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宏
浅析小麦倒伏原因及预防措施
高振宏
小麦倒伏从时间上可分为早倒和晚倒,从形式上可分为根倒和茎倒。一般根倒多发生在小麦生长后期,受损失较小。茎倒则在早期和后期均可发生,是倒伏的主要形式,损失较大。一般灌浆前早期倒伏主要影响粒数和粒重,减产20—50%;灌浆后晚期倒伏,主要影响粒重,一般减产10—20%。因此,防止小麦倒伏,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
一是品种选择不当,秸秆过高或缺乏弹性,抗倒伏能力差;二是播种时间早、播种量过大(在河北中南部适期播种每亩播种量超过15千克),个体发育不壮,秸秆细软柔弱;三是中前期水肥(氮肥)施用过量或时间不当,群体过大,麦苗旺长,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引起组织柔嫩,叶大片长,“头重脚轻”,极易倒伏;四是后期浇水不当,或是种植基础较差,根系发育不好,一遇风雨或浇水遇风,易造成倒伏。
预防小麦倒伏,最根本的办法是:根据地力选择品种,切忌高水肥地块使用抗旱耐脊品种;深耕细作,合理密植,培育壮苗;科学运用肥水,创造合理群体结构,塑造合理株型,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以及后期浇水要注意适时(风天不浇)适量等。
1、推迟浇水时间控制追肥数量
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的时间早晚,对麦苗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如果浇水施肥过早,即使合理群体的麦田,也可能因生长过旺而引起麦苗蘖多叶大节间长,田间郁蔽易倒伏。返青期每亩总茎数80万左右的麦田,河北南部的春季第一次肥水的施用时间以3月底4月初为宜,返青期每亩超过90万的麦田则要推迟到4月5日以后。随水施用尿素18—20千克即可,不要过多。
2、镇压
对于群体较大,于起身后期、拔节前进行镇压,可促地下,控旺长,能有效的蹲节降低株高。可视旺长程度压2—3遍,最后一遍可在部分植株节已拔到地面时压,效果最好,但大部分已拔出地面后就不能再压了。还要注意“地湿、早晨、阴天”三不压的原则。
3、深中耕
深中耕是控制群体、防御倒伏的重要措施。如果高产田在苗情发展上,最高茎蘖有超过适宜指标的可能(即河北省100—120万,山东、河南90万,北京120万)时,就应及时采取深中耕措施予以控制。尤其是在早春有雨,无法通过给水控制或镇轧抑制麦苗旺长的麦田效果更好,过去是在起身前用人力、畜力或机械深锄3寸左右,伤浮根,控地上,促地下,抑制小分蘖。加速两极分化,推迟封垄期。但目前因为农民工资提高很少有人应用。经笔者实验,实施这一措施可以采用机械作业。方法是先把脚式小麦播种机的开沟器隔一个去掉一个,并在留下的开沟器上分别固定一个直径12毫米的锥形钢筋棍,这样运行阻力小,容易达到10厘米的深度要求,然后在麦田进行中耕作业。还可以结合深中耕,追施适量钾肥,促根防倒效果较好。经生产实践证明,经深中耕7—10厘米后,可有效地控制分蘖的增长,加速了无效分蘖的消亡,并有控制高位分蘖的萌生和促进主茎及大分蘖生长的作用。比未深中耕的每亩最大茎蘖数减少8—10万个,分蘖消亡之过程缩短10—12天。
4、化学控制
喷施金得乐、壮丰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是行之有效的控旺促壮措施。小麦拔节前每亩用金得乐30—40毫升(1—2袋)或壮丰安30—40毫升,兑水15—30公斤,叶面均匀喷施一次即可。喷时一定要匀,否则会出现植株高矮不齐现象。喷施时间也不要过晚,否则不能起到控制基部节间的作用,防倒效果不好。
总之,在控制旺长,预防小麦倒伏上,推迟浇水、轧麦、深锄、化控都是最有效的补救措施。可以单用,也可以结合起来用。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小麦倒伏不宜扶。小麦倒伏后,人们常以手扶、扎捆等办法进行“抢救”,往往适得其反。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发现,小麦有一种特性,叫做“背地性曲折”。就是在小麦叶鞘和节间基部“关节”处存在分化能力很强的节间分生组织。这种组织在幼茎时期含有大量的趋光生长素。当小麦倒伏后,由于这种生长素的作用,茎秆就由最旺盛的节间分生组织处向上生长,可以使倒伏后的小麦抬起头来趋向直立。如果倒伏后采取扶麦或捆把的措施,就会搅乱其倒向,使背地性曲折特性无法发挥,同时在扶和捆的过程中,既使非常小心,也会加重折伤,所以采取措施的反而更加减产。但须注意“背地性曲折”当基秆定型老化后就不再起作用。因此,倒伏后还是不扶、不捆为好。如是因风雨而倒伏的可在雨过天晴时,用竹竿轻轻抖落茎叶上的雨水珠、减轻压力,帮助其“抬头”,但切忌挑起而打乱倒向。
(作者单位:宁晋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