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雨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 450004)
急危重患者因血液循环差及长期输液损伤周围静脉,致肢体静脉状态不佳,周围血管难以寻找,在医护人员抢救时出现周围静脉穿刺困难。静脉切开术有时又无条件,致使抢救延误,错过最佳抢救时机。2011年5月~2013年9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采用留置针进行颈外静脉穿刺,成功救治急危重患者6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收集该院住院患者67例,其中失血性休克患者29例,多脏器衰竭患者21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5例。
1.2 操作方法 患者平卧,肩背部放一软枕,取头低肩高位;对心力衰竭等不能平卧的患者,取半卧位,使颈部后仰。将患者头部偏向对侧,充分暴露穿刺部位。触摸颈动脉搏动点,选择外侧约0.5 cm处,常规消毒。将头皮针直接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尾部连接吸有3~5 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排尽气体后,操作者右手持头皮留置针,与皮肤成30°~45°直接穿刺颈外静脉,有回血后,再沿静脉平行进针0.2~0.4 cm,左手固定针芯,右手沿静脉继续平行进针至留置针套管外露0.1~0.2 cm,拔除针芯,连接输液器建立静脉通路。固定,标记穿刺时间。
李某,男,58岁,肝硬化病史15 a,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病史3 a,长期住院治疗。因患者进食硬冷食物突然出现大量呕血。查体: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测不到,血压40∕20 mmHg,颈动脉搏动细弱。因周围静脉平时损伤严重,穿刺失败。由于静脉切开时间过长,易延误抢救的最佳时机,采用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法。由于建立颈部静脉通路,及时输血、补液,患者逐渐口唇红润,四肢转暖,脉搏112次∕分,血压90∕60 mmHg,呼吸稳定,顺利完成抢救。
颈外静脉为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由下颌后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等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的浅面斜行向下,于锁骨中点上方2~5 cm处穿刺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1]。由于颈外静脉血管粗,弹性好,易暴露,穿刺点明确,安全性高,单人操作即可完成;充盈时最大外径可达 0.8~1.0 cm,留置针在其内随血流漂浮于血管中,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可较快地稀释药液,减少药物的刺激,静脉炎发生率低[2];且输液速度快,可接三通管同时输入多种药物,确保静脉通畅,为抢救中及时用药、采血化验提供条件,满足患者抢救输液的需要。与静脉切口相比,节省了时间,创伤小,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护士在操作时要注意:①护士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操作技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尽最大努力缩短操作时间,操作过程中应仔细、认真、谨慎、轻柔。同时护士应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尤其是心肺复苏术,以便在紧急意外情况下,对患者及时准确施救,提高意外情况时的抢救成功率。②穿刺部位易高,以防止损伤肺部,但穿刺点绝对不可超过甲状软骨上缘,否则容易出现意外。在颈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有2个主要结构: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颈动脉窦为压力感受器。按压刺激该处可反射性引起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因此操作时不要用力按压颈部,以免引起心脏骤停和血压急剧下降[3]。③穿刺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及面部情况。如出现异物阻塞气道或呼吸异常,应立即停止穿刺,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④穿刺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进针周围有无红肿,血液有无从进针处外渗。一旦发生穿刺部位有渗出应及时拔针,以防局部肿胀,压迫气管,而引起窒息。⑤颈外静脉穿刺适用于急诊抢救时。一旦病情好转或周围静脉血管能找到,立即改用周围静脉穿刺。
长期实践证明,采用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在急危重病例抢救中是一种安全、方便、易行的方法,值得推广。
[1] 彭宇文.局部解剖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
[2] 张梅清,吴耀建,林巧玲.颈外静脉与四肢静脉留置针在抢救危重患者中的效果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2):276 -277.
[3] 张佩超,张彦荣.小儿颈静脉穿刺取血致小儿窒息死亡1例教训.[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