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现实:我国高校心理课程改革历史性回顾与归因探究

2014-04-01 11:25吕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个体改革心理

吕峰

(集宁师范学院幼师学院,内蒙古集宁012000)

高校心理课程改革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其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高校心理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同时,是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对于高等教育改革来说,高校心理课程改革是其改革的最主要的依据。随着对教育教学规律的不断认知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成为历史发展的必须。然而,现行高等教育改革如何走向,当下高校心理课程体系是否适应数字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成为一系列为教育界和社会所关注的话题。

一、我国高校心理课程改革历程简述与评析

(一)高校心理课程改革历程简述

对当代高校心理课程的剖析,要回顾其发展的历程。从高校心理课程发展的历程中,才能找到现行高校心理课程开展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根源。众所周知,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源于清华学堂,时间可以追溯到1911年。以美国的大学教育高校心理课程为主体进行高等教育的推行。而后经历历史的变革,重启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进行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的召开,提出“高校心理课程改革”的决定。以政治心理课程进入大学教学为先导,对高校心理课程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整合,强化学习年限与高校心理课程时数,并成立教育委员会为主要内容。并于1953年,国家教育部推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以供教育工作者执行。在此期间,大体上采用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改变原有的教育制度,确立以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思维,进行高校心理课程的开设和开展。由于文革的影响,高等教育一度被异化或搁置。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启开门办学的高等教育思路,实行新一轮的高校心理课程改革。对教学体制、教学方法、教学思维以及教学管理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首次提出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和办学权。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与探究,1992年确定,高校心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高校心理课程改革要适应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服务于社会和国家需要。为提高国家经济能力,采用“教育先行”拉动国家内部需求,1999年,国家实行扩大招生人数的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整体模式,教学资源与教育环境随之发生较大的变革,大学高校心理课程也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自编教材,自由制定教学计划。而进入21世纪,国家高等教育扩招,对高校心理课程的改革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增加通识教育知识,侧重核心高校心理课程、隐性高校心理课程的开发都成为高校心理课程改革的重点。

(二)我国高校心理课程改革的是与非

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回顾可以发现,其总体模式可以分为美国模式、苏联模式、西方多国教育模式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其高校心理课程的选择与应用,也与其发展的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保守到开放,从封闭到吸收,从排斥到融合,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进步的历程,可谓束缚与冲破的对抗过程。其中,1985年到1992年期间,对于高等教育高校心理课程改革来说,是高速变动与变革的期间。在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走出苏联教育模式,进行自我模式的探求,渐进的认知高等教育与中国特色的体制的关系,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调适,高等院校获得高度的自主权,高校心理课程改革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改革。与国际一流的大学高校心理课程相接轨,目的是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通过高校心理课程的改革,结合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迎合世界教育主流教育方向。

二、当代高校心理课程改革现状与障碍

当代高等教育改革,时间通常界定为21世纪前后。部分学者,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为时间段。本研究引用这一时间概念,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集中时间段。对于高等教育的高校心理课程改革来说,改革也是呈现白炽化状态。从高校心理课程基础和宽口径为突破口为起始的高校心理课程改革开始,开启了一系列的高校心理课程改革。总体上可以解读为以下几种表现。强化选修高校心理课程参与专业化教学、创新教育的提出、人文教育的强化、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设立人文素养高校心理课程、加强工程教育与社会科学学科的组成等等,均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高校心理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

纵然,高等教育高校心理课程改革已经历数十年,改革成效也有着诸多成绩,特别是近年来的“自主高校心理课程和本土高校心理课程的开设”以及“21世纪高校心理课程体系改革工程”的提出,高校心理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改观。然而,在高校心理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出现诸多与社会不适或不符合教育规律的问题。诸如旧体制限制自由教育难以发挥,通识教育高校心理课程难为学生能力的拓展而服务,仅仅作为单一学科所学习。大量的单科内容难以融合成综合高校心理课程,对核心高校心理课程的教育功能起到较大的制约。学生在人文素质高校心理课程学习上难以获得成就感,陈旧的内容给学生过份强调理论体系和专业知识,而忽视了个体的能动性,使得高校心理课程教学难以实现教学预期效果。单一专业化学科知识的学习给活动高校心理课程和综合高校心理课程的开设设置较大阻力,社会对专业能力的强调远大于非专业化的学习,因此,从根本上影响了大学主体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过多的专业基础教学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以必修和选修进行一系列的划分,使得选修高校心理课程的学习成为无足轻重的学习地位,个体对选修内容的重视程度较差,甚至漠视其学科的学习,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自然知识的提高。

