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书平,曹秀芬,吕宏玉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校史文化是各高等院校历史传统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承载、文化内涵的聚集,是高等院校长期办学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研究、构建、弘扬校史文化符合党的十八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符合各高校进行内涵建设,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等院校优化育人环境、进行内涵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和保证。为了促进河北省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本课题组对省内部分高校和在校大学生弘扬校史文化的现状做了调查研究。
弘扬校史文化是高校实现历史使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高校必须肩负起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弘扬校史文化是高校实现文化强校,加强自身发展的需要。校史文化是以校史为基础,以学校精神为核心,在学校长期办学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高校建立与发展历程的全面总结和反映,是学校广大师生、校友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弘扬校史文化在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中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存史功能,弘扬校史文化就是加强校史文化研究、保存文化历史记忆、洞悉文化历史规律,总结提炼高校文化历史的精华,古为今用,增强高校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二是文化功能,弘扬校史文化是建设高校特色文化,推动高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能够让学生强化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受校史文化的精神力量,使校史文化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1],能够不断挖掘大学文化精神、提升先进教育理念、凝练大学核心价值观;三是教育功能,校史文化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财富,通过校史文化开展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校史文化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财富,弘扬校史文化有助于学校借鉴教育发展兴衰史,制定正确决策,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调查样本
本次问卷调查在河北省12所本、专科院校进行,涉及建校100周年以上高校5所,80-100周年高校2所,50-80周年高校5所,从高校校史文化工作人员和不同年级、专业学生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 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 1416份,有效回收率为94.4%。
2.调查内容
调查主要涉及高校对校史文化的重视程度、对校史文化的认识、学生对校史文化需求程度、弘扬校史文化的主要途径,包括校史文化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弘扬校史文化的主要举措等,共27个题目。
3.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相结合。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课题组成员与部分高校的有关领导、校史文化工作人员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对解决校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弘扬校史文化,提高高校文化软实力进行了座谈、交流。
1.对校史文化的重视程度
调查显示,12所高校校史文化工作人员一致认为校史文化非常重要,认为所在高校对弘扬校史文化都比较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所调查院校当中,只有33%有专门经费投入、研究机构和人员,50%通过课题等形式进行经费投入,有兼职研究机构和人员,17%没有经费投入、研究机构和人员;学生认为学校对弘扬校史文化非常重视的占18.8%,重视的占 32.9%,比较重视的占 38.1%,仍有 10.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弘扬校史文化不重视,22.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是造成学生缺乏校史文化的主要原因。学生普遍希望学校领导、老师高度重视校史文化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弘扬校史文化,全面提高师生弘扬校史文化的意识和校史文化素质,为弘扬校史文化创建良好氛围。
2.对校史文化的认识情况
各高校对校史文化越来越重视,对校史文化有了一定认识。调查显示,83.3%的校史工作人员认为校史是校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认为坚持办学特色与弘扬校史文化关系密切,只有16.7%认为二者无关系;认为校史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重要的地位,其中25%认为特别重要;认为校史文化建设在学校内涵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7%认为作用一般。
3.大学生对校史文化的需求度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校史文化非常认同,充满渴望,希望学校积极开展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校史文化宣传活动,提升校史文化素质。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校史文化基本了解或非常了解,42.5%的学生认为对校史文化有点了解,仍有14.4%的学生对校史文化不了解或根本不了解;90.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校史文化,其中 27%认为非常有必要,只有9.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88.6%的学生想了解校史文化,其中22.5%非常想了解,只有11.4%的学生不想了解或无所谓。
4.弘扬校史文化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各高校弘扬校史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不一,途径较多。弘扬校史文化的主要形式有校训、校史、校徽、校歌、校园文化、校友会、校风、学风、校规校纪以及校庆活动等,主要途径有校史编撰、入学教育、校庆活动、校史展览室、校史文化建设、课堂渗透、各地校友会等。
对于限制校史文化宣传的因素分析,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提高重视是关键,增强校史文化学习意识是基础,拓宽宣传途径是保证。学生最喜欢、最乐意接受的校史文化宣传途径依次是师生平时介绍、参观校史展览、校史知识竞赛、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自己查阅资料等。
