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春晓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粮食总产已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13年的12039亿斤,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已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由长期短缺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特别是近年来欧美金融危机深度扩散导致的外需减弱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不利局面,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经济平稳发展赢得了战略空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亮点。
回顾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主要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之初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55.2%,科技贡献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从当前和未来情况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耕地、淡水、人口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大量被占有,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压力很大,不可能依靠增加面积提高产量。全国每年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河北的亩均、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值的1/7,今后缺水问题会更加突出。此外,低温冻害、暴雨洪涝、持续干旱等极端恶劣天气越来越多,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频发重发,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在起点高、难度大的情况下,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这是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从工作实际看,应从六个方面着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一是针对基础研究相对较弱的问题,着力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立足长远发展和产业需求,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紧紧跟踪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围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两大尖端,良种、技术、设施三大领域,农机、农药、肥料、饲料四项重点,坚持“引进开发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机具的推广步伐,促进农业生产良种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现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构建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有效机制。
二是针对推广体系活力不足的问题,着力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能力。落实中央“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扶持政策,健全区域性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机构、编制、人员、经费、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创办经济实体和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坚持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统筹,引导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技术推广相衔接、与农民需求相融合的新途径,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培育和壮大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直接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新型经营主体。按照选拔能人、转变投向、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思路,选拔吸引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热心合作服务的能人,鼓励扶持其转变投向,带头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是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着力加强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倾斜政策,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农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学历层次,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强化政策引导,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农民参训获证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挂钩的衔接机制,形成产业发展依靠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服务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地方财政安排的培训资金,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训和扶持种养大户、农机作业能手、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四是针对技术应用单一分散的问题,着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和推广步伐。立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开展粮棉油糖作物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蔬菜水果标准园、中药材示范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推进资源整合、品种更新和技术集成,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强化农业资源科学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提升主导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集成化创新、产业化经营,发挥在结构优化调整、三产融合发展、科技集成推广、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五是针对创新转化机制不活的问题,着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扩大院所自主权,健全科研资助机制,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和支持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价机制,加大对熟化程度高、应用前景好、高质量实用型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聚合科教推人才,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面向产业需求加强研发,依托综合试验站集成熟化,利用示范基地应用示范,努力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含量。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升级,鼓励企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把贴近农民需求作为科研和推广的基本要求,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进行“配餐”式研发,系统性解决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问题。加强技术简化物化集成,开发提炼“傻瓜技术”,开展“套餐”式推广,为农民提供“菜单”式服务。
六是针对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上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鼓励开展种子保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种子保险纳入地方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范围,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