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大齐工业走廊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析

2014-03-31 00:41孙文静
经济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经济学经济

●孙文静

哈大齐工业走廊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析

●孙文静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打破行政区划构筑的工业经济长廊,选择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反映,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益尝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文化作为各种知识的载体,逐渐由一个单一概念演变成一种独立的主导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文章以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英国经济学教授William A. Jackson的《Economics,Culture and Social Theory》这一著作入手,分析历史上文化与经济二者的辩证关系,并讨论当今社会中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并提出“文化参与型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式,为哈大齐工业走廊文化建设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文化批判 经济发展 文化参与型经济

一、经济学的文化批判

1.文化批判的内涵。文化的现代观点早于工业革命和古典经济学出现,起源于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回应。伴随着农业和商业领域的主要演变,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在18世纪出现,但工业化的主要浪潮仍然领先。到19世纪早期,工业革命全速发展,文化思想转变成了从那时就开始存在的批判中的经济事务。

早期经济学的文化批判可以大概追溯到1800年到1870年之间的时期。在那个时期,古典经济学受到外部挑战的支配,这些挑战通常以文化为基础,来自浪漫主义和一些其他来源。古典经济学不承认这些挑战,接纳文化观点的少数经济学家只是主流之外的少数派。相同的批判主题在19世纪多数时期被重申,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即文化批判。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它们并考虑它们是怎样与经济思想进行互动的。

2.对资本主义的浪漫批判。浪漫主义作为一场知识运动在19世纪早期开始兴盛,它通常与艺术相关,但又有着更广阔的哲学起源。一开始,它只是一套宽松、协调的信念,只是在后来扩张到更加广泛的艺术实践。受到反启蒙运动的鼓舞,它把同样的思维模式带进了工业时代。

浪漫主义批判有三个核心论点。第一,资本主义发展侵蚀了传统生活方式,践踏了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宗教信仰和其他信念。资本主义下决心在各地强加一种单一的经济组织模式,目的是生产最大化,并从商业中谋利。不论物质利益是什么,浪漫主义者都认为其结果在精神上和社会上是可怕的。生活会被剥夺其意义,社会轴承会消失,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会被索然无味的千篇一律所取代。第二,浪漫主义作家憎恨资本主义机械性的一面。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定量弯曲促进了机械的使用、通过工厂系统的生产组织以及严格计时和固定工时的广泛扩展,这些改革在浪漫主义者看来,都是非人性化的、对生活有害的。对于浪漫主义批评家们来说,资本主义有一种虚假本质,它建立在努力以效率的名义将事务量化和系统化上,而这种努力是被误导了的。第三,市场的非人格性和工厂生产被看作弱化了社会纽带,疏远了工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凝聚力的社会被单一个体的集合所取代,而这些个体只是通过商业、契约和工作纪律集合起来。随着工人们失去了对自己活动的控制,他们的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最终会变得与他们工作的成果无关。这三种观点结合起来,就是浪漫主义批判的核心。

伴随着浪漫主义批判,对资本主义和经济学理论的多种其他批判在19世纪早期出现了。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于正统经济学相同的厌恶,但在政治上、与启蒙运动的关系上和文化内容上各不相同。三个批判的来源分别是: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经济学的早期版本。

3.空想主义的批判。空想主义思想与启蒙运动有着模糊不清的关系,能够支持或阻碍它。欧文、圣西门和许多其他空想家都是启蒙运动的追随者,并寻求对于社会的一种科学的记录。他们理性的、公平的计划证明了启蒙运动的信条,甚至比古典经济学家基于市场的论点更加有力。空想家能够在所有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呼吁彻底的科学应用,而不需要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科学知识会保证秩序良好且平等的社会,并解开早期的迷信、神话和错误信念。这些观点与浪漫主义相去甚远。然而,一些空想家不那么忠于启蒙运动,相反对浪漫主义理想非常友好。与计划科学改革相反,他们决定从一种自然状态重新开始,在这种状态下,公共生活和个人创造性都更加自由。比如,柯勒律治在他的生涯早期也与空想主义框架相关,那是一个基于共同财产和普遍政府参与的理想平等社会。傅立叶反对有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专业化劳动,期待一个非专业化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技能和多样的、有报酬的工作。空想主义的信条多样化了,可能不再暗示一个从上到下都设计好的社会。

