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中海 ,管秀丽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 东燕郊 101601)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然而,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把语音、 语汇和语法作为语言系统三个基本要素加以重视,使汉字教学与研究成为短板。目前,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深入,汉字教学的重要性被学界所认识,但依据汉字特点的教学法研究比较少。作为迥异于拼音形式的文字,汉字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其中“意象性”是汉字根本特点之一,也是汉字创造和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对外汉字教学应该立足于汉字意象性这一根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对外汉字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对外汉字教学效果。
在对我国古代造字法的研究中,“六书”的说法影响甚广。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假借、转注为用字法。
象形字是运用意象的最原始的方法,它是通过运用简单的线条描画出客观事物的形状或轮廓,让人联想到它所代表事物,如“日、月、山、火”等。象形字是构成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基础,可以称之为“根字”或“基础字”。其实,“象形中即已蕴涵有指事会意的成份,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李泽厚《美的历程》)。象形字不仅描画事物形状,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人的感受和认识。如“火”字,甲骨文中的“”像火焰向上的样子,有的字形上加两点像火星四射之形,这里火的“象”是火燃状,这里火的“意”是人们感到的火的升腾、向上、放射、动势、力量。实际上,每个象形字都是一个意象单位,只不过“象”有形,“意”则蕴涵其中。
指事字由抽象符号组成,或者在象形符号上加上指示性的抽象符号,是较复杂的意象现象。如“刃”,在“刀”的边锋上加一个指示性符号,指刀锋的意思。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单位组成,是典型的意象字。如“泪”,即由“水”和“眼睛”两个部分组成,意为“眼睛里的水”,从而得出眼泪、泪水之意。
形声字,属于“合体造字法”, 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虽然有表音成分,但必须依靠表意成分(意象单位)才能确定所表示的意义。其表音成分也是来源于象形字、指事字或会意字,是在意象单位上附加声音。如“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而“监”本身是会意字,指人跪在盆边往水里看自己的影子,意为弯身查看,从这个意义上讲又具有“篮”的形状之意。形声字的创造,使汉字不仅具有意象功能,还具有了声音功能。这类字在汉语中占有很大比例,已故训诂学和中国语言学史学者马景仑先生在 《汉语通论》指出:“据统计,在 1226 个甲骨文中,形声字占 27. 24%。在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约占85%。”。
汉字是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了描摹、提取、抽象、意义组配以及联想、想象和象征的方法创造的具有表意性质的、可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的符号,并可诉诸人们视觉和感觉。而印欧拼音文字是表音的,它是通过声音的组合和时间延续来显示外在事物,不能直接透射出所表示事物的客观物象,更不能诉诸人们视觉和感觉。
汉字不但通过形体表现其个体意义,在此基础上还随着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道德的、民俗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
意义引申,指由汉字本义或比较原初的字义推演出一种与本义或原初意义具有某种联系的新字义。如:“节”字,本义指竹节,因为竹节与骨节形状很相似,便引申为“骨节,关节”等。竹节是一段一段的,人们把一年时间分成不同时段,这就出现了四时八节的节。竹节的外形缠绕的样子,呈被束缚的样子,因此“节”又引申出“节制、节约”的意思来。礼节与节制人际关系有关,继而又引申出节操的节,节气的节,也就是文天祥《正气歌》中“时穷节乃见”的“节”的意义。
意义转移,指旧的意义被的新的意义所替代的字义演变现象,与意义引申相同的是新义与旧义之间有关联,不同的是意义引申发生以后,本义和引申义并行不悖。而字义转移发生后,新义行而旧义废。如“穷”字,今义是贫穷,可它的本义在《说文解字》解释为“极也”。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的“穷目”,就是极目张望的意思。穷也是尽,极点就是尽头,穷途就是路尽,穷日是尽一日时光,黔驴技穷的“技穷”,就是技尽,就是本领耍尽了。穷到极点,就无路可走,“穷”又引申为“阻塞不通”,王勃《滕王阁序》“岂效穷途之哭”的“穷”正是此意。故“穷”在古文中,也常作“不得志”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穷则反本”。
意义外延变化指字义范围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的字义演变现象,这种演变通常也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文字现象,它的产生每每具有其文化变异的契机。意义外延变化有两种:
其一,外延扩大。如“江、河”二字。“江”最早专指长江,如《禹贡》:“江汉朝宗于海。”说长江、汉水共同流入大海。“河”最早并延续整个古代都是对黄河的专称。《诗经·郑风·清人》“河上乎翱翔”的“河”专指黄河。古代“江、河”后常附诸方位词,表示不同方位。古代所谓的江东、江西,江左、江右,河西,河内、河外,所言江、河,都分指长江、黄河。江、河两字连用,既指长江又指黄河。如荀子《劝学》“假舟揖者,而绝江河。”后来,长江、黄河的支流也可称江、河。南方的水道称江的多,北方的河流称河的多。甚至,南方称江的也不限于长江的支流,如钱塘江、珠江。北方称河的也不限于黄河的支流,如海河等。
其二,外延缩小。如“臭”字,“臭”从“自”从“犬”。“自”,古义鼻子。臭的本义是闻,后加口旁作“嗅”。臭从“犬”,说明古人已经发现犬鼻灵敏,据现代生物学研究,犬的嗅觉细胞是人的六倍,所占鼻腔的面积是人的三十倍。 “臭”原为动词,《荀子礼论》“三臭之,不能食也。”的“臭”就是用鼻子闻气味。后也做名词“味道”的意思,古义外延很广,香味、臭味都在其内,“其臭如兰”指的是香味。大约到了汉代以后,作气味解释的“臭”多用于恶臭了。这就是说“臭”词义缩小,专指难闻的气味了。“乳臭未干”的“臭”作“臭味”解。
