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红 鄢红春 于龙顺
[摘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国内部分医学院校进行了尝试。文章对其实施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四个方面的优势,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这一模式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优势;不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1-140-03
随着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医疗行业需要大量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较强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的高质量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在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1]。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提高质量,加快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积极探索在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2]。随后,导师制陆续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高校试行。医科院校如宁夏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等也在尝试。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查找不足,探讨对策,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
1 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辅导,定点定人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分析解决问题、人际沟通、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的制度[3]。它是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医学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优势如下。
1.1 利于教学与管理的统一
传统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体制是以班级为核心的辅导员管理制,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进行,而教学工作由专业教师负责,两者间缺乏联系。辅导员通过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生活上的管理也是标准化的,因为辅导员不参与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深入了解,也就无法深入交流,辅导员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辅导员队伍普遍由青年教师组成,阅历浅、专业知识薄弱、人格魅力不足,在对学生的专业和个人成长的指导等方面力不从心,难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专业教师只负责对学生的教学,与学生的接触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师与学生距离较远,只管教学,在育人方面明显不足。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专业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专业等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构建了师生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新平台,能够很好地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从而弥补传统辅导员管理模式的不足,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统一。
1.2 利于弥补学分制的不足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医科院校普遍实行了学分制。其优点较多,如以学分代替学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甚至改变专业;增强教师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等。但也存在不足,如由于学生在修学计划上的自由,对选修课的选择存在随意性和畏难性,以至于获得的知识结构可能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而实行导师制,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以及社会需求,熟悉专业培养方案、计划和有关制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结合自己的阅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学习方法、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增加对学生的约束力,克服学分制的不足,保留学分制的优点,开展个性化的培养。
1.3 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导师制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早期参与开展医学科研工作。学生通过参加导师的研究工作,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通过实践,学习导师的创新精神、科学思维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克服研究工作中的困难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在导师的帮助下,学生独立选题,设计研究计划,开展科研工作。或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医疗服务活动、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尽早获得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可以更早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能力基础[4]。
1.4 利于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传统的辅导员制,一个辅导员指导一个或多个班级,班级人数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要实现个性化培养是不可能的。而事实上,尽管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按同一标准录取,又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接受相同的老师的教学和管理,但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思想、生活方式仍有较大差异。按照辅导员制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成才,而导师制是小规模的培养模式。一个导师负责1~3个本科生的培养,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使学生个人的优势得以发挥,不足得以加强,成为特点鲜明的专业人才,能够与性格迥异的患者良好沟通。
2 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意义重大,但它却是绅士文化孕育下的独特产物,是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而我国正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医科院校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提出了挑战。许多院校通过实践,发现了这一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2.1 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足,需要加大宣传,加强培训
本科生导师制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强调因材施教。而在国内很多院校,导师制基本上针对所谓的优秀学生或者招生量较少的长学制学生,成绩一般学生基本没有资格参加,这与实行导师制的初衷是相悖的,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部分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他们有较强的独立能力,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判断能力,应该让他们依个性自由发展,不应该给以过多的干预。这是对导师制认识的误区。导师制强调长者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还有教师认为,实行导师制,实质是给教师提供廉价劳动力,让学生承担教师的科研工作,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解决科学问题、临床问题的能力。至于学生的思想、生活应该是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部分学生也并不了解导师制的目的和意义,缺乏积极主动性。针对以上认识误区,院校应该加强宣传工作,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让教师、学生充分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目的以及实施办法,提高教师、学生参与导师制的积极性。确保导师制惠及全体师生,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湖北医药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召开了导师聘任大会,并对导师制的意义进行了专题讲座,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实施办法,广大教师积极应聘导师,全体学生参与导师制,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师生比过低,必须扩大导师范围
伯顿·克拉克认为,“导师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这种教育模式依赖高师生比,是一种高成本的教育[5]。而医科教育相对于其他专业教育成本更高。目前,医科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尽管师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但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尤其在省属院校,由于生均财政拨款和其他各方面的经费支持远低于部属学校,所以扩大招生规模成为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师生比过低,有的甚至低于1∶30,师资队伍相对严重不足,教师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还要开展科研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建议,一方面,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间进程,尤其是医科教育,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另一方面,扩大导师范围,不只局限于本专业教师,也可以是相近专业教师,甚至是退休教师或医生。
2.3 管理制度不健全,需要完善导师选拔、考核、奖励机制
导师制涉及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各方面人员,面广、内容多,还需要与现有的学分制、辅导员制有机结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是必须的。一是要设定导师任职条件。导师要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较高职称或学历,有一定的教育工作经历,教学效果良好,承担有科研项目等。二是明确导师工作职责,并提供参考《导学规程》。除宏观要求外,还要具体一些事项,如必须为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每学期与学生见面要有次数要求、必须指导学生择业,推荐就业等。三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励制度。对导师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应包括德、能、勤三个方面,采用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两种方式[6]。以此增强导师的工作责任心。同时,要根据考核情况为导师计算教学工作量,核发相应津贴,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给予奖励,并评选表彰优秀导师。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本科生导师适当倾斜,以此激励教师履行职责。通过以上制度规范导师制的实施,保证取得实效。
2.4 师生交流不平等,应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互动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先决条件。但凡成功的教育,无不体现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7]。导师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这样导师才能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提高指导效果。然而,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导师往往习惯于谆谆教导,学生则习惯于洗耳恭听,互动不足,教师难以准确细致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妨碍导师制的实施。因此,导师应该主动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采取集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电子邮件、QQ、微信等加强交流和沟通,使沟通方式多样化,不能让学生觉得导师落伍。在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中,要注意与学生做朋友。对学生提出的困惑,遇到的困难,要直接面对,明确答复,帮助解决,增加相互间的信任。
总之,随着我国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医学生素质教育、个性化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和国情的变化,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对医科院校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5]1号.
[2]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9〕4号.
[3] 钟秀宏,田敏,任旷,等.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397.
[4] 哈丽娜,周永伟,徐广贤,等.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及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89-192.
[5] 蒋喜锋,刘小强.矛盾与出路: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64-67.
[6] 王占刚.本科导师制存在问题与实施方法探讨[J].华章,2013(13):115,117.
[7] 吕绍明.互动与引导:双主体理论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两种表现形态[J].教育学研究,2006(4):129-132.
(收稿日期:20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