即使被自然科学所激发,空想主义通常有文化方面。家长式作风的改革者比如欧文,他相信通过教育和更好的社会条件,他们能够提升普通工人的角色。对欧文来说,人类本性是可塑的,对或善或恶的外部控制是开放的——因此有必要塑造和计划社会环境,来保证人们成为有着健康态度的好公民。塑造个人行为似乎是偏执的,但它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获得新技能,在社会中起作用。它与文化观点有着密切关系,这些观点来自于一个社会环境中对于个人的培育;它缺乏反启蒙运动那种历史的、多元主义的特质,但它体现了文化。空想家通常批评个人主义,秉持一种集体主义者观点——个人没有固定人类本性,会在一种良性的社会秩序中成长和发展。资本主义时期的个人主义是社会不平等和分裂的原因,它应该被一种新的、有凝聚力的社会所驱逐,这种社会有着存在于历史时期之外、不与先前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计划的文化。这种永恒与文化思想不一致,但这种观点仍然依赖于文化或者培养。

4.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马克思和他的同伴增添了另一条主线的批判思想。他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攻击集中在它是怎样使工人失去人性,使他们与生产离间,这种观点重复了浪漫主义作家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的机械特质和它损害传统文化的能力也被马克思提到了,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叙述,这一点浪漫主义者也提到过。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很重要的历史方法,在反启蒙运动和德国理想主义哲学中就已起源。恩格斯在他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作环境的早期研究中与浪漫主义作家非常亲密。工作(比如雇佣关系、生产中的财产权、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纪律等)的文化维度停留在马克思原理的核心,尽管它伴随着唯物主义道路前进。

作为其他人们思想的伟大综合者,马克思不仅从浪漫主义而且从启蒙运动唯物主义、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中得出结论。他接受唯物主义,成为了德国理想主义哲学的激烈批判者,尽管他有着理想主义背景。他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没有达到对启蒙运动信条的全盘否定,而这被证明是合法的。与此相反,他在反资本主义的脉络上修订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看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激进潜质,他把它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来使用;李嘉图系统的特定部分被丢弃掉了,但理论的核心部分被保留住了。他从空想家比如圣西门那里起源了社会主义,尽管他认为社会主义会通过革命的历史变化而不是社会计划来产生。他的反资本主义批判与空想家们不同,但仍然坚定地存在于启蒙运动传统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可以培育历史的一种机械解释,在这种解释中物质力量指挥了制度和信念。一种严格的坚实上层建筑模型会排除观点的独立影响,使文化停留在物质因素的影响之下。马克思主义发展为确定的非浪漫主义方向,但它的血统与浪漫主义相联系。

5.其他批判。浪漫主义、空想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观点都来源于外部经济学。来自经济学内部的资本主义批判很少,因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市场、自由贸易和自由放任主义。只有少数人愿意与古典正统分离,对资本主义提出疑问。最显著的例子是瑞士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西蒙,他在19世纪早期试图在不同于古典学者的原则上重新调整经济学。在《新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西蒙详细解释了一种非古典的异端经济学。在他的创新之中有对萨伊定律的否认,他相信来自消费不足的普遍失业,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和周期性。不像那些古典经济学家,西蒙表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果和由它的任性产生的混乱的关心。他的政策建议是要放弃自由放任主义,而是依靠经济的公共管制。方法论上,他质疑抽象的李嘉图理论,坚持一种历史的、制度化的立场。西蒙的这些观点类似于对于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批判,如果被完善发展的话,将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正统的经济学理论。西蒙有时被看做是建立了社会经济学的不同传统,这种经济学被后来的作家延续下去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尽管他确实影响了后来的评论家,但要确认一种统一的、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存的西蒙式的“社会经济学”仍然很困难。避免抽象理论的历史方法,对国家文化的关注与反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是一致的。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历史相对论被威廉·罗雪尔提起,他仿造了在将历史特定性介绍进入经济分析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德国历史学者。由于怀疑抽象理论,历史学者选择把经验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经济学的基础——它的目标,就像古典经济学家,是获得科学地位。严格的经验主义带来了狭隘的观点,以至于历史学者在采用文化方法上几乎没有进步。

二、文化对经济的作用

通过梳理杰克逊教授著作中有关文化对经济学批判的观点,当今社会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渗透、影响作用。这是长久以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经济体之间除了地区因素、经济互补和传统经济联系之外,传统文化这一因素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相似的文化背景与渊源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上起到了很好的润滑作用,有利于缩减和克服贸易冲突、方便信息往来以及适应投资环境。在国内也是同样的效果,即使区域不同、省份不同,但如果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就很容易进行各方面的合作,尤其是经济方面。比如陕、贵、赣三省,虽然地理上并不毗邻,但由于有着共同的红色文化背景,便十分有利于彼此的经济合作;再如哈大齐三地工业走廊的建设,共处东北,又有着相似的文化渊源,文化建设自然能为经济合作与发展带来优势。其次,文化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经济发展有牵引、促进作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因,文化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一个日趋重要的因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它对经济发展的牵引、促进作用:第一,通过教育,逐渐提高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而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化观念,从而将先进的文化观点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观念来引入;同时,文化教育还能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高质量劳动力和优秀人才。第二,通过发展文化事业,调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来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既能使整个产业机构合理化,又能适当改变人民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最后,由于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受到本国文化大环境的影响,文化对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起到了支持、规范作用。首先,作为一国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的集合,文化影响着一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消费价值观、工作价值观等等,所以它不仅是人们价值观念、行为标准的决定因素,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结果。其次,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文化对经济制度、法律法规也有着制约作用。比如,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需要良好的经营环境,而这就少不了一定的文化境界和职业道德,所以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还十分必要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

