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代布衣孙髯翁
孙髯,云南昆明人,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惜多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传世。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
孙髯翁因不满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搜身”而拒绝科举考试,虽因无心仕途,以布衣终其身一生,但由于终身致力于学术,潜研治学,一生著述宏富。他的诗作在其生前已编订裒辑为《永言堂诗集》及《金沙诗稿》,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付梓镌版行世,后逐渐散佚,至今不复得见,因此师范在《荫椿书屋诗话》中,遗憾地留下了“殁后遗稿散失,大为可惜”的慨叹。仅只保山袁文典、袁文揆昆仲,在《滇南诗略》中所辑二十余首。晋宁藏书家学山楼主人方树梅,着力搜访滇云文献,寻觅得清抄本《孙髯翁先生诗集》一卷,《续辑》一卷,曾交赵藩审订,故卷端题有“石禅老人记,方臞仙收存”,后归云南省图书馆庋藏。共收诗五十四题八十五首。虽然书品颇有蠢蚀,但传世甚稀,理应弥足珍视。
2 孙髯翁与他的《大观楼长联》
孙髯翁擅长作诗,而且诗名甚大。古近体诗各体无所不能,得心运手。师范早年就承教于孙頣庵,既见孙氏之创作,又曾聆听其论诗,认为“穿冗汉魏三唐诸家,自成一家”,并且用一首七绝“垂老谈诗更有神,曾于早岁荷陶甄。作了充分肯定。“五华五子”之一的戴炯孙,在(道光)《昆明县志·黎献志》中称其“博学多识,诗古文辞皆豪宕,有奇气。”
大观楼建成之后,很快成为昆明的风景名胜,清朝初年,文人雅士经常聚会在这里,酌酒赋诗,对于当时的盛况,舒绍舆曾作过一副对联描写道:
群贤毕至乐无涯,有诗、有画、有酒;
诸子于斯兴不浅,此山、此水、此楼。
但当时人所作,多系对清朝统治者歌功颂德之辞,而孙髯翁出类不群,傲然自负,写出了“古今第一长联”,上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描写大观楼四顾的景物,下联追叙云南历史,寓情怀于景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意境深远,对仗工整,是一副思想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佳作。清人吴仲贤在《小匏庵诗集》中写道:
铁版铜琶鞺鞑声,髯翁才气剧纵横,
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留题万古名。
将长联与唐代诗人崔颢的名篇《黄鹤楼》相媲美。长联写成后,轰动一时,传抄殆遍,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写出刊刻,挂在楼前。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岑毓英让赵藩将长联重新楷书,题上自己的姓名,刻出来挂在原处,即现在所见的这一副。岑制长联全长一丈五尺,宽约两尺,作覆瓦形状,阴文楷体蓝底金字,看去清新动人。
孙髯翁题咏之后,其名便不胫而走,驰名海内。清嘉庆年间,广东嘉应名士宋湘,来云南作迤西道,也写有楹联一副: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
把孙氏长联作了高度概括。做过四川盐运使的剑川人赵藩,因游大观楼而忆及昆明的历史,曾用对联的形式,写下了:
滇池并非昆明池,误认战习楼船,元人殊陋矣;
汉县原为谷昌县,上溯疆开筚路,楚蹻实先之。
3 孙髯翁鲜为人知对云南水利的贡献
对孙髯翁誉满海内的名联,人尽皆知,但他对云南水利的贡献就鲜为人知了。这事还源于他的经世致用思想。
