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玲
(临颖县妇幼保健院,河南 临颖462600)
胎儿娩出后24 h 内出血量超过500 mL 者称为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产后出血为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为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诊断和防治措施,笔者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产科分娩而发生产后出血的309 例病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临颍县妇幼保健院分娩产妇发生产后出血309 例,手术切除子宫7 例、死亡1 例。诊断产后出血标准:胎儿娩出后24 h 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 mL。但临床上目测流血量往往偏少,笔者检测出血量方法有: ①称重法: 将分娩后所用敷料称重减去分娩前敷料重量。②容积法:用专用接血器称重。③面积法:将血液浸湿的面积按10 cm×10 cm 为10 mL 计算。
产后出血处理首先要明确病因,309 例产妇中产后宫缩乏力229 例,占79.9%,为最常见原因,多因产程延长,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引起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 妊高征或重度贫血致子宫肌层水肿;或子宫肌瘤、子宫发育异常等,影响子宫收缩、缩复。胎盘因素9 例,占3.1%,胎盘滞留、粘连及部分胎盘或胎膜残留以及胎盘植入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避免过度牵拉脐带或过度按摩子宫。软产道裂伤48 例,占16.7%,分娩过程中引起会阴、阴道、宫颈及子宫下段破裂导致产后出血。凝血功能障碍1 例,占0.3%,主要是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其他有关因素:经阴道分娩8 994 例,发生产后出血242 例,发生率2.69%;剖宫产3 656 例,发生产后出血67 例,发生率1.83%;初产妇9 431 例,发生产后出血133 例,发生率1. 41%; 经产妇3 219例,发生产后出血176 例,发生率5.47%。
2.1 宫缩乏力 因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产妇腹部触摸宫体柔软不具体,呈水袋状、宫底升高,出血呈间歇性。加强宫缩是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可腹部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 催产素10~30 单位加入5%GS 500 mL 中静滴;舌下含化或者肛门填塞米索前列醇等前列腺素制剂; B-Lynch 缝合子宫。如效果仍不佳,宫腔填塞纱布压迫止血,用特制的长1.5~2 m、宽7~8 cm 的4~6 层无菌不脱脂棉纱布塞入宫腔,自宫底由内向外填紧,注意不能留有空隙,因空隙可造成隐性出血,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4 h 后取出纱布条,取出前应先静滴催产素,仍无效时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及髂内动脉,因妊娠时90%的子宫血流经子宫动脉,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及髂内动脉,出血多被控制。
2.2 胎盘滞留 胎儿娩出后超过30 min,虽经一般处理,胎盘仍未剥离伴出血者,为胎盘滞留所致的出血,应尽快徒手剥离胎盘,胎盘剥离后行常规检查,必要时行钳刮术,切忌强行剥离胎盘。
2.3 软产道损伤 胎儿娩出后,阴道持续流血,血液为鲜红色多为软产道损伤,应仔细检查加以缝合,缝合时不能留有无效腔。
2.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若出血经久不凝,在排除宫缩乏力、胎盘及软产道因素后,应考虑DIC的可能,应用抗凝剂肝素同时输入新鲜血及纤维蛋白原,在肝素保护下,补充凝血因子,亦可输入纤维蛋白原1 次4~6 g 常规供氧,保证血氧分压及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3.1 围产期保健 加强围产期保健,做好高危孕妇的筛选和监护工作。
3.2 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对有恐惧及焦虑心理的孕妇给予心理辅导,开展康乐待产和导乐分娩,注意充足的饮食和休息,防止体力过度消耗。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急产、难产及产程延长,胎儿娩出后酌情使用宫缩剂,适时缩短第三产程,不应过早地按摩子宫,强拉脐带,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发现裂伤及时缝合,常规肛查以了解有无血肿情况。
3.3 密切观察 产后2 h 出血发生率最高,所以产后2 h 内必须留在产房,每15~30 min 按压子宫一次,观察血压、脉搏、子宫收缩和阴道出血情况,如无异常方可离开产房,嘱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膀胱过度膨胀影响宫缩。
产后出血与孕产次、胎儿体重密切相关,孕产次越多或胎儿体重越大,产后出血发生率越高,胎儿过大分娩易造成产程延长及软产道裂伤出血,因此遇此类病人分娩时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出血并给以纠正。
产后出血的处理原则是立即建立双路静脉通道,快速补充循环血量,明确病因,迅速止血、输血,预防感染纠正休克。各种止血措施无明显效果、出血仍未控制时,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在输血、抗休克的同时,即行子宫次切或全切术。
[1]乐 杰. 妇产科学[M]. 6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
[2]孙丽洲,王美莲,刘玲珍,等.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262 例临床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时报,2003,22(6):61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