三、文化参与型经济

1.含义。在书中,杰克逊采用了culturally informed economics这一说法,直译为“文化角度的经济学”,此为理论层面上的说法,即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学。这一说法被应用到现实中,可以理解为有文化积极参与的经济,即笔者所认为的“文化参与型经济”。“文化参与型经济”,顾名思义,即有文化参与的经济,是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里,文化的这种参与不是消极被动的被迫参与,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力图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参与。

2.产生背景。正如前文所提,当今时代,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已然成为了一种独立产业。而且,这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产业,它能够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很多国家采取了这种有文化参与的经济攻略,比如美国迪斯尼电影,每一部都深深地烙上了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它们在广泛传播的同时,无形中利用带有美国价值观的电影文化打开了许多国家的大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再如美国知名棒球队的棒球帽,如纽约洋基队、波士顿红袜队等,印有他们队名的棒球帽在中国大陆的热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渗透了美国棒球文化的帽子成功地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青睐,这便是很典型的“文化参与型经济”的案例。如此看来,“文化参与型经济”虽然没有作为一个术语被正式提出,但它的案例已广泛存在,它已有了深厚的存在背景。

3.典型特征。第一,文化参与型经济重在理念。它与知识经济不同,不完全依赖发达的高新技术,而是更加依靠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资源融合进当地经济发展中,以文化因素助经济发展一臂之力。第二,文化参与型经济侧重在人。单凭文化资源自身并不能能动地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参与型经济侧重在人,以及各个文化层次的人所创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优势。这里强调的人不局限于精英阶层或高级人才,而是囊括文化素养各异的人们,力争使他们所形成的文化习俗、文化理念能动地作用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使经济活动的每个环节无不融汇着文化精华。第三,文化参与型经济重在创新。它不局限于单单关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某一个领域,而是重在打破不同学科界限,将每个领域的有用知识拿来进行创新,有效地把弘扬科学精神和倡导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以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作用。

4.走向“文化参与型经济”。“文化参与型经济”目前还未在学术界正式被提出,是否能够作为学术术语被广泛推广还有待考量。但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已有很多类似案例广泛存在,所以笔者认为,走向“文化参与型经济”是大势所趋。

随着“文化强国”长远战略的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口号的叫响,我国文化也开始作为一种重要力量蓬勃起来,为我国“文化参与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我国实行“文化参与型经济”,不仅是经济模型的一种创新,也是经济体系一次革新。这既响应了国家号召,又能够帮助经济进一步腾飞,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文化参与型经济”在我国范围内的推行,不仅能够发扬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繁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仅能够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更重要的是走出国门、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将中华文化作为一面旗帜树立在国际舞台上,唱响中华文化经济的凯歌。

哈大齐工业走廊中的三地分别具有带有自身显著特色的文化——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大庆的石油文化、铁人文化,齐齐哈尔的鹤文化等等,这些显著而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工业走廊的建设中去,将会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1] William A.Jackson.Economics,Culture and Social Theory[M].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9

[2] 辛世俊.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新认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5)

[3] 周志山,方同义,朱贵谦.共生互动:经济与文化关系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5(3)

[4] 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商经济,2010(9)

[5] 胡永佳,刘俊莉.平行互动、交叉融合——试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J].中国与世界,2007(7)

[6] 韩庆华,卢希悦,王传荣.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机遇[J].山东大学学报,2010(1)[7] 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9(2)

[8] 徐贝贝.当前我国学界关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研究综述[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4)

[9] 罗能生,郭更臣,谢里.我国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0(9)

[10] 熊正德,郭荣凤.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工商经济,2011(9)

[11] 胡惠林.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原则[J].云南大学学报,2005(5)

[12] 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2010(1)

[13] 胡惠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Research on Development,2006(1)

[14] 顾乃华,夏长杰.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2)

[15] 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16] 师旭.浅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兼论文化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8(7)

[17] 张国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红旗文稿,2011(8)

[18] 郭力.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现实论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5)

[19] 南丽军,王玉华.论工业走廊建设中的城市文化整合——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例[J].学术交流,2010(11)

[20] 陈玮,段浩楠.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战略优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3(1)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硕士研究生)

(责编:贾伟)

G05

A

1004-4914(2014)02-050-04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经济学经济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学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经济学的优雅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