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章,张子华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一
本文中的冀南,指河北最南部的邯郸市所属各县。文中所涉及的方言现象,主要是邯郸市区和魏县两处的。①笔者是魏县人,文中涉及的魏县方言的材料是笔者调查或用内省的方法得到的;邯郸市的材料是邯郸学院的王锡丽老师帮助调查的。在此,我们向王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朱德熙先生在讨论语气词的组合层次时指出:“‘他躺着呢’,‘呢’是加在‘躺着’上头的。‘他还小着呢’,‘小着呢’不能分析为‘小着/呢’,应该分析为‘小/着呢’。‘有意思着呢’‘听话着呢’里的‘着’在名词后头出现,可见这个‘着’不是动词后缀。这种‘着呢’应看成合成的语气词。”[1]208
冀南方言跟共同语一样,也存在两类“着呢”,一类“着呢”是两个词的连用,是“表示持续”的“着”+“呢”,另一类“着呢”是用在形容词、形容词性词语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之后表示程度加深和夸张意味的语气词。
冀南方言的“着呢”与共同语的“着呢”读音不同,其读音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同一个方言点上,上述两类“着呢”的语音形式一般都是相同的,如魏县两类“着呢”中的“着”都读[tε],“呢”都读[lε];广平“着”都读[tə],“呢”都读[lei];武安“着”都读[təɁ],“呢”都读[li]。二是绝大部分县市的“着”读[t]声母,“呢”读[l]声母;韵母则前者多为[əɁ]、[ə]、[ε],后者多为[ei]、[ε]、[i]。三是上述“二”中所述读音特点无论是“着”还是“呢”都有少数例外,这些例外包括两种情况:(1)涉县的“着”读音为[lə]或[ηə]等;(2)少数县市内部的少数方言点上“着”“呢”都有读零声母的,如永年和馆陶的“着”读[ə],永年的“呢”读[i]。
二
冀南方言中这个前一音节声母为[t],韵母为[əɁ]/[ə]/[ε];后一音节声母为[l],韵母为[ei]/[ε]/[i]的双音节词,与共同语中的“着呢”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既表现在其句法分布方面:“用在形容词和类似形容词的短语后”(吕叔湘主编,1999:667),下面的几组例子,前一个引自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667页),后一个是冀南方言的:珠穆朗玛峰高~/前街新盖那个楼高~;长安街宽~/路宽~,大汽车也能开过去;这条路难走~/才下罢雨,路子难走~。也表现在其语用功能或表达特点方面:都“表示肯定某种性质或状态,略有夸张意味”[2]667。
另一方面,它与共同语的“着呢”也有着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就是描写分析冀南方言中的“着呢”与共同语中“着呢”的差异的。
1.冀南方言中的语气词“着呢”,其“着”和“呢”之间可以有条件地插入一些成分。
在教科书和我们所见到的有关“着呢”的其他类著作中,现代汉语共同语中的“着呢”都是被当作一个词看待的,都指明其中间不能插进其他的成分。黄伯荣、廖序东等(1983)指出:“双音节语气词‘罢了、着呢、也罢(也好)’只表示一个意义,不是连用(笔者按:指不是两个语气词连用)。‘罢了’表示如此而已,有把事情往小里夸张的意味;‘着呢’表示肯定,有程度加深和夸张意味;‘也罢(也好)’表示容忍,有‘只好这样’的意味。”[3]347徐世荣(1990)收录了“着呢”这个词,指出在北京话中它的表义和分布特点是:“表示极甚,用为形容词词尾。”[4]481孟琮(1962)把“着呢”分为 A、B 两类,(笔者按:B类“着呢”即我们文中讨论的语气词“着呢”),指出北京话中“B类‘着呢’的中间是不能任意插入其他成分的。”“B类‘着呢’是一个完整的成分,‘着’和‘呢’紧紧地黏在一起不能分开,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5]。
冀南方言中的这类“着呢”,“着”和“呢”中间却是可以有限制地插入一些成分的。这种插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当“着呢”附着的成分为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句子又是通过反问的形式来否定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时,在“着”和“呢”中间可以插入疑问代词“啥”,形成“A+着+啥+呢”的格式,格式的意义相当于共同语的“A什么呢”或“一点儿也不A”,这种格式构成的句子,句尾一般要加语气词“也”。如:
(1)老张那个人儿好着呢!——他好着啥呢也!①文中的例子,凡不加说明者,都是魏县和邯郸市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
(2)老二看那一本儿书厚着呢。——厚着啥呢也!统共(一共)才100多页儿。
(3)那个谁穿的那个褂子好看着呢。——好看着啥呢也,难看死个人。
二是如果“着呢”附着的成分为表示心理活动的及物动词,句子又是通过反问的形式来否定人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在“着”和“呢”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人称代词等+啥”,构成“V+着+名(或代等)+啥+呢”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使用和表义特点与前边单独插入“啥”的格式基本相同。如:
(4)乜(人家)都说您(你们)俩亲着呢——瞎说,我亲着恁大个老头子啥呢也!
