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历史底蕴与“和”的现代张力——论阳明山“和”文化的培育与创意

2014-03-31 16:30:40潘雁飞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阳明山性格文化

潘雁飞

(湖南科技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永州民间文化与瑶文化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99)

一 “和”的历史渊源

“和”的概念最早出自《国语·郑语》,是西周末年的史伯提出来的。他认为“百物”都是“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而生成的;大自然,乃至于人类社会,不同民族、种群、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都是由于不同的“他”物相互作用、和合演化而来的,所以“和”是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本法则,“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还进一步对“和”与“同”的涵义作了精辟的辨析:“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就是说,“和”是指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矛盾诸方面的平衡,亦即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只有以“他”来平服,即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事物聚集、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相反,“同”则是指无差别的同一。“以同裨同”是把相同的事物加在一起,简单地重复,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变化,那么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世界也就“尽乃弃矣”[1]。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继承和发展了史伯关于“和与同异”的思想。他以“和羹”、“和声’为例生动地说明了相反相济、相反相成的道理:“如和羹焉、水、火、酸、酿、盐、梅以烹鱼肉,烽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人、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厨师将鱼肉放在盛满水的锅里,加上各种调料,用火烹煮,就能做出美味的羹汤;乐师用各种乐器把不同的音调配合起来,就能奏出和谐的乐曲。只有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才能收到多样性统一的“和羹”、“和声”的功效。“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没有差异的绝对同一,就如同“以水济水”,做不出可口的羹汤,或如“琴瑟之专一”,奏不出动听的乐章一样,所以说“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无论是史伯还是晏婴,他们对“和而不同”的认识都带有形而上层面的哲学意味。道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

二 “和”与儒道释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子路》诸篇中也谈到了“和而不同”问题。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弟子有子也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明显的把“和”的思想用于人际与社会关系。而《礼记·中庸》更是由人际上升到人的天性与身心的角度来谈“和”的功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在《朱子语类》卷四十三回答“和而不同”时认为:

问:“诸说皆以‘和’如‘和羹’为义,如何?”曰:“不必专指对人说。只君子平常自处亦自和,自然不同。大抵君子小人只在公私之间。”淳录云:“君子小人只是这一个事,而心有公私不同。孔子论君子小人,皆然。”和是公底同,同是私底和。如‘周而不比’,亦然。周是公底比,比是私底周,同一事而有公私。”

《朱子语类》卷六十三回答“中和”时说:

以性情言之,谓之中和;以礼义言之,谓之中庸,其实一也。以中对和而言,则中者体,和者用,此是指已发、未发而言。以中对庸而言,则又折转来,庸是体,中是用。如伊川云“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也。此“中”却是“时中”、“执中”之“中”。以中和对中庸而言,则中和又是体,中庸又是用。

王阳明心学则认为:

直问:“戒慎恐惧是致和还是致中?”先生曰:“是和上用功。”曰:“《中庸》言致中和,如何不致中,却来和上用功?”先生曰:“中、和一也。内无所偏倚,少间发出,便自无乖戾,本体上如何用功?必就他发处,才着得力。致和便是致中,万物育便是天地位。”直未能释然,先生曰:“不消去文义上泥,中和是离不得底。如面前火之本体是中,火之照物处便是和。举着火,其光便自照物,火与照如何离得?故中和一也。”

在朱熹这里,“和而不同”犹如“周比”关系,“中和”是体用两截的关系。而到王阳明这里体即用,用即体,已庶几难以分出。他还认为“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传习录》卷二《答陆原静书》)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的良知之中便可以达到“和”的境界。

道家“和”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老子》29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道》篇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可见,道家的和谐思想可归结为“道法自然”天人和谐论,因为从此出发,道家强调返璞归真,淡化名利,看淡生死,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人作为宇宙一分子必须顺应自然,从属大化,才能超越世俗的是非、名利,净化心灵,求得精神的平静,达到物我两忘,于是人与自然不再冲突对抗,恢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佛教的和谐思想在于其“因缘和合”的缘起论,以及中道圆融观,与儒道比较,佛教的和谐观,更注重人心灵自身灵与肉的和谐。缘就是因缘、条件;起就是生起、发起。佛教认为,宇宙人生的生发无不是依托于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缘起理论表明世间万物都是一种因缘而起的和合共生关系,即“因缘和合”。

中道观指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又称中路。《大宝积经》云︰“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佛说摩诃衍宝严经》也说:“真实观者,谓不观色有常无常,亦不观痛想行识有常无常,是谓中道真实观法。”这里讲的实际上是佛教修行的方法论,也就是从过去的各种偏激极端的方法转向“中道”的方法。

