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倩
(江西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杂志社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31)
OA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开放存取期刊)是指在因特网上公开出版的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其允许任何用户免费检索、阅读、下载、复制、打印、链接、索引其文章全文,无任何费用、法律和技术障碍,唯一的限制和规定是保持论文作者对其论文的完整性以及署名权和引用权[1]。该概念是在学术传播危机日益加剧、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萌生的,是开放存取运动两种实现形式中的一种,并在近十余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 OA期刊名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简称 DOAJ)统计,截止2010年,该名录已收录4 381份OA期刊,将近37万篇OA论文[2]。
根据访问方式和权限,可将OA期刊的分为完全型、部分型和延时性3种:1.完全OA期刊是指读者可以完全免费地享受期刊全部论文的全文访问服务。2.部分OA期刊即只对期刊的部分内容,或对部分有针对性的读者免费开放全文服务。3.延时OA刊则是指传统期刊在订阅模式的基础上,将过刊论文在出版后的一定时间后为读者提供免费访问服务。这三种类型中,完全 OA期刊多为原生型,即直接以OA期刊形式出版的新创立的期刊,后两种模式则一般为传统期刊向OA期刊过渡的中间模式。
由于开放存取的实现是基于数字出版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因此OA期刊拥有更快的传播速度,及其带来的更高的被引率。这使得OA成为一个多赢的发展趋势。对于作者而言,OA可以扩大其成果的可见度,增加其参与交流的机会,有利于获得学术荣誉;对于读者/用户而言,可以免费、便利地得到科研信息;对于图书馆而言,OA期刊可以解决对学术期刊收藏和使用中存在的“价格危机”、“授权危机”等问题;对于出版单位而言,OA期刊可以显著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且被引用速度快。
目前OA期刊在国外期刊界发展迅速,国内的OA期刊研究多是基于国外OA期刊经验的基础上的,国内的OA期刊实践案例仍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科技学术期刊的运营状况于国外科技期刊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一旦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国外 OA期刊的模式就显示出很多问题。问题如下:
1.全国现有近 5000种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除少数学术质量较高、信息量较大、实力较雄厚的学术刊物外,多数仍维持分散经营的非法人编辑部的经营体制(一个单位主办一种刊物),或为出版三五种期刊的期刊社经营体制。尽管近两年全国进行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但此项改革并未触及我国目前出版单位小、弱、散的现状,仍然未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出版经营体制。
2.一个单位一种期刊的模式也导致期刊出版单位过分依赖主办单位,常常出现作者、审稿人、主要发行对象均局限于主办单位内部,只是期刊影响力难以提高,发行量较小。以2011年中国知网所提供的冶金工程技术学科期刊影响因子表显示,在此学科81种期刊中,2010年影响因子大于1的仅3种期刊,约62%的期刊符合影响因子小于0.5。
3.期刊栏目庞杂,学术质量低水平徘徊,高质量论文外流严重。我国的学术论文出版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绝大多数的稿件是在职称和科研考评体系下催生出来的,稿件学术质量普遍偏低。有的期刊在创办时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栏目庞杂,内容包罗万象。还有的期刊甚至为了迎合职称评的稿源,人为地将栏目内容设置得包罗万象,降低了期刊质量。国内期刊质量不高,和对国外期刊的盲目迷信导致国内大量优质稿件外流,形成了部分国内期刊陷入恶性循环;
4.刊期长,论文时滞长。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双月刊仍占到绝大多数,论文平均时滞往往长达300余天。
5.数字化出版水平低下,技术落后。我国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电子出版是通过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CNKI)、维普网三家大型信息服务商实现期刊数字化出版。期刊出版单位建立了独立运营的期刊网站的比例不大,采用期刊管理系统的刊社、编辑部数量也不算多。依靠数字化期刊盈利的科技期刊数量就更微乎其微。而这些都是OA期刊的所必须的条件。
因此鉴于上述,我国传统科技期刊存在的普遍特点,要想实现向OA期刊的转变,简单套用国外模式是不行的。
鉴于国内科技期刊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化、数字化的出版模式,因此中科院等一些有实力,且期刊较为集中的科研出版单位可以考虑创办完全OA期刊外,绝大多数影响力不大的普通传统科技只能从部分OA期刊和延时OA期刊来逐步实现向OA期刊的转变。
1.部分OA期刊。即在作者投稿时,由作者选择自己的论文是OA出版,还是传统出版。这种模式需要在作者投稿时,逐一与作者沟通,征得作者同意后,再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将符合要求的论文以OA的形式出版。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为作者提供了选择,但可能造成 OA期刊的稿源不稳定,因此此类模式更类似于OA的体验模式。
2.延时OA期刊。传统期刊在基于传统订阅模式的基础上,在出版后不立即提供免费服务,而是在一段时间后通过互联网公开其全部论文的全文,这也即是相当于一种过刊免费访问的政策。这种模式操作存在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1)免费访问的时滞控制,即过多长时间可以免费访问问题。免费访问的时滞过短无疑对传统订阅模式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时滞过长,OA期刊传播迅速的特点得不到很好的体现。(2)鉴于绝大多数中国科技期刊都与大型信息服务商有授权关系,而读者在这些信息服务商的网站上下载这些论文是需要支付费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期刊出版单位建立自身的OA过刊库,是否存在版权的争议仍有待思考。
