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2014-04-01 02:14:19孙保木
海军医学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免疫治疗外周血细胞因子

孙保木,罗 明

·综述与讲座·

CI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孙保木,罗 明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肝癌

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肿瘤,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超过50万人[1]。目前肝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切除、肝脏移植、局部射频消融、动脉栓塞治疗、生物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由于其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难以进行手术根治。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则导致肿瘤生物免疫、基因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取得显著进步,已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肿瘤的免疫治疗包括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细胞因子和免疫基因治疗等。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包括:LAK细胞、CIK细胞、TIL细胞等。TIL细胞、LAK均具有一定杀瘤活性,但存在体外增殖速度不够,疗效可重复性差,毒副作用大等缺点[2]。CIK细胞作为免疫效应细胞的一种,具有强大的杀伤活性,1991年由Stanford大学骨髓移植中心的Schmidt-Wolf等发现,并命名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3]。CIK细胞是人外周血或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FN-γ和CD3单克隆抗体等诱导而获得的具有较强杀伤活性的淋巴细胞。CIK细胞主要分布在肝脏中,其次为外周血。其主要效应细胞为CD3、CD56双阳性T细胞。目前研究较多,已应用于临床的CIK细胞则兼具T细胞的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杀瘤特点,是一种高效、具广谱杀瘤活性的免疫活性细胞。其增殖能力较TIL、LAK细胞更强,而相关毒副作用较少,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4]。

1 CIK细胞的抗肝癌作用机制

1.1 CIK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具有非MHC限制性,具有较大的溶解活性,受到外源性抗CD3单克隆抗体或者敏感靶细胞刺激时,通过MHC分子和CD3-T细胞受体复合物相互作用,可释放有毒性的胞浆颗粒到膜外空间,从而杀伤多种不同组织的肿瘤细胞。CIK是一群增值率高并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异质细胞,通过穿孔素/颗粒酶杀伤肿瘤细胞[5]。另外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有关识别结果以及与CD3受体结合可激活CIK细胞,导致胞浆毒性颗粒释放而杀伤肿瘤细胞。

1.2 CI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杀伤肿瘤细胞及细胞凋亡

CIK细胞经培养后可分泌大量的Thl类细胞因子,如IL-2、IFN-γ以及IL-12,可调节体内其他细胞因子的分泌以促进肿瘤细胞对CIK细胞杀伤作用的敏感性。CIK细胞可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活化肿瘤细胞凋亡基因,使得FLIP、BCL-2、BCL-xL、DAD1和survivin基因表达上调。CIK细胞还可增强T细胞功能,促进其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6]。

2 CIK细胞的临床应用

由于目前CIK细胞制备、扩增技术日益完善成熟,且伴随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CIK细胞被更多应用于治疗肝癌,其治疗的核心是增加CIK细胞的数量及杀伤活性。为了增加其数量及杀伤活性,增强其特异性杀伤作用。目前有较多CIK联合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单独使用CIK;CIK联合DC; CIK联合细胞因子或细胞因子导入CIK联合细胞因子,包括:CIK联合IL-2、IL-15、IL-24、IL-7等细胞因子基因导入; CIK联合中药或其他天然药物;CIK联合化放疗、介入治疗,临床应用已较多,技术相对成熟,适用于手术、放化疗后无法接受常规治疗的肿瘤,多数治疗显示生存质量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另外对于清除MRD等有确定疗效;CIK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3 影响CIK细胞临床疗效的因素

3.1 不同血来源对CI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从肝脏、脐血、外周血、骨髓中取得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CIK细胞培养来源,其最终表现出的免疫表型及杀伤毒性有一定差异。有研究显示[7],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获得的CIK细胞扩增能力低于正常供者,但接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IK细胞的扩增倍数,且CIK细胞费城染色体均为阴性。经该途径获得的CIK细胞,其有效成分及生物学活性不受肿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肿瘤是否转移的影响,该特点为不同临床情况的肿瘤患者提供了有效治疗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由外周血T细胞激活诱导为CIK细胞的比率、增殖能力、杀伤活性会随着外周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8]。脐血来源培养的CIK细胞较其他来源具有更显著的增殖活性及细胞杀伤力,且脐血免疫原性弱,患者输注脐血CIK细胞(CB-CIK)后不易引起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骨髓来源的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较脐血及外周血来源稍差,细胞毒作用与外周血CIK细胞相比无显著差异[9]。