后来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圆融观”思想。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他要求人们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如天台宗建立起一种包容一切、圆融无碍的理论体系,华严宗则提出了法界“圆融”思想:法界缘起,圆融自在。

由此可见,释家的因缘和合、中道圆融的和谐观,虽然都谈到了天人、人际关系,但更侧重于身心关系的和谐。在身心关系上,佛教提出了“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经》),认为只有内心的平和清净才有外在的和谐安宁;佛教还提出了著名的“六和敬”思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现代佛教则提出了“心灵环保”,以心灵清净来促进自然的清净。佛教主要是从净心修性出发,以心灵和谐来促进世界和谐。佛教认为只有内心平和与安定,才有外在的和谐与安宁。内有不和(不平)的心因,外有不平(不和)的事缘,彼此相互影响,推波助澜,才会形成种种冲突、暴力和战争。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认为,外部的“净”来自心“净”,外在的“和”来自心“和”。[2]

三 阳明山的“阳和”性格

在我看来,永州双牌境内的阳明山便具备了“和”的性格。何以如此?其理由如次。

从历史看,阳明山刚好浸润了儒释道“和”的精神,“和”的风骨。阳明山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阳明山之名见于载籍,始于清康熙九年《永州府志》:“阳明山,去县治百里,在黄溪之尾。然山麓险绝,游者相望咫尺,无径可达。山最高,日始自旸谷出,山已明,故谓之阳明焉。”其得名完全依据自然风光。但我以为其先前在明代时的山名则更富于文化内涵。明洪武《永州府志》,隆庆《永州府志》在“山川志”与“人物志”都记载州府东南百里左右有零陵“阳和山”,为德安人王真人修炼场所(封懿德真人),元初赐观“万寿宫”的事迹。

按“阳和”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记录始皇帝东游巡视。“阳和”这里指春天的暖气。在后世的运用中,“阳和”,有时借指春天,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旧唐书·于志宁传》:“今时属阳和,万物生育,而特行刑罚,此谓伤春。”元萨都剌《雪中妃子》诗:“疑是阳和三月暮,杨花飞处牡丹开。”有时借指温暖,如唐陈子昂《谏刑书》:“狱吏急法,则惨而阴雨;陛下赦罪,则舒而阳和。”道家则多用来指阳气,如晋葛洪《抱朴子·至理》:“接煞气则彫瘁於凝霜,值阳和则郁蔼而条秀。”唐方干《除夜》诗:“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昇。”《素问》亦云:“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因此意又可指祥和之气,如唐李白《古风》之十四:“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唐杨巨源《上裴中丞》诗:“政引风霜成物色,语回天地到阳和。”《云笈七签·卷六十一诸家气法部六》云:“东方一气和泰和(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也。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和,交合为泰和也。)则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然后形质具而五常用矣。故《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

由上引文献,我们至少可以断定,“阳和山”之名与此地的风景秀丽有关,与南方的气候有关,与道家修炼场所有关,可能很早就是湘南著名道场,只不过到王真人时方记入载籍。

而山名改为阳明,除清康熙《永州府志》所载自然原因外,推测也许与明嘉靖和尚秀峰禅定于此有关。不仅日出旸谷使山得明,恐怕学佛者的开悟坐化也是一种心地的透彻大光明。清康熙《永州府志》卷二十四《外志》载:秀峰“筑庵于黄溪之阳明山,山高与云齐,及见日出,故以‘阳明’名之。秀峰修行数十年,得漕溪正传。”这样的记载与他后来的明心见性,与他的涅磐,应还是有些因果联系的,佛法里的智慧本身就是一种如日之光明,可以照彻天宇人心的。这样的文本暗示意味很强。

其实大儒王阳明也写过一篇有名的《象祠记》,那是他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本来与阳明山无任何关联。但在这篇有名的文章里,他慨叹了阳明山一带的有庳:“‘胡然乎?有庳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庳,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榜样的力量无穷,考之舜的行事,舜生活在一个“父顽、母嚚、弟傲,皆欲杀舜”的不和谐家庭里。舜所做的(“克谐,以孝”)实质上是使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婚姻、个人与社会、国家与百姓、人类与自然,个体的灵与肉等方面,都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由不平衡(一种失衡)发展到平衡,由不和谐发展到和谐的过程。

台湾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写过一篇《佛光山的性格》,[3]笔者也想套用此一说法。因了阳明山的自然风光,加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阳明山一样具有了灵性和性格。有人间的性格,有文化的性格、有教育的性格、由大众的性格、有慈悲的性格、有喜乐的性格,有融合的性格。如果要一言以蔽之,笔者以为这性格就是“阳和”:是一种温暖的祥和之气,是让人心灵得以休栖的和谐之境,是有容乃大的圆融之性。