(5)闺女说你见外甥子(外孙子)亲着呢——咱亲着乜啥呢也,再亲也是乜老赵家的孩子。
(6)那还用说呦,可不是待见(喜欢)着呢也——待见着他啥呢也,待见也是白待见。
2.分布范围与共同语不同。
从《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和一些论文所举的例子和我们收集到的其他一些资料看,在分布范围方面,共同语“着呢”的分布范围基本上局限于形容词和类似形容词的短语的肯定形式之后,而冀南方言的“着呢”则可以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与共同语相同,用于形容词和类似形容词的短语的肯定形式之后,如“热着呢、凉着呢、孬着呢、干净着呢、好说着呢、听话着呢、懂事儿着呢、恶心人着呢、气人着呢”。
二是用在形容词和类似形容词的短语的否定形式之后,如:不好着呢、不顺当着呢、不好说着呢、不识足(知足)着呢、(心里)不畅亮着呢、不要脸着呢、不好说话着呢。
三是用于“没(有)+O+着呢”或“不+动+O+着呢”这类词组之后,如:没(有)脸(皮)着呢、没(有)昂气(志气)着呢、没心眼儿着呢、没眼色着呢、没人缘儿着呢、没福气着呢,不说理着呢、不知道任啥儿着呢、不懂头儿着呢、不懂事儿着呢、不知道心疼人儿着呢、不学好儿着呢。
3.冀南方言中“形容词/形容词性词语+着呢”可以做定语。如:
(7)他偷了街坊多着呢东西。
(8)东邻家娶了好看(漂亮)着呢一个媳妇儿。
(9)家里没法儿(穷),恁帅个小伙子娶了不好看着呢一个媳妇儿。
4.共同语中“形容词+着呢”不能用于疑问句,因为“‘形容词+着呢’在疑问句中不能表达‘肯定某种性质和状态,略有夸张意味’的意义。因为‘疑问’与‘肯定’是矛盾的”[6]。但是冀南方言中的“形容词+着呢”却是可以构成疑问句的,如:
(10)那个地场儿好着呢呦①“呦”是魏县等邯郸南部方言中与共同语的“吗”有一定对应关系的疑问语气词;邯郸市区方言不用“呦”,魏县方言用“呦”的句子邯郸市区方言用句尾读曲折调的方法表示疑问。,你咋着老是想着去也?
(11)你前几天买的那苹果硬着呢呦,咋着把牙都给他硌毁(坏)了也?
(12)老王今个儿会上说的就是难听着呢呦,咋着把老李都气成那样儿了也?
5.近代汉语中有一种“形容词+多着哩(里)”的结构格式,按照萧斧(1964)的分析,这种格式多用于比较句中[7],如:
(13)小姐,你嫁的我时,比别人不强多着里?(《元曲选》)
(14)俺贵姐,今日不是强口,比吴银儿好多着哩。(《金瓶梅词话》)
(15)敢是比我们家乡那怯轿子好看多着呢!(《儿女英雄传》)
有时也用于描写句中,如:
(16)你老要找这庙内当家的,他叫慧海,是个一等一的人儿,好多着呢。(《三侠五义》)
(17)街上有几百人去迎接的,热闹多着呢。(蒲松龄集)(此处例句转引自上述萧斧文)
现代汉语共同语里一般不用这样的说法,冀南的魏县方言中保留了这种格式,但使用范围不如近代汉语宽,首先是只限于比较句,其次是比较句中也只在两种情况下出现。
一是比较疑问句,如:
(18)张三比李四强多着呢呦?
(19)非着(一定要)寻那样儿一个妖里妖气的,她比小琴好看(漂亮)多着呢呦?
(20)那个地场儿比咱这儿好多着呢呦?