三、高等教育高校心理课程改革社会需求解析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

数字化时代对教育的依赖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方式。而教育的发展源于高校心理课程的学习与能力的拓展。高校心理课程改革成为满足时代需求的一种保障。现代技术的生产转化能力的速度超过人们的想像,对教育的发展依赖更加显性。然而,高校心理课程发展相对滞后,以其稳定性发展成为一种表现,面对知识的快速更新,高校心理课程改革则是必然结果。纵然,高校心理课程教育不能给个体以所有的知识,但高校心理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学习能够给个体以知识学习的能力,通过自由高校心理课程教育的发展,使个体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了解当代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规律,来提高个体知识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知识的快速更新,要求个体不再是即时性的学习,而是从事终身化学习。因此,要求高校心理课程的本身知识不能只关注个体的知识性,更加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性,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获得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原有的高校心理课程改革难以满足这一需求,高校心理课程改革则成为必须。不足10年的知识更新速度,给知识以“爆炸”剧增,要求高校心理课程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弹性,通过内容上的不断淘汰,而且应有向外延伸。

(二)个体全面发展的旺盛需求

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使得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而且要加强道德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故此,高校心理课程则承担着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的重要角色,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工学学科的重视,而缺少对社会学科和人文高校心理课程的关注,使得高校心理课程的发展出现偏颇。所以,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个体进行人文素质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介绍是极为必要的。

同时,高校心理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对个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部分学科的发展涉及到多种学科的支持,单一的进行学科内知识的学习,则使得学科高校心理课程发展受到限制,同时,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个体难于突破专业的领域,以广博的视野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行学术研究。

(三)国际化“通才”培养的需求

21世纪“通才”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高校心理课程应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心理课程指向的关系,应充分了解高校心理课程给学生个体身心所带来的影响和其高校心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高等高校心理课程有“通”与“专”能力的培养,以求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能够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应用。以往的高校心理课程体系,对高校心理课程知识积累相对较多,而缺少高校心理课程设计和实践的方面的拓展,以专业职业化为重点,而缺少关注个体的发展和人性自由的促进。因此,全面教育理念的提出,给个体的自由发展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提供可操控的依据,提出构建多样化高校心理课程的开设,有知识积累和历史审视,同时,有知识掌控和知识融合的高校心理课程改革要求。

(四)我国高等教育高校心理课程改革过程的关系处理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高校心理课程改革的简要回顾和动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未来的高校心理课程改革过程中,无论是高校心理课程设计,还是高校心理课程内容,都应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关系的协同。

从知识层面和人文素质方面着眼,对于高校心理课程的改革要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有个体素养培养的方面。尤其是社会道德、法律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个体以生动高校心理课程内容施加影响。

从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入手,对于学生的创造力来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同在,任何一种思维都不可缺乏,多维的思想给创造提供一系列的整合能力,以感性高校心理课程和理性的高校心理课程给学生以启发和规范,无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都应给予一定高校心理课程的影响,以积极假设,用理性去审视,培养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

从高校心理课程体系与学生兴趣着笔,对于高校心理课程的改革来说,体系性更加关键,而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心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兴趣使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兴趣认知的空间,通过兴趣引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成为乐于动手操作的操作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通过兴趣和知识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动手的源动力。

四、结束语

高校心理课程的改革处于间或的动态发展之中,纵使有不妥之处也是一种进步,只有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高校心理课程的改革要把持住改革的初衷,以最适合的教育给学生以充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宗旨。高校心理课程改革则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实效。

[1]王慧.高等师范教育:近30年改革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2]荀渊.美国教师教育标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需要[J].教师教育研究,2010,(5).

猜你喜欢
个体改革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