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中舱内氧浓度过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4-04-01 06:25:09郑燕珍毛雪萍金慧君周建萍
护理与康复 2014年9期
关键词:供氧面罩高压氧

郑燕珍,毛雪萍,金慧君,周建萍

(衢州市人民医院,浙江衢州 324000)

高压氧治疗是将患者置于高气压环境中,呼吸与环境等压的纯氧或高浓度氧,以此治疗疾病的方法[1]。控制好舱内氧浓度是安全的重要保障,氧浓度在25%~35%可产生瞬燃,大于42%时可产生“爆炸”[2]。医用高压氧舱国家标准GB/T12130—2005规定空气加压舱氧浓度不得超过23%[2]。本院高压氧科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发生舱内氧浓度超过标准61舱,现将氧浓度过高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50例,男528例,女322例,年龄3~85岁,平均年龄41.9岁,高压氧治疗9 725例次、1 806舱次,出现氧浓度超过23%有61舱。

2 原因分析

2.1 氧气输送管道漏气 舱内氧气输送管包括呼吸器连接管、供排氧管和呼吸三通管连接面罩或气管套管口等,如连接不密封、管道脱落易致漏氧而使氧浓度增高,由于氧舱是压力容器,设备使用不当、故障、老化均可导致氧气外漏。本组1舱因呼吸器连接管脱落、2舱呼吸球囊漏气、5舱排氧管脱落导致舱内氧浓度过高。

2.2 吸氧方式的影响 空气加压舱吸氧方式有两种:肺式供氧和连续供氧[3],连续供氧对舱内氧浓度影响较大,人数越多,氧浓度就越高[4]。气管切开患者若痰液多,气道对刺激反应强烈,首选头罩吸氧,虽具有免戴面罩、操作方便、呼吸阻力小的优点,但呼出的氧气有泄漏到舱内致氧浓度过高的危险。本组同一舱内同时连续供氧人数达3人及以上22舱,因患者伴有躁动导致舱内氧浓度过高12舱;因患者头罩吸氧,局部密封不够导致舱内氧浓度过高10舱。

2.3 面罩佩戴不密封 肺式供氧采用活瓣式面罩吸氧,佩戴不密封易致舱内氧浓度过高,这是由于患者年龄、脸型大小、有无牙齿、有无面瘫、有无鼻胃管或鼻空肠管、有无躁动等情况而定。由于幼儿及老年患者对高压氧治疗的自我护理能力不够,同时高气压下呼吸阻力增加,尤其是呼气阻力增加更为明显,吸氧时患者常感胸闷、气憋,有些患者呼气使面罩不密封,自觉气憋感会减轻而导致漏氧。本组22舱因患者不配合、躁动,面罩佩戴不密封导致舱内氧浓度过高。

2.4 排氧阀未开及供氧流量表未关 高压氧治疗稳压吸氧时需打开排氧阀,使患者呼出的气体排出舱外,控制舱内氧浓度;操作台主舱急救供氧阀同时控制主舱内两个急救供氧流量表,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够,未完全遵守操作流程,偶有排氧阀未开或连续供氧时舱内一侧急救供氧流量表未关导致氧浓度过高。本组3舱排氧阀未开,6舱舱内一侧急救供氧流量表未关导致氧浓度过高。

3 护理对策

3.1 严格执行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为保证高压氧治疗安全顺利和有效,必须保证高压氧舱设备的完好。高压氧舱医护人员及设备管理人员应坚守岗位,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氧舱操作规范和治疗方案,制定设备检查、保养、维修和管理制度,明确落实岗位责任制。每舱开舱前严格进行氧舱的安全检查,检查通讯、照明及氧舱的监视设备,测氧仪显示、打印功能,调整控制台测氧流量计的流量维持在200~300 ml/min;舱内供氧、供气系统及压力有无异常、有无漏气等。进舱前为患者连接供排氧管,调整吸氧阻力,并对供排氧管道和呼吸装置的密封性进行详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让机器“带隐患”运行。

