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霖
(兰州大学 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在新经济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专利—标准—品牌”成为企业的战略中心。甘肃省地处西部,很多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是基于资源优势存在并发展,随着资源的减少,甘肃省国有企业随之出现一系列瓶颈困境。对甘肃省国有企业来说,要想走出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知识经济的道路,从自身的技术力量、经济水平、内外环境出发,制定并有效实施企业的知识经济战略。本文对甘肃省国有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现状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甘肃企业寻求更为行之有效的专利战略提供思路,以期充分发挥专利战略的潜在机能,为甘肃省国有企业的长足发展疏经活血。
1.创新意识不强,对自主开发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国有企业没有走出传统生产制造理念,没有将加强自主创新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实施。
2.专利战略意识薄弱。大多国有企业没有制定企业专利战略,甚至于没有明确的专利战略目标,仍然将产品的生产制造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即便开发出核心技术,也是采用作为技术秘密的手段进行保护,不曾想将其申请为专利,通过专利许可、转让等方式达到利益最大化,促进技术创新。“抱着一颗树,坐吃山空”的想法仍然存在,缺乏敏锐的专利战略眼光是国有企业存在的根本问题。
有些国有企业仍然习惯于“孤军奋战”形成了自身发展履步维艰的局面,本企业的产品技术来源仅限于本企业自行开发并拥有专利权的技术,往往给企业的生产造成瓶颈困境,使得企业徘徊不前,甚至由于技术落后缺少创新而在市场争夺战中败下阵来。或者由于本企业的产品必须依赖他人的专利技术,高昂的专利技术许可费使企业不堪重负。沟通渠道缺乏或者堵塞,各自为营,缺少国内外企业间合作以及产学研合作,没有形成技术联盟,技术来源渠道单一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我们调查发现国有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少,而且成功率也较低,这样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较长的时间内研发成功的技术不能申请为专利进行保护,不仅会对企业本身创新的积极性造成影响,也会因为申请专利而使技术秘密被他方得知,使企业要将技术作为秘密进行保护也成为不可能,无法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
2.国有企业拥有的专利的机构层次不高,即发明在所有专利中所占比重不高。要想实现企业的技术网络构建就必须提高发明专利的比重,发明意味着高水平的创新,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益以及较好的发展前景。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第1款中对发明进行了具体的列举,且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可以将发明分为产品发明、方法发明和技术改进发明。可见,发明是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专利法最为重要的保护对象。[1]企业掌握的发明越多越先进就越有优势,也就意味着占据了市场的制高点。
3.专利的产业化程度(专利实施率)不高也是现今国有企业存在的一大问题。进行技术研发,取得成果申请为专利,就是为了在专利的法律保护下进行专利的产业化,达到利益最大化。而专利实施率较低就说明研发成果与市场脱节,不仅没有为企业带来效益,还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国有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专利实施率,提高自有专利产品的销售比重,企业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脉,并引领技术前沿。
1.管理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国有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而是由科技管理部门、研究开发部门等来行使相关职能。配备的相关的专职人员数很少且行使专利管理职能的人员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力一般。多数国有企业并未制定专利管理制度,少数企业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仍缺少相应的规范文件及信息库予以支持,比如《企业专利文献检索制度》、《企业专利信息管理制度》等,专利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而且从专利管理部门的职能设计及实际运行来看,其业务还主要只是专利申请准备、登记、备案、统计等基本的专利事务工作。
2.有关专利权的宣传、培训活动及研讨会的举行较少。从我们的调查可知,只有少数企业在最近两年定期举行有关专利权的宣传、培训活动及研讨会且参加人数占公司职工总数的百分比较低。
3.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大多国有企业建立了内部的奖酬激励机制,对职务专利的发明人根据其专利类型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发明专利的奖励幅度最高并对职务专利发明人给予报酬。通过奖励激励机制保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我国《专利法》规定的奖酬制度得到较好的执行。但也有少数国有企业对职务发明人不给予奖励和报酬,对职工缺少激励,使职工缺乏创新热情。大多数国有企业没有与职工签订职务发明的协议,这会给企业带来纠纷隐患。
4.存在专利技术流失的情况。有企业存在因忘记缴纳年费而放弃专利权导致专利技术成为公有技术,丧失技术优势。这是专利管理不力的惨痛教训。大部分国有企业都与员工签订有专利保护协议或相关保密协议(条款),但还是发生了员工携带技术秘密跳槽导致专利技术流失。企业应该通过签订的协议,法律条款来维护自身权益,而不能无动于衷,助长此类事件的发生。
对无形资产缺乏评估造成专利技术流失是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还未认识到无形资产是企业无形的价值源泉,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管理,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核算,从而无法得知无形资产的正确价值。缺乏对专利权的经济价值评估从而导致专利权不能准确实现其价值或者流失是国有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要评估专利权的经济价值,常以技术指标、专利指标、市场指标为基础做综合考虑,而要根据这些指标实现其数值化是比较困难。