清乾隆年间,昆明的盘龙江常发大水,“若遇积雨,立见沸腾,夏潦及至,必冒城郭”。孙髯翁“读书江上,系目江流”,见到水患中的昆明老百姓,“老少男女,失所飘零,婴童处子,负携巷哭,涉水蹇裳,泥涂襟肘,寄身萧寺”,为之酸心楚鼻,于是下决心关注盘龙江的治理,便“穷岁月之跋涉,极耳目之勤搜”,进行实地考察,并“闲披《禹贡》及《桑经》、《郦注》之书,搜一源十委之弊”,最后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提出了:“疏壅畅流、分势防隘、闭引水为害、改一水锁群流”五条治理措施。正由于他亲自登临山水,观察形胜,究舆地之险夷,咨生民之利病,对昆明周围的山山水水十分谙熟,可说是了如指掌,这次考察之亲历目睹和实地感受,也就引发了神来之性灵,开启了广阔创作思路,从而在《长联》中写下了“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南翔缟素,北走蜿蜒”的滇中形胜,也才给读者以“四围香稻,万顷晴莎,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形象思维的画面。由此可见,《长联》是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为此赵州师范在《考绩吟》中《东渠邀游近华浦偶成》一诗中称:“钱员外寄飞扬兴,孙布衣留绝妙辞”。将钱泮戊子在大观楼击缶本赋诗与孙髯翁创作《长联》并提对仗,突出了昆明两大名人名作,是具有深刻影响的。
4 孙髯翁之创作风格
孙髯翁为诗,大多为追三唐,服古功深,且以矫健之笔,含情远之思,状物忬情,真率自然。如:
孙氏的咏史诗,在抒写手法上,是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像《春日登狮山》,较为翔实地展现了“靖难之变”和“建文遁迹”的历史公案。
在咏人上力主有可纪之实,从被讴歌活动的历史背景入手,将其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藏否评骘,不溢美,不隐恶,实事求是,抓住典型事例,用形象思维语言,展现主人公一生中的主要活动与个性特征,通过诗篇,使读者看到其人生世的时代风云,顺逆态度,经世成果,得失因由,更易见到其人所处的时代属性。在《信陵居》、《虞美人》、《岳武穆》等诗中,就是这样来塑讴歌人物的。
在咏物上,抓住所咏事物的特点,“为情而造文”,不论是咏蚂蚱、咏茭瓜或咏烧茄,既介绍其生态环境,又阐述其质地,一般来讲,都能联想新奇,奇中有理有味,空灵清逸,十分传神,正如学人们所讲过的乃“咏物之上乘”。像《咏菊》七首,通过菊花的物象形貌,把握其内在神韵,寄托身世感慨,将咏物、抒情、感时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别具感染力。
综观孙髯翁的遗诗,不难看出有四大个特点。
一是皆兴之所致,而不是无病呻吟,较好地继承了诗文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关注反映生民利病,裨補时阙,注意将诗歌与时政及民生相结合。
二是强调为诗要植根于现实生活,是当时世事的反映,主张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写出来的诗才能鲜洗跳脱,具有生命力;
三是所写诗篇要起教化的作用,熏陶社会的作用,主张诗作的“情”、“义”内容,要与“言”、“声”的形式很好结合,才能具有感染力;
四是为诗行文要平白明易,通俗易懂,要避免追求“宫律高”和“文字奇”,切忌“雕章镂句”。孙髯翁的诗和《长联》一样,在民间广为传诵,是和他的作诗要领紧密不可分的。
5 结语
本文结束之际,笔者谨录清人董懋朱的一诗,对这位古代名人、名作加以评价,以致追思缅怀:
身在天涯心在秦,白头庾信泪沾巾。
客中作客难为客,春口寻春哪是春?
六诏应多新地主,三原岂少旧乡亲。
近华浦上波千顷,不信云南有此人。”
参考文献
1、《(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艺文志》(近人)龙云 等 倡修
2、《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上、中、下 )方国瑜 著 中华书局1984年1月版
3《云南地方志书录解题》 李孝友 撰云南光电腾印本
4《云南书林史话》李孝友 撰省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5《昆明名贤著述经眼录》李怡苹 撰(载《史与志》1989年至1993年版)
6《云南地方文献概述》李怡苹撰(载《史与志》1994年版)
7《孙髯翁存世遗作校注》李怡苹 撰(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高玲,女,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