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服饰的主流思想和审美文化研究

2014-03-31 10:42何凌帆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汉服

何凌帆

摘 要:汉服饰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汉服饰文化的精髓在于它博大宽阔且飘逸洒脱的艺术风格以及汉服背后所承载着的传统礼仪文化。汉服褒衣博带、宽衣大袖的服饰特点体现了传统中国“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舒适自然、彬彬有礼、内敛含蓄的东方审美情趣。

关键词:汉服 礼仪观 等级观 审美文化

一、汉服饰文化的主流思想

汉服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并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演变。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在激烈的争辩中逐渐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又以儒家思想为其精神领袖。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是一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特征,真正的民族文化之根正是存在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特质中。[1]汉服饰文化的这种主流思想特征正是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的发展而形成的。

(一)“尊卑有序”的礼治观

古今中外,人们都将服饰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而成为文化的载体,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服饰必然成为了儒家“礼”的载体,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用服饰来“治天下”的传统思想。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对“礼”作了独到精辟的解释,他认为“礼”是具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以维持社会秩序。[2]这种用服饰来治天下的理念实质是用服饰来区分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阶层,以形成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社会秩序。

汉服服制作为礼制的具体表现,随着周代礼制的渐趋完善而完善。据史料记载,唐代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色官府,四品穿深绯色,五品穿浅绯色,六品穿深绿色,七品穿浅绿色,八品穿深青色,九品穿浅青色,这种用服色来体现等级身份是汉服饰的一大特色。其次,汉服的形制也是中国古代划分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深衣”是贵族平常穿着的闲居服也是唯一可以服用的礼服,而普通庶民百姓只能服用短小的衣式。另外,服饰的质料也是传达身份等级的媒介。精美华丽的丝、绸缎、锦绣、绫罗等上等材质的面料均只能为王侯贵臣所穿着,而社会普通的庶民百姓只能选择低等的棉布、麻布或者低劣的裘皮作为服饰质料。

(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天地同构感”的宇宙观是中国汉服饰文化的哲学基础,因此它深刻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原则。“天人合一”即认为人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体,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和谐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这种经过人们的主观意识构建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不仅很好把宇宙现象和人生哲理联系在一起,同时还把自然与伦理道德相互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人文信仰,构成了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观念。[4]

“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驱使了汉服形制的走向,它规定了汉服所应该具有的外在审美特征和内在文化意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正是我国服饰几千年来一直以宽衣大袖、平面造型为主要服装样式的原因所在。[5]纵观汉服饰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汉服绚丽多姿、千变万化,但这个千变万化只是在服饰的质料、色彩、纹样、佩饰等方面的变化,唯有汉服的形制,始终保持着平面结构、直线裁剪的造型,并且只有上衣下裳制和上下连属制这两种类型。《周易·系辞下》就说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盖取之乾坤。”可以看出,黄帝、尧、舜在创制衣裳时是依照《易经》中的乾坤两卦,乾坤指的是天地之道,乾为天,坤为地,一上一下,上衣下裳,于是人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也就都有了衣服。因此,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是“天人合一”理念的最典型代表。

(三)“文质彬彬”的礼仪观

众所周知,“礼”为儒家治世之术的根本,如何建立一种礼治秩序来维持社会政治稳定是儒家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6]因此,“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汉服饰作为华夏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礼”的内涵。

人们在穿着汉服中所逐渐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主要是因为汉服有一套完整详尽的服饰制度。孔子极力提倡服饰必须合乎礼的规范性,在重视服饰美的同时,注重服饰本身的社会功能。它要求人们通过衣冠服饰的“合礼性”来注意个人的言谈举止。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为,唯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那么就像是一个卑劣的凡夫野人;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包括任何服饰在内的外在虚饰,都只能给人感觉像是浮夸的史官,文和质缺一不可,同时还是注意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个人的素养和社会的秩序。

二、汉服饰的艺术审美价值

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除了维护统治地位,安定社会秩序这种很强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之外,还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汉服宽博大气、舒适自然、彬彬有礼、内敛含蓄的东方神韵无不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宽博大气的形态之美