二是在一些带有较明显强调意味的句子中,这类句子强调的是对比双方比较的结果确实如此、就是这样。如:
(21)张三比李四就是强多着呢。
(22)她比小琴就是好看多着呢。
(23)那个地场儿比咱这儿就是好多着呢。
邯郸市区方言与魏县方言在上述说法上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上述各例邯郸市区方言都要在“多”前加结构助词“得”,句尾不用“呦”,而是用曲折调表示疑问。
6.孟琮(1962)指出北京话“着呢”前面的谓词有三个特点,其中的一个是:“都(指“动词+时体助词‘着’+语气词‘呢’”中的“着呢”和“表示程度高,有强调和夸张意味的”的“着呢”这两类“着呢”)不能带补语性成分。”[5]
周一民(1998)也指出:“形容词加‘着呢’的句子,不能有表示程度的状语或补语。……这是因为‘着呢’本身已经包含了较高的程度。”[8]279
吕叔湘主编(1999)指出:“形容词加‘着呢’后,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也不能再带表示程度的补语。”[2]667
但在冀南方言中形/形容词性词语后加“着呢”以后,前边仍可受表示强调语气和较重程度的副词“可”的修饰,如:
(24)乜(人家)那俩人的关系可好着呢!
(25)那个家伙可不是东西着呢!
魏县方言中“很+着呢”是可以出现在形/形容词性词语之后的。如:
(26)王老师家那个小孩儿学习好得很着呢。
(27)村西头儿二猛不说理得很着呢。
需要指出的是,魏县方言中的“形/形容词性词语+得+很”是黏着形式,“很”后必须加“着呢”才能自由运用。“那个小孩儿学习好得很”一类句子是不成立的。
7.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着呢zhene,用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后面,表示强调某种性质或状态,略有夸张意味。”[9]1670孟琮(1962):B 类着呢“表示程度高,有强调或夸张的意味”[5]。都直接指出了“着呢”表达上的强调作用。上述所引周一民(1998),吕叔湘主编(1999)等也间接地指出了“着呢”的强调作用。
冀南方言中,除了“着呢”的强调作用外,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强调,即通过拉长“着呢”前的形/形容词性词语的读音来进一步强调。具体方法是,如果形容词是单音节的,就拉长这个形容词的读音;如果形容词是两个音节以上的或是形容词性词语,拉长的是其第一个音节,如在“干净着呢”中长读“干”。但在“不说理着呢、不懂事着呢、没规矩着呢”等由含有否定性成分的形容词性词语加“着呢”构成的结构中,没有可以长读的成分。
三
调查研究冀南方言的“着呢”,对全面认识汉语中“着呢”的特点,对认识两类“着呢”之间的关系都有一定的意义。
我们知道,语气词应该是属于整个句子的,但在冀南方言中却存在“形/形容词性词语+着呢”做定语的现象,对这个问题或这种现象的进一步思考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语气词“着呢”。
孙锡信(1999)、翟燕(2008)都认为两个“着呢”“之间存在着流变关系”[10]191[11]253。
孙锡信(1999)认为,“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均可充当述语,在述语位置上动词所具备的形式特征往往也可影响、扩大到形容词,使形容词具有动词一样的形式特征。”“汉语里既有‘V着哩’,也有‘A着哩’,这是语言事实类推的结果。”[10]191孙先生以“他妈妈在屋里忙着手哩(《金瓶梅》32回)”为例进行了分析,结论是:“‘A着哩’与‘V着哩’关系密切,‘A着哩’是‘V着哩’广泛运用时衍生出的形式,应该是没有疑问的。”[10]191我们觉得孙先生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只是“A着O哩”的例子只有一个,说明近代汉语中这类例子并不多见。冀南方言中上述的“A+着+啥+呢”和“A+着+名(或代等)+啥+呢”的格式都可以作为孙先生结论的例证。除此之外,冀南方言中“V+着呢”与“A+着呢”两种格式中在“着”与“呢”中间插入成分时所表现的共同特点,也有助于说明“V+着呢”与“A+着呢”二者关系密切及性质相同这一点。请比较下列两组例子(每组中前者是含“V+着呢”的句子,后者是含“A+着呢”的句子):
(28)我这会儿赔着呢。你赔着啥呢也!——这个商店里东西贵着呢。贵着啥呢也!
(29)你这几个月赚着呢。我赚着啥呢也!——我着急着呢。你着急着啥呢也!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4]徐世荣.北京土语词典[K].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5]孟琮.谈“着呢”[J].中国语文,1962(5).
[6]刘惠武.河北乐亭方言中的“着”(·zhe)[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
[7]萧斧.早期白话里的“X着哩”[J].中国语文,1964(4).
[8]周一民.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9]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
[10]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1]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