱发因素。
2.3 合理饮食 早期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营养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此后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低脂、低盐、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饮食。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调节饮食结构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再发。给予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多进食水果蔬菜,适量饮水,以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
2.4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广泛坏死,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易引起低血压,因此,需要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压不稳定者,每隔30min监测血压1次,血压稳定后可适当延长对血压的观察时间。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在心电监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保持高度警觉和敏锐,并将变化的心电图记录下,尽快协助医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密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呼吸、面色的变化,防止药物对患者呼吸循环的抑制。
2.5 保持患者大小便通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疾病早期多卧床休息,食欲减退,胃肠蠕动也减慢,再加上患者多年龄较大,所以易发生便秘。为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除合理饮食外,对于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每天清晨给予20ml蜂蜜加温开水同饮,并适当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提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勿用力排便,否则极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发生心脏骤停,必要时给予开塞露或低压盐水进行灌肠。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发率也日趋升高,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严重类别,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该病发病急,病情复杂多变,当梗死范围较局限时,一般病情较轻,而梗死范围广泛时,常会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出现心脏破裂,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3-6]。AMI患者的死亡多在第1周内,尤其是发病最初的数小时内,再由于患者恐惧和紧张的心理情绪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压力负担[7]。对此,我们密切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开导,并给与密切的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变化观察,一旦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保持高度警觉和敏锐,并将变化的心电图记录下,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和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由于AMI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对此,我们有的放矢实施心里干预和健康宣教,克服患者及家属的消极心里。已有研究发现[8-10],夯实基础护理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强化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可全面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水平。因为AMI患者死亡率高,对其病情的观察及护理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应尽量减少其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注重基础护理,有利于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质量,同时可改善医患关系,促进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
[1]周卓东.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现状[J].右江医学,2009,(5):.603-604.
[2]周雷.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2):229-231.
[3]张孝春.略述急性心肌梗死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5):98.
[4]杨汉杰.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8-9.
[5]孙爱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3):276-277.
[6]李冰.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溶栓治疗[J].中外医疗,2011,(3):87.
[7]芦良花,张继娜,杨孟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适时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943-944.
[8]代晓英.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310-311.
[9]马慧芳.夯实基础护理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J].中国实用医药,2011,6(8):273-274.
[10]宋静.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经验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