“宽衣博带”是汉服一个突出的特点,给人的感觉即宽松自由,衣服不是紧紧地裹住身体,而是人体与服饰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因此身着汉服,身体的各部分都能够自由地伸展,不会因服装紧紧包裹住身体而产生束缚感,这种宽博大气之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理念的完美展现。汉服自起源开始就与“治理天下”息息相关,《周易·系辞上传》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自乾坤。”其中乾坤即天地之道,强调人要效法天地之道。所以汉服与华夏文明的礼乐教化紧密相连,同时也是“天人合一”原则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用自然材料、自然色彩和自然造型的搭配与谐调,同人组合之后,达到人与自然相生相融的外在艺术和实用形式,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美。[7]因此,汉服的这种宽博大气的艺术特征还是“天人合一”思想境界的展现,这种独特的服饰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乃至亚洲国家的审美观念,同时加深了汉服艺术审美艺术价值,并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服饰审美风格,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朝鲜的高丽服等,其外在形制都是参考和沿袭了汉服的服饰特征而演变发展的。endprint

(二)柔美飘逸的东方神韵

汉服的美还表现在流畅婉约、柔美飘逸的形态上,汉服外观优美的长线条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汉服的线条充分运用了太极八卦的意念。八卦运用简单的直线,根据不同的排列组合解释宇宙现象,而太极则以柔顺的曲线表达了和谐统一,阴阳转化之美。汉服通过外在形制附着在人体上所产生的线条,来展现这种协调、平和、灵动的美感,刚柔结合,曲直得当,这种婉约之美展现出东方人含蓄典雅的审美气质。这种美感在女服的表现中,则重点突出了女性纤细的腰身,柔和的肩线和柔美的曲线,服饰所展示出的线条长短不一,曲直不同,富有层次感,强调出东方女性柔顺婉约的性格内涵。在男服的表现上则以直线为主,造型简洁,突出男性坚强不屈的精神气质。汉服飘逸灵动之神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地最为突出,在服饰上追求洒脱飘逸,狂妄不羁,褒衣博带,整体气质清新自然,极富羽化登仙之美感。

汉服的这种飘逸灵动之美也造就了中国画中的线条美,历代的画家们乐此不彼地描绘着汉服之美,历史上著名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就是体现出了汉服线条的美感。另外比较典型的还有“嫦娥舒广袖”的形象,更有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那种飘逸洒脱、自由舒展的服饰艺术形象,都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三)含蓄内敛的审美取向

与西方国家崇尚性感、开放、强调表现人体器官的服饰审美意识不同,汉服的审美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礼仪制度的制约。汉服的审美观除了表现在外在的形制、色彩以及纹饰上,因其长期受着传统礼仪文化、宗教等的感染和熏陶,呈现出一种含蓄的审美特点。华夏文明历来追求礼仪谦让的精神,追求“内美”与“外修”,即内在的道德修养,外在的仪容服饰,内在的道德修养通过外在服饰表现出来,因此使服饰呈现出高雅端庄、彬彬有礼的气质。华夏文化强调礼仪,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提高道德修养。因此汉服不提倡肌肤外露,并认为肌肤的裸露是对自己和对别人之大不敬,是违背礼仪的表现。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女子着装需要注意仪态万方,衣冠楚楚,处处体现了中国女性贤善宽容,贤淑婉约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虽然在唐朝时期由于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开放,也出现了“袒胸露乳”“纱衣裹体”的服饰现象,但是这种开放的审美模式毕竟属于汉服流变中的一段插曲,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礼制影响下,人们对汉服的审美观念依然是坚守着保守含蓄的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支配下,符合道德规范,符合礼仪制度的着装才是“美”的表现。

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汉服,自然地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反对肌肤裸露,不提倡展示姣好的容貌身材,一切要服从于礼的制约。因此汉服的艺术审美取向,并不在于服饰款型是否合体,是否能表现出人体特征,展现人体本身的美感,而是着重强调一种“人神相通”的精神境界,讲究一种崇尚礼仪的着装理念,这些都指引着汉服的审美取向往含蓄的方向发展。

结语

汉服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培育出来的一朵奇葩。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受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传统中国人在服饰生活上表现出节俭、端庄、大方、和谐、含蓄等特点。

对当代人而言,一方面要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精华,抛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要广泛吸收西方服饰造型中科学合理的设计元素,注重服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我国未来服装的发展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底蕴,又能展现当今世界的风貌。

注释

[1] 宋湲.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5).

[2] 瞿同祖.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 老子·李耳.道德经·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9:57.

[4] 李晰.汉服论[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0.

[5] 张祥磊,杨翠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思想沉淀[J].郑州轻工业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 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诊释[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159.

[7] 陈胜蓝.中国服饰文化的审美特征[J].咸宁学院学报,2002,29(1).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汉服
Viral Revival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同袍异路
上台说汉服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从张艺谋电影看审美文化的当代构成
近代潮汕侨乡民居文化“生产型”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