企业要充分意识到专利战略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并将专利战略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有敏锐的专利战略眼光,使“技术—专利—标准—品牌”成为企业的战略中心。从观念上改变重产品、轻技术、重保密、轻开发的落后观念,要敢于领先,善于领先。加强专利战略意识的首要问题是加强自主创新意识,进一步明确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将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重视企业的自主开发,完善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的功能,提高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制定并实施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企业间合作可以实现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甚至进一步形成专利联盟。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用,分工合作,形成产、学、研三者的良性循环。这两种合作模式无疑对企业走出瓶颈困境是十分有效的。国有企业的主要产品及工艺大多仅使用企业自行开发的自有专利技术,不免会作茧自缚。。除了企业自行开发专利技术之外,还可以通过委托开发,仿制那些未申请专利的技术,合作开发,交叉许可,技术购买等方式来拓宽技术来源渠道,丰富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以提高竞争力。
专利的情报分析应该贯穿于专利战略的实施,并成为专利战略的一部分。专利检索是情报分析的重要步骤,据有关部门统计,90%以上的高新技术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找到。[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调研结果证实,应用专利文献,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开发起点,而且可以节约经费60%左右,缩短研究开发周期40%。[3]所以,充分利用专利文献,搜集专利情报,了解市场的专利运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确定企业研发的方向、基点、重点是企业要做的必要准备。对专利信息的有效利用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和资源的浪费,避免专利与市场脱节而影响到专利产业化。
首先,要逐步建立专利管理机构,完善专利管理的各项职能,形成一套涉及到专利战略的决策、专利申请前的技术保密、专利申请的决定、专利权行使或放弃的决策、专利诉讼、专利纠纷的处理、内部激励机制的健全等方面,贯穿于专利技术的研发、申请、应用、管理与保护各阶段的专利管理职能体系。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引进专利管理人才,充实专利管理队伍。建立更为完善的专利规章制度体系,明确职能要求,使专利工作能有节有序地进行。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运作有效整合的管理模式[4],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评估,防止专利技术的流失。资产的认知形式应该从资金在固定资产、投入成本、收益、负债的流通,转变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企业组织资产的综合评估,知识财产、知识资本存在于无形资产及组织资产中[5]。
其次,企业专利战略要从多渠道进行,灵活运用专利战术,并有明确的专利战略目标,以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实现专利的利益最大化。专利除了用于本企业产品之外,还可以通过转让、许可、形成专利网、交叉许可等方式来实现其价值;通过利用失效专利、合作开发等手段来丰富专利来源;可以用文献公开、专利无效、专利诉讼等手段来对自己所用技术进行保护;并且企业专利的使用要与商标相结合,利用法律对商标的保护期的续展来间接延长专利的保护期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品牌。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建立完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企业加强专利管理、实施专利战略给予指导和帮助,规范和引导企业的相关工作,并对企业提供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开发贷款支持,税收减免,帮助建立和疏通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渠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企业与有关政府间沟通的渠道等,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6]。
入世后,国外企业大量来华申请专利,或者通过合资等方式挤压国内品牌也成为甘肃国有企业面临的突出挑战,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只有确立自己的专利战略,并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刘斌斌,付京章.论专利制度的本质及其社会效应[J].甘肃社会科学,2013,(5).
[2]孙国瑞,张晓霞,毕飞.实施专利战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C].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2005.
[3]魏纪林,龙丹,魏芳,李序南.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战略初探[J].法学杂志,2005,(4).
[4]刘凤朝,潘雄锋,王元地.大连市企业专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5,(5).
[5]刘斌斌.知识产权理论与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14.
[6]刘桂菊,王建涛,江丽霞.必须重视专利战略—关于我院战略高技术专利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