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旭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九十多年的奋斗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从创立到传承,从深化到拓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实践证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所有理论、观点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在当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期,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党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群众路线被称作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具体表达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只有加强与群众的鱼水联系,党的事业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反之,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无论是产生还是发展,从理论根源上说,马克思主义与践行群众观点始终是相辅相成的。早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诞生之时,就曾指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是由人民群众在实践推动中充当着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也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成为推动我们党90多年攻坚克难的重要理论源泉。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在时代面前,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90多年来党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这就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90多年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本点就是: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群众并依靠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新世纪以来,党的队伍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日益增强。我们唯有对“群众”这一概念进行再认识,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事业兴衰的角度,明确指出能否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更加扎扎实实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曲折,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导致苏东剧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我们党在对苏东剧变的教训进行深刻反思中充分认清了,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观念,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监督,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历程中,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和不断深化群众路线。
1927年,毛泽东热情歌颂农民运动“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强调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团结千百万群众于苏维埃的周围。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阐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深刻指出:“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写进党纲和党章,标志着我们党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理论的创立,并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毛泽东逐步形成了群众路线思想。这一思想也成为指导我们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在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群众路线,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密切与群众的关系,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是共同富裕。1980年,邓小平强调指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992年党的十四大党章在总纲中,对于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辟表述。
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国内出现严重政治风波的政治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进一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同时,江泽民同志高度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矛盾,深入思考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群众路线,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进了党的群众路线。最终,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述又将我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的第四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由此深刻表明,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目的就是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深入贯彻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等等一系列新的要求。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反映了群众呼声,维护了群众利益,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牢牢抓住了群众路线这条党的生命线。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共产党人要想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中,始终做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的一切理论和行动中。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群众观点,也是其进步性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坚持在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丰富和发展群众观点,充分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坚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特点。“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说我们制定和实施任何政策的前提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人的认识来源于人民群众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于我党而言,只有坚持崇高的理想信仰,只有深刻认识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立场,才能更加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人民群众既是受益者,更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性发挥的好坏,直接关乎着事业发展的兴衰。为此,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党应该更加强调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正确理论是发展进步的先导,错误理论是垮台灭亡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思想理论武装的政党。在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总是善于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发展真理,从实践中概括理论,并由此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离开了人民群众及其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理论创新的原动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就会枯竭”。实践证明,正是勇于根据时代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推动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在创新实践中概括提炼新的理论、新的认识,我们党才不断突破经典理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能将理论植根于群众实践之中,我们就难以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也就难以从实践中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思想,这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到城市建设,从基层民主到社会管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与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极大迸发,使得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改革开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建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历史阶段,我们党更加需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创造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鲜明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我们应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牢固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迎接挑战、开创未来!
[1]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2]王伟光.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J].求是,2013(3):17-19.
[3]王让新.关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认识[J].高校理论战线,2011,(8):62-65.
[4]田心铭.群众路线:从毛泽东到党的十八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22-27.
[5]彭忠信.新时期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意义、挑战与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3-27.
[6]李发武.论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形成与当代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68-70.
[7]黄圣.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