综上所述,汉字是具有意象特征和意象功能的文字,“形意结合”是汉字教学的根本方法。根据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和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汉字的字形,从造字之初到现代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字形上有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也有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的转变;意义上也由原始意义不断发展,而且同一汉字在不同的语境又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只有在古文字原形中才能更清楚地看出与它所对应的客观事物的原貌,因此,教学中要坚持从原始的形意出发,教师要能形象传神地写出需要学生理解的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形体来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由形辨义。其中最基本的是从偏傍部首等“字根”入手,这样不断地分解、组合。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字怎么写,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个方法的关键点是寻找偏傍部首与字、字与字之间的各种关联性,构建起易于学习和记忆的关联字库。我们可以运用归纳、综合、类推、联想、想象等方法,建立各种各样的关联关系。如,辨析以下四组关联字:同属于一个部首的“辽、边、遥、远”,某个部件相同的“神、审、申、伸”,笔画相差一点的“木、术、本、末”,同部首变化的“手、才、又”,弄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字形分析推断出字义或字的意义范畴,有助于他们掌握生字,提高对汉字的记忆和分析判断能力。
汉字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它以意象性方式承载和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许多汉字的面世及发展变化,都与其形成时代的文化背景有深厚的渊源。只有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才能真正了解汉字的深远意象。如,中国古代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衍生出以“三”喻“多”的方式,“森、众、磊”等就是古人们“三木成林、三人成众、三石成磊”的思维方式的结果。又如,汉字的外部轮廓方块结构、上下左右对称整齐等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追求和谐、圆满的审美心理。再如,中国传统社会男尊女卑,女人被视为“祸水”,因此“嫉、妒、奸、婪”等从“女”偏旁的字大多含贬义。
汉字中意的想象、笔画的变化具有无限性;语言文字学著作汗牛充栋,学者又各执一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汉字意象性发展的特点,坚持古为今用为原则,科学地选择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解释方法,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意象分析法。如“尘”字,古文字为“塵”,指鹿群走过扬起的尘土之义。但今天,并不只是指鹿群走过扬起的尘土,凡属微小的土都叫尘土,况且从现今“尘”的字形根本找不到它与鹿有何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立足于现今所用的现代汉字字形以及微小的土这一字义的实际,将“尘”解读为“小土尘”,既非常符合汉字的意象性特征,又适应现实需要。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在解释意象时要系统地考虑,如“臣”字,对其意象的解释众说纷纭,我们一般采用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里 “象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的解释,因为这种说法不仅简单易授,而且便于知识的迁移,照顾到文字的系统性。明白了“臣”的意义,那么“卧”就可以理解了。“卜”字就是“人”字变形,人在站立或坐时,眼睛是平的。而人躺着时,眼睛是立起来的了,所以“卧”表示人躺或趴着的意思。
汉字的意象性源于中华民族不同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意象性思维。《周易·系辞上传》云“圣人立象以尽意” ,又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古人所言的“象”即物象,“意”即思想认识和情感。这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形式,就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一种通过感性、直观、形象的符号把握对象世界抽象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思维方式,在形象性上与抽象思维不同,在功能与指向性上又区别于文学艺术中的形象思维;它用于表达的概念和符号是感性的,具体的方法是象征的和直观的,所要获取的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有机关联,其中既包含感性的因素也包含理性的成分,既有抽象的符号也有具体的内容。理解汉字的意象,必须运用意象思维方法。因此,在教授外国人汉字时,必须把知识教育与意象思维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调动意象思维,正确传达和理解汉字的意象。
总之,对外汉字教学只有依据汉字的意象性特点,才能真正让外国学生解开汉字的“谜团”,了解汉字的内涵,从而增强汉字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深刻性,取得良好的理解、记忆、运用效果。同时,汉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意文字,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透过汉字意象分析蕴涵的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1] 李泽厚.美的历程[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 高更生.汉字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 马景仑.汉语通论[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4] 张光裕,黄德宽.古文字学论稿「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5] 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
[6]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郝晓梅.从汉字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谈留学生汉字教学[J].云南大学学报,2004,2(3):6-9.
[8] 杜雪萍,白林倩.从汉字构形角度谈对外汉字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20(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