1.运行费用问题。国外OA期刊的运营状况目前最主要的方式为作者支付模式,作为OA期刊的两大出版机构PLoS和BMC均主要采取这种形式维持期刊的基本费用。另外还有依靠基金会赞助、广告收入、增值业务收入等维持运行费用的模式[3]。
我国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发行量小,期刊定价低,基本无法依靠发行费用维持运营。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经历转企改制后,原来的行政拨款的运营模式越来越少,期刊出版单位依靠各类资源,各尽所能寻找生存之道,很多科技期刊已经开始发展广告、理事会费运营模式,并且很多期刊发展得比较成功。另外支付发表费用在中国学术出版界早就成为一种“潜规则”,有很大一部分期刊靠收取出版费用来弥补运营成本。实际上,由于大多数科研人发表研究成果并不是希望能从中获取经济利益,而是希望能最大程度的传播,或者通过论文的发表达到晋升职称的目的。据调查,在我国科技论文的作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作者(主要包括有资金资助的作者和需要评职称、完成科研任务的作者)都表示能够接受作者支付发表费用的模式。因此,无论是广告模式,还是作者付费模式,在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的大形势下都是比较容易让作者、出版单位接受的。但由于我国期刊的数字化水平较低,增值业务的开展尚为落后。笔者认为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OA期刊的增值业务将是支撑其运营费用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2.版权问题。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与现行的版权法并无冲突。现行版权法赋予作者拥有限制作品传播的权利,同时也赋予作者自由传播作品的权利。开放存取就是允许他人免费使用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而这种免费使用是在充分尊重作者意愿基础上的。开放存取模式只限于出版作者意愿提供的免费作品,因此它不是没有版权的出版。然而,根据某期刊对该期刊作者源的调查,发现工程技术期刊的作者版权意识不强。他们更强调论文本身对企业/个人专利、技术秘密的泄密问题的关注。对个人论文的版权问题了解、关注较少。期刊社虽均有声明表示作者投稿的同时即默认将信息网络传播权授予出版单位,但绝大多数作者并无此观念的意识。他们对复制权、发行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著作权法中所规定的财产权观念淡薄。因此,在我国科技期刊筹划出版OA期刊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大量的与作者的解释工作,以便获得作者的授权。同时作为过渡形式的“部分OA期刊”还给了作者充足的选择余地。另外,在科技期刊开放存取过程中,由于法律不够健全或执行不力,少数道德素质不高的用户利用相关技术的限制造成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使作者的权利得不到维护[4]。我国目前对这种状况的版权保护尚缺少适当的法律法规条款。这也是开放存取在我国实行的重要阻碍之一。
3.质量控制问题。目前,基于大学、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将学术论文作为聘任、评级、职称评定以及申请研究经费的重要依据,因此我国逐渐形成了科研人员想尽办法在优质期刊上发表论文,科技期刊也在不断努力提高影响因子以吸引稿源[5]。这种作者与期刊之间的博弈互动逐步在传统学术论文出版界形成了比较稳固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一般而言,传统科技期刊大多有着比较健全的审稿制度。这被认为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保证。OA期刊一面世就有人质疑有作者付费的出版模式是否会直接导致学术论文质量的下降。然而事实上,正如传统期刊为争取优质稿源需要不断提升期刊质量一样,OA期刊要想持续发展同样需要严格的质量掌控。适用于传统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样适用于OA期刊,为了追求更优质的学术质量,OA期刊不仅需要延续传统科技期刊的评审制度,还需要做到更好。PLoS和 BMC这两大OA期刊出版机构均沿袭了同行评审的制度。不仅对审稿人进行严格筛选,还将评审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以避免某个审稿专家的主管臆断。
开放存取的实现是基于数字出版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电子出版技术是其实施的基础条件,这包括了期刊网站的建立,论文在线提交,在线评审,在线管理系统、自动索引、资源存档、链接服务等等。而国内目前大多数期刊数字化程度仍限于在最简易的期刊网页,采用电子邮件接受稿件等,严重阻碍了OA发展的道路。既是在这些最基本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OA期刊快速便捷地被人发现、访问并且引证、收录也是至关重要的。未来我国OA期刊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加大期刊信息化建设,或组织相关培训,使我国科技期刊OA化在软件硬件都有所保障。
在与国外OA期刊的比较中发现,我国科技期刊的小弱散杂是我国期刊不能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非时政类出版单位改制的基础上,适时对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进行资源重组,强强联合,行业细分,做到出版单位集团化,期刊内容专业化。
与国外OA期刊的普及程度相比,我国的开放存取概念的普及度相对较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作者、读者群对OA的概念、版权很不明晰。因此要强化我国科研人员对OA期刊的认知程度。只有作为作者、读者的科研人员充分接受了这一多赢的模式,OA期刊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1]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EB/OL].[2004-09-08]http://www.soros.org.
[2]DOAJ[EB/OL].[2010-03-02]http://www.doaj.org.
[3]李武.开放存取的两种实现途径研究:OA期刊和OA知识库[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王凤产.科技期刊开放存取中的版权问题[J].编辑学报,2011,(6):476-478.
[5]胡德华.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