四 “和”文化的培育与“和”文化的创意

所幸今日,阳明山的管理者在无意间接近了她的性格。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已一连举行七届。2006年的“和谐社会与和美家庭”,2007年的“世界因和而美”,“绿色双牌、和美阳明”,2010年的“和美阳明,魅力永州”,2011年的“两岸阳明山,杜鹃传真情”,2012年的“两岸阳明山,和美一家亲”,2013年的“生态阳明山,和美两岸情”。虽然在创意上没有打开视野,但还是接近了阳明山的性格。至少是抓住了阳明山“和”的特点。

未来阳明山“和”文化的创意关键是打开视野,不同流俗,有自己特色,有自己的唯一,以及别人不能复制的品牌优势。

那么,阳明山的文化创意该从何入手呢?笔者不揣浅陋,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意:

一是提炼并抓住阳明山的“性格”,阳明山是一座自然之山,也是一座“万和之山”,其自然景色中蕴涵文化,文化中透视出自然的天地灵气,是“锦绣潇湘”内在心脏的一个独特之点——因为锦绣就是色彩鲜艳,质地精美的丝织品,比喻事物的美好,本身便隐含了人文的内涵,而潇湘便是自然的象征。阳明山本身便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二是不要刻意挖掘台湾阳明山与永州阳明山的所谓历史渊源或是新编没有来由的“民间故事”。“和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机缘,也就是佛教所谓的缘起论。在某一个时候因为台湾有一个阳明山,永州也有一个阳明山,就是因为名字相同,二者结缘了,成为兄弟山了。而且一年又一年在培育“和美”的文化,国台办高层来了,台湾国民党高层也来了,大家在逐渐认同这样的“和”,这就够了,不要再找其他的理由了。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后它的渊源就有了,它的历史,他的文化也就有积淀了。正如台湾佛光山一样,它原本是一座荒山,但机缘来了:星云大法师1967年开山到今年也就是46年,你看它已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佛教道场,成为“人间佛教”的圣地。星云法师今年11月7日去了一次广东佛山,他说:“中国寺庙、佛像很多,以佛命名的,只有佛山。”所以他来了而且一定要来,这就是机缘。

三是要用特色“和”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区。没有特色和个性就没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就会缺乏发展的驱动力、持续力。它的特色在哪里,如果九嶷山是一座道德之山,阳明山就是“和美”之山,天地人和,天地之和,人际之和,身心灵与肉之和,可以分门别类建设不同“和”的生态功能公园。要将创意设计与阳明山的生态资源自然结合、无缝结合,造成虽由人工却宛如天开的效果,同时也要接地气,要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资源融合。阳明山正在培育的“和”文化本身便是一种融合,今后还可以进一步加大不同文化资源的共生共融。

四是不仅要培育文化,也要培育市场品牌。“和”文化如何细化,“和”文化品牌如何推广,很值得研究,“和”文化节办了七届,但还只是流传于小圈子里,也就是说其大众品格还没有充分发掘。除了政府行为推广,更要通过品牌传播转换成为大众的口碑传播。这就必须使品牌有特色、特别、特殊之性,才能积聚人才、人气、人缘。品牌传播推广应有这么三个阶段,首先通过广告或品牌推广活动召唤人气,进而让人们慕名而来,最后让人感到“就是人们想去的地方”,让人有一种心的归属感,心的栖息感。正如中央小城镇会议所指出的那样:“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五是把握好“乡土开发”与“乡土保持”的平衡之道,将文化生态旅游由浮光掠影升华为深度的文化旅游。作为城市周边的名山,能利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来吸引游客,也可通过城乡合作的方式将原先只能在城市中才能欣赏的各种活动引入乡村民居,让远离城市的游客依然可以与城市文化元素“亲密接触”,还能将本土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结合。它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生态旅游的吸引力,还能有效保护本土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民俗活动、传统手工品等等。

[1]方克立.“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1).

[2]叶小文.刍议儒释道之“和”[J].宗教学研究,2006,(1).

[3]星云法师佛光山的性格[J].法音,1989,(2).

[4]中央城镇化会议:慎砍树少拆房 让居民记得住乡愁[EB/OL].http://news.xinhuanet,2013-12-14.

猜你喜欢
阳明山性格文化
阳明山放歌
当代音乐(2024年6期)2024-06-24 18:32: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猫的性格爪知道
台团体想立“天皇碑”的景点有何来头
环球时报(2020-10-21)2020-10-21 05:16:47
谁远谁近?
阳明山美军俱乐部
现代装饰(2018年1期)2018-05-22 03:05:29
性格反转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中学生(2015年31期)2015-03-01 03:44:35
神奇、神秘、神圣的阳明山——在永州阳明山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