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与修复的治疗

2014-04-01 01:36:28卢忠存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轴突营养神经

卢忠存

广西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 河池 547000

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是显微外科的难题之一。由于神经损伤恢复的规律仍处探索阶段,以及目前存在分科过细,学科间相互了解认识不足等原因,临床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给患者的工作及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就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的机制

正常的神经功能有赖于轴突的双向轴浆转运:一方面,通过顺行转运的神经介质和神经营养因子刺激神经末梢和效应器,保持所支配效应器活力与功能;另一方面,通过逆行转运的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诱导因子,从而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和趋化、定向生长。周围神经损伤本质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神经病理学变化或连续性中断,可导致神经支配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引起神经支配的远端肌肉、皮肤、运动、汗腺分泌以及血管舒缩等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损伤原因为机械性因素所造成,如切割伤、牵拉伤、压迫伤等。周围神经牵拉性损伤,也报道不少,对于轻度牵拉损伤多可自行恢复,但对较重的周围神经支持组织损伤或神经断伤者,因其损伤多较广泛,一般不易早期修复,二期修复也较困难。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有赖于其轴突成功再生。成功再生应包括损伤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和功能正常和损伤神经近段轴突芽生与延伸;同时再生轴突与效应器重新建立突触联系;保证神经再支配的靶器官的复原及轴浆运输恢复。故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关键是及时恢复神经干的连续性,保护神经元,努力促进轴突再生,防止其所支配的效应器萎缩[1-2]。

2 周围神经的治疗

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与修复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物理疗法、基因疗法、药物疗法等,可联用或单用。

2.1 神经损伤后的物理治疗 (1)激光治疗:激光的热效应与生物效应还能促进受损神经的新陈代谢,能产生光化学和热刺激,还能改善呼吸链、微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增加机体免疫功能[3]。红外线疗法是通过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代谢,加快水肿吸收,以利于神经轴突再生[4]。(2)电疗法:电疗包括高频、中频和低频疗法。崔豫研究发现超短波联合药物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躯体疼痛效果较好,药物吸收更充分,受损神经水肿消退更快,局部循环得到改善,疼痛缓解[5]。中频电疗具有消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锻炼骨骼肌、提高肌张力、调节植物神经等作用。低频脉冲电流能引起病肌节律性收缩而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再生,从而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缓解肌肉收缩,抑制纤维化。(3)磁场疗法:磁场作用机制在于参与损伤神经段Wallerian 变性进程,加速轴索和髓鞘再生,促进细胞增殖及靶器官功能恢复[6]。

2.2 周围神经损伤的药物和手术治疗 目前治疗药物主要有神经营养如维生素B1、地巴唑、弥可保等,能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神经损伤时给予这类药物治疗能加速神经纤维合成时所需的磷脂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这类药物常常需要与其它药物联用[7]。此外动物实验表明白细胞介素在周围神经受损后能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加速清除退变的轴突和髓鞘,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同时类固醇激素黄体酮是周围神经体系中的信号传导分子,在周围神经的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8]。生长素介质-C 及三碘甲状腺氨酸也具有促进神经细胞体蛋白合成和轴突生长成熟的作用[9],而自体神经移植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最理想的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也是衡量各种神经桥接材料的“金标准"。但往往会造成供体神经支配区感觉、功能障碍,且自体神经来源有限,因而临床上迫切需要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引入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加入支架材料中并持续释放能支持更长受损神经的修复。外源性神经营养药物如恩经复,由成年小鼠的颌下腺提取,可促进神经分化、保护受损神经、营养神经、促神经再生。临床主要用于神经挫伤或断裂、神经再植等治疗中。该药半衰期较短,水溶液中活性不稳定且不能透过血神经屏障,因此临床仅用于受损神经局部[10]。而与恩经复相比,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应用范围更广。其具有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分裂,加速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和损伤修复的作用[11]。而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通过IGF-1 受体介导神经再生过程。能促进施旺细胞的增殖和存活、抑制其衰亡、促进受损神经轴突再生,同时参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的重建[12]。而应用最多的是神经营养素家族中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已有较多研究表明,无论是单一应用某种神经营养因子,还是复合两种或多种因子都具有协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13]。此外,在中药治疗方面也有一定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单昧中药主要是补气、活血、通络类,如人参、牛膝、川芎嗪等,可提高血浆cAMP 含量增加,促进DNA 与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糖酵解,增加神经组织能量代谢,从而有利于提高神经元的活性和受损伤后的再生能力等。

2.3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基因治疗 基因技术是供给神经营养的最好工具,它能将神经再生基因提供给受损位置,从而促进神经生长。基因技术依赖于DNA 克隆和基因转移技术,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轴突再生,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定受体而发挥作用,目前已有体外基因治疗和体内基因治疗,前者在通过体外基因转染靶细胞后再输入患者体内,该技术安全且易控制,但操作难度大。后者将含有外源基因的重组病毒或裸露的DNA 导入人体,该法存在免疫排斥等缺陷[14]。

3 展望

近些年,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外科技术取得了很大程度发展;尤其是显微外科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极大的促进和改善了神经吻合理念和技术。周围神经损伤后外科修复的主要目的就是准确的对接原本一束的或功能相同的神经束,从而为再生轴突长入末梢靶器官创造最理想条件,以达到功能的最佳恢复。其中保障受损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及科学的吻合方法应为促进神经修复再生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而近年来组织工程化神经为提高长节段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带来了新希望,因此,寻找合适的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是目前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热点,随着今后对其再生与修复治疗机制研究的不断探索和了解,必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依据。

[1]张杰,薛宏斌.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再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0,23(6):1 759 -1 760.

[2]张立新,佟晓杰,贾 桦,等.超短波对大鼠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695 -698.

[3]魏光如,姜保国.中药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促进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 870.

[4]佟剑平,首家保,韦响新,等.高频超声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研究[J].广西医学,2008,30(7):60 -62.

[5]全莉娟,冯 珍,于国华.综合康复治疗在桡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2):170 -171.

[6]张夏华,吴广通,李 蓉.基因治疗现状与前景[J].药学实践杂志,2009,27(1):4 -10.

[7]崔豫.超短波治疗病毒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146 -146.

[8]胡裕君.脉冲电磁场促进神经再生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08,23(4):904 -904.

[9]蔡鸿敏,吴学建.甲基泼尼松龙对体外培养兔雪旺细胞迁移及增殖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2):312 -314.

[10]杨渐,俞昌喜.周围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进展,2010,13(11):91 -93.

[11]张晗,徐义明,白跃宏.周围神经损伤后物理治疗及进展[J].中国康复,2011,26(5):376 -377.

[12]刘小君,程琼,丁斐.牛膝提取物神经再生素促小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6-18.

[13]田德虎,李熙明,张奇,等.分米波对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再生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1):976-978.

[14]朴宏鹰,刘铭然. 正中神经损伤后手部感觉功能的康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3):307 -308.

[15]8Maddud S,Papalozos M,Gander B.Synergistic effect of GDNF and NGF Oil axonalbranching and elongation in vitro[J].Neurosci Res.2009 Sep;65(1):88 -97.

[16]史福东,刘东,李长江.神经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7):4 281-4 282.

猜你喜欢
轴突营养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microRNA在神经元轴突退行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34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6
“神经”病友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2:51:13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海峡姐妹(2016年5期)2016-02-27 15:20:20
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轴突的修复作用
各种神经损伤的病变范围
健康管理(2015年2期)2015-11-20 18: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