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哈尔滨 150001; 2.黑龙江省高校血液与
造血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01; 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髓系定向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主要特征为无效造血和高危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表现是造血细胞在质和量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提高对MDS的认识,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该病。因此,本研究分析了15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MDS患者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20~85岁,中位年龄63.5岁;初治病例9例,巩固治疗病例3例,复发病例3例;曾进行激素治疗4例;既往病史者5例;出现骨髓抑制者8例。本组15例患者均有贫血症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入院时血红蛋白为32.5~81.0(63.1±3.7) g/L。痰培养中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1例,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肺部感染12例;发热11例,平均发热时间为4 d,最高体温38~40 ℃;咳嗽8例;咳痰7例。
1.2诊断方法 15例患者均做血液常规检查、痰培养、血培养、肺部CT、免疫标记并辅助以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和必要的生化酶谱检查,以确定诊断和分期。
1.3治疗方法 确诊后以联合化疗为主,辅以抗细菌真菌治疗。化疗药物主要有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米托蒽醌、赛德萨注射用阿糖胞苷、阿柔比星、羟基脲、阿扎司琼等。化疗根据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全身状况、治疗反应、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
1.4疗效判定标准 MDS疗效判定依据2006年MDS国际工作组疗效修订标准[1]。
2.1临床诊断及化疗方案 经确诊,本组15例MDS转化为急性白血病5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atic leukemia,ALL)2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2例。总的急变率为33.3%。有8例采用联合化疗或单药化疗方案(表1)。
表1 15例病例的临床诊断及化疗方案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AL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T: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CMM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DS-RAEB-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VCR:长春新碱;CTX:环磷酰胺;DNR:柔红霉素;ASP:门冬酰胺;MX:米托蒽醌;Ara-c:阿糖胞苷;Acla:阿克拉霉素;Azasetron:阿扎司琼;HU:羟基脲
2.2临床疗效 15例患者均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病情稳定后出院。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本组随访12例,失访3例。随访平均时间为10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
MDS发病率约3/10万人,多累及中老年人,在欧美国家是老年病。在欧美国家的中位发病年龄为70~75岁,我国尚没有大样本的临床统计资料,但亚太地区是MDS的高发地区,中国的发病率居亚洲各国之首,且患者发病年龄比西方国家年轻10岁左右[2]。本组15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3.5岁,与国内临床报道相似[3],亦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国MDS发病年龄的这一特点。
MDS又称白血病前期,是一类高风险向AML转化的疾病,转化方式可渐进也可突变;MDS-AML有独特的生物学表现,且预后差[4]。30%的高危患者会转化为AML。本组15例患者中,转化为急性白血病5例,其中ALL 2例,AML 2例。总的急变率为33.3%。患者预后不佳,多复发病例。
MDS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MDS诊断难点在于鉴别诊断,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对于MDS与其他贫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5]。MDS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是表现为多样化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首先,MDS的起病多隐匿、缓慢,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其次,其早期临床表现与多种疾病相似,如贫血、出血和感染,但是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由于贫血等症状往往被人忽视,如果其中的一些中高危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生存年限将大打折扣。
新型药物注射用地西他滨,继2006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MDS治疗后,于2009年在我国上市,是目前我国唯一能有效延缓MDS疾病进展的药物。凭借其直接作用于DNA的独特机制、高缓解率以及较传统化疗的生存优势,该药是对MDS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突破[6-7]。地西他滨联合CAG(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化疗方案治疗中高危MDS和由其转化而来的AML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肖志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标准[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2006,29(5):385-386.
[2] Meytes D,Chodick G,Shalev V,etal.The long term risk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mong anemia patient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Leuk Res,2012,36(3):327-330.
[3] 王玉春,杜欣.应用2008年WHO新分类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186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3):273-276.
[4] 施均,邵宗鸿,刘鸿,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22(7):351-354.
[5] 贾红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贫血性疾病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学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61-64.
[6] 徐瑜,沙颖豪,谢彦晖,等.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老年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3,19(1):31-33.
[7] 邵秀茹,梁红,关晓军,等.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1):78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