在分析河北省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加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弘扬校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提高重视,师生参与,健全机构,理顺机制,拓宽渠道,实现以校史文化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的“三个结合”,即要坚持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要坚持校史文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要坚持弘扬校史文化与系统开展校史文化研究相结合。
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史文化宣传工作,把校史文化宣传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要从构建一流大学校园文化的高度认识校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健全校史文化工作机制,建立校史文化专门研究机构,成立专门研究队伍,提供专项经费,对校史文化进行专题、专项、长期研究,探索弘扬校史文化的长效机制。
二是教师要大力增强校史文化宣传意识,把校史文化宣传工作作为自觉、自愿、主动行为。校史文化宣传工作不仅需要校史文化专兼职工作人员,更需要发动全校教职员工时时刻刻把其落实到细微之处。教师要普遍提高校史文化素质,掌握校史文化的基本知识,把握校史文化的精髓,在授课之间、课堂之余对学生进行校史文化宣传,育人寓平时聊天、座谈、交流之际,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是要鼓励、支持学生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弘扬校史文化,在知识竞赛、演讲竞赛、事迹报告会、专题讲座、班团主题活动等工作中融入校史文化内容。
四是学校要努力拓宽校史文化宣传渠道,把校史文化宣传工作做活、做细、做精、做全。首先要抓好入学教育,把校史文化纳入入学教育第一课,起到先入为主、事半功倍的良效;其次要夯实宣传资料,把校史文化内容编撰成优秀作品,如校志、大事记、名人轶事等宣传作品,影视剧、微电影、话剧等声像纪录资料,明信片、纪念信封、邮票、章徽币等纪念产品,报刊、杂志、书籍、手册等图文资料。第三要发挥宣传媒体作用,把校史文化充分展现给广大校友、广大师生。第四要建设校史文化宣传基地,打造校史文化宣传的特色精品,如体现学校办学历史的校史展览馆、展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碑廊广场、充满学校教育教学风格的实践道路等。
校史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史文化,又包括精神形态的校史文化。弘扬校史文化既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又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设。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注意把握校史文化这一核心元素,要通过建设校史展览馆和校史文化碑廊、文化苑、雕塑等校史文化景观,充分发挥校史文化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推进作用,努力建设立意高远、底蕴厚重、格调高雅、特色鲜明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史展览馆是学校历史的承载之物与精神之塔,既是学校内部宣传教育的工作阵地,又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既是学校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又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凝练和物态结晶;既是缅怀历史、启迪未来、传承文化的平台,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生动素材,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高校应当将校史展览馆建设作为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校史文化景观是校园景观的灵魂构成部分,主要包括历史遗迹、人物雕塑、浮雕、广场等形式,能够以其历史穿透力和文化厚重感,给人以真的启迪、美的享受、善的感召,要基于本校历史传统,着力建设一批能够反映学校历史、体现学校精神的高水平作品[2]。
设置校史文化必修或选修课程,把校史文化纳入教学第一课堂,是开展校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针对当前河北省高校校史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现状,为更好弘扬高校校史文化,建议开设校史文化教育第一课堂。重点做好三点工作:一是在成立校史文化专门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打造一批既精通校史文化研究,又善于讲授校史文化的教学、科研队伍;二是以校志为基础,以育人为目标,专门撷取校志中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从“面”上着眼,从“点”上入手,透析历史背景,提炼时代文化,注重教育效果,编写一套适合学校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文化的专门校史文化教育教材;三是科学设置校史文化教育课程,结合学校实际把校史文化教育纳入大一学年的选修或必修课程,让新生从入学之日起就能接受良好的校史文化教育。
在第一课堂建设的基础上,应大力探索、深化和拓展第二课堂。首先,应大力开展校史文化活动,寓校史文化于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校史专题报告、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学校史、知校史、明校史。第二,统筹规划全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不断增强校史文化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第三,树立品牌意识,创建校史文化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品牌,形成各高校的特色、拳头文化产品,并不断坚持与拓展。
弘扬校史文化是校史文化研究之目的与归宿,开展校史文化研究则是弘扬校史文化之基础与根本。各高校在努力弘扬校史文化的同时,要重视并不断坚持开展校史文化研究,赋予校史文化新的内涵、新的生机、新的机遇。首先,坚持对校史文化进行传承。要积极搜集整理校史文化档案、资料,建立校史文化档案库,储存历史记忆,积累历史文化,将学校的优秀文化成果继承、累积和延续;其次,坚持对校史文化进行整合。在办学实践中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进行校史文化宣传,实现广大师生对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方向等文化信任与认同。第三,坚持对校史文化进行创新。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特有的办学历史,都有自己特色的校史文化。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校史文化并非永恒不变,必然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不断丰富、不断进步。弘扬校史文化与进行校史文化研究就是要实现校史文化的不断传递与传播,不断进化与升华,不断创造与发展,积极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光大中华文化而努力。
[1]聂三敏.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浅谈学校文化的构建[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9f6a52cd05087 632311212e5.html’2013-7-1.
[2]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