3.2 根据病情选择吸氧方式 根据治疗及患者病情选用吸氧方式。给年老体弱、小儿及昏迷等呼吸障碍的患者选用连续供氧,调节适当的氧流量,约500~600 L/h。合理安排治疗,使每舱连续供氧人数控制在3例以内[4]。气管切开的患者首选改进的球囊连接管吸氧[5],供排氧管与呼吸三通阀、气管套管相吻合,密封性较好,不易漏氧;若患者痰多,气道对刺激反应强烈,选择头罩吸氧,将头罩边缘紧贴在床面的纯棉单上,颈肩部用棉质物品围紧,防止氧气漏出导致舱内氧浓度过高。神经外科患者存在脑器质性损害,冲动控制能力减弱[6],躁动不安、合作性差,密切观察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7],轻度烦躁者使用约束带固定,注意松紧适宜,防止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重症烦躁者,进舱前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使患者在治疗中保持安静状态,增加吸氧效果,防止氧浓度过高。

3.3 加强高压氧治疗相关知识宣教 高压氧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患者是否有效吸氧,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宣教高压氧治疗的目的、方法、安全措施与配合,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自我护理能力不够的患者建议留陪。操舱护士为患者选择大小合适、密闭程度高的面罩,详细讲解并示范正确佩戴面罩方法,在鼻梁受压部位或口角歪斜处垫棉片或纱布,使面罩紧贴脸部皮肤,保持密封,增加舒适感,防止漏氧。指导正常呼吸,不过快或过慢,吸氧时不讲话,不吃东西。

3.4 加强巡视 在操作台可直接观察患者的吸氧流量,如有面罩漏气,及时通知患者或家属调整面罩,保证有效吸氧。虽高压氧治疗有对讲和监视系统,但护士仍应加强巡视,每15~20 min巡视1次,通过观察窗对老年及幼儿、昏迷、躁动患者或气管切开等患者加强观察,及早发现面罩佩戴不密封、供排氧管连接不密封或脱落、排氧阀未开、舱内急救供氧流量表未关或氧流量过高等问题,特别是在早期氧浓度有升高趋势时,仔细查找原因,及时处理,确保疗效和安全。

3.5 严格监测氧浓度 稳压吸氧时通过氧分析与记录仪严格监测舱内氧浓度,记录并保存每舱测氧仪显示的氧浓度,其示值误差不大于±3%。当氧浓度超过23%时,应同时发出声、光两种报警信号,其报警误差不应超出±1%。本院氧舱使用电极式氧分析仪,一般使用年限为1年,均予及时更换。一旦发生氧浓度过高,均立即进行通风换气,仔细查找原因,对症处理,并对通风时的高气流声及时解释,缓解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对于通风换气3~5 min后氧浓度仍达不到要求应减压出舱。本院所有氧浓度过高经处理后,均下降到正常范围,未影响患者治疗和安全。

3.6 加强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 根据科内护士的业务能力有计划地加强业务培训,使护士掌握高压氧治疗时的应急预案,如测氧仪突然失灵的处理原则和氧浓度过高处理原则等;每半年演练1次,熟练掌握测氧仪定标,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每月进行安全教育和1次隐患自查,重点对制度和流程进行学习,指导正确的工作方法,如对舱内氧浓度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汲取经验教训,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4 小 结

高压氧治疗中舱内氧浓度过高的原因与氧气输送管道漏气、吸氧方式、面罩佩戴不密封、排氧阀未开及舱内急救供氧流量表未关等因素有关,严格执行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宣教,加强巡视,严格监测氧浓度,及早处理氧浓度过高,对护士加强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可使舱内氧浓度过高率下降,保证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宁,黄怀.高压氧临床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7:154-155.

[2] 肖平田.高压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07.

[3] 毛方珀.高压氧技术与安全[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99-125.

[4] 李敏,张菁,王同礼.高压氧治疗中直流给氧人数对舱内氧浓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23):5-6.

[5] 葛敏娟.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方法改进[J].护理学报,2007,14(12): 80-81.

[6] 赵美剑,李灵丽,麻小丽.神经外科发生管道意外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2,11(3):258-259.

[7] 吴亚萍.颅脑损伤患者躁动135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4):347-348.

猜你喜欢
供氧面罩高压氧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理想面罩
中国宝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34:50
转炉智能炼钢供氧精准控制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山东冶金(2019年5期)2019-11-16 09:09:26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
爱的供氧等
南钢150t转炉供氧优化研究
现代冶金(2016年6期)2016-02-28 20:53:13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H2O2供氧条件下Burkholderia cepacia好氧降解三氯乙烯和苯酚的共代谢机理
H2O2供氧条件下Burkholderia cepacia好氧降解三氯乙烯和苯酚的共代谢机理
自动变光焊接面罩的使用和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