3.2 不同输注途径对CIK临床疗效的影响 回输途径可以影响CIK细胞进入人体后在各个器官的分布浓度、到达靶器官的丰度,这直接影响CIK细胞的临床疗效。大量研究表明[10-11],CIK细胞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后,能广泛分布于大多数组织器官,分布浓度高低与血供丰富程度、流经顺序及器官免疫属性相关。

4 安全性

CIK细胞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是发热,经对症处理均好转。未见其他不良反应[12-13]。

5 问题与展望

CIK细胞治疗与其他细胞治疗一样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生物治疗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CIK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没有确切的靶标,没有形成长期的治疗方案和明确的CIK治疗所需的最低有效剂量,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因人制宜的给予最佳的治疗剂量,最大限度地提高CIK细胞的活力,以便最有效的消灭肿瘤负荷,生物治疗的科学方法尚无很好的应用于对肿瘤患者的认识和合理的治疗设计,没有大多数肿瘤患者都能接受的治疗费用,因此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降低治疗费用,是近期急需解决的问题。

没有形成公认的疗效评价体系,CIK最佳疗效的获得和长期疗效的维持是CIK治疗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采取CR +PR+SD=总有效率的疗效评价体系,只是对近期疗效的评估,而且这种评价体系还会出现矛盾的结论,比如以肿瘤大小为评价指标,会出现症状缓解而瘤体增大的矛盾结论,以短期的临床观察改变来推断长期的可能获益,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令人信服的随机对照试验、资料等可以提供结论性的证据来证实CIK治疗是肝癌治疗的最大获益。

尽管CIK治疗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CIK具有不可比拟的治疗优势,目前应用DC-CIK联合治疗肝癌的临床病例日益增加,临床同样表明,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以弥补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方式“不彻底、易转移、副作用大”等不足,有些患者生存的时间能够延长3~5年,是国际公认的有希望消灭癌细胞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新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制定系统方案,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引导CIK的良性发展,治疗模式上CIK的剂量采取以肿瘤负荷为特定靶标,因人因病不同采取”细水长流式”的长期治疗或者“重点投入式”冲击疗法,真正做到精确点射,而不滥杀无辜,同时要与其他疗法适当联合,疗效评价方法应采取细胞与影像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不同的临床研究应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化方案。

[1] Parkin DM,Bray F,Ferlay J.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CA,2005,(2):74-108.

[2] 孙燕,石元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9-93.

[3] Schmidt-wolf IG,Negrin RS,Kiem HP,et al.Use of a SCID mouse/human lymphomamodel to evaluate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with petentantitumor cellactivityl[J].JExp Med,1991,174 (1):139-149.

[4] Schmidt-Wolf IG,Lefterova P,Mehta BA,et al.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ycation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J].Exp Hematol,1993,21(13):1673-1679.

[5] Kuci S,Rettinger E,Voss B,et al.Efficient lysis of rhabdomyosarcoma cells by e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implications for adoptive immunotherapy afte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Haematologica,2010,95(9):1579-1586.

[6] FranceschettiM,Pievani A,BorleriG,et al.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are terminally differentiated activated CD8 cytotoxic T-EMRA lymphocytes[J].Exp Hematol,2009,37(5):616-628.

[7] Christine H,Charles D B,Pear1 C,et al.Expansion of philadephia chromosome negative CD3 CD56 cytotoxie cells from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in vitro and in rive eficacy in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mice[J].Blood,1998,92 (9):3318-3327.

[8] 李微,刘军权,陈复兴,等。不同保存期血液诱导的CIK细胞的功能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1):26-31.

[9] Wang FS,Liu MX,Zhang B,etal.Antitumor activities of human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agains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J].World JGastronetero,2002,8(3):464-468.

[10]Haselrigg MR,Hirsch JI,Merchant RE.Distribution of adoptively transferred,tumor-sensitized lymphocytes in the glioma-bearing rat[J].JNeurooncol,2002,60(2):143-150.

[11]Skitzki J,Craig RA,Okuyama R,et al.Donor cell cycling,trafficking,and accumulation during adoptive immunotherapy for murinelung metastases[J].Cancer Research,2004,64(6): 2183-2191.

[12]李莉,王晓今,罗朝霞,等.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安全性研究[J].肝脏,2013,1 8(8):536-537.

[13]罗利琼,王继红,霍丹,等.CIK细胞治疗恶性实体瘤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34-36.

R394.3

A

10.3969/j.issn.1009-0754.2014.06.047

2014-07-25)

(本文编辑:甘辉亮)

上海市卫生局资助(20114179)

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罗明,电子信箱:romi915@126.com

猜你喜欢
免疫治疗外周血细胞因子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肾癌生物免疫治疗进展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a-miR-29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