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常兰
(衡水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跨越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和阶段,包括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期、浪漫主义时代、南北战争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文学现象及特征,涵盖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本课程是一门提升语言综合能力的终端技能课,同时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文素质培养课;对于考研和有文学偏好的学生,它又延伸为一门文学学术素养课。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严谨的分析方法,准确的表达方式。也是一门实用课,可以为学生搭建真正掌握英语、成为英语高级人才必不可少的训练平台。还为学生形成专业特长、攻读英语硕士和博士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专业的最大发展提供空间。
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应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阅读兴趣和欣赏、判断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和创造过程,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系统把握美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厘清美国文学流变的脉络,掌握各发展时期占据主流地位的文学流派的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还应帮助学生通过英语认识美国文化和国民性格。
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为四个层次:基于感性认知的经验层次、基于理性认知的知识层次、基于审美和理论思辨的抽象理性层次、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
为注重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结合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以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目标的时代需求,生源水平不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类型也应有所不同。可以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美国文学,提高英语应用能力;面向英语专业全体学生开设专业必修课。坚持阅读体验为主、文本分析为辅的原则,在阅读实践中实现文学的娱乐和教化功能;还可以面向英语专业中具有文学偏好和考研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它的重心是梳理文学脉络,初步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文体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总之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美国文学,是英语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专业知识课程,正濒临边缘化窘境。不仅如此,久远、零散的文学作品因其实用性、及时性差,对当今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大背景下,文学作品众多与文学课的课时大幅削减的矛盾非常突出,这在大部头的小说教学上尤其明显。有些经典作品因其比较高的难度和深度,曲高和寡。就课程现状来说,必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在供学生课下互动的平台博客“文学时空”和“美国文学”网站上思考、讨论,自主学习,使课程资源网络化、博客内容个性化。应当改革现存的评估方法,将终结性评估改为过程性评估+终结性评估,力求使评估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教师示范、作品对比、学生仿写三个教学环节的循环往复,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能力、语境能力和语篇能力。
文学课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突出,教学大多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成果收效甚微。为此,在教学中既要做到思路清晰又要重点突出,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授与小组讨论结合是可以借鉴的办法。教师把上课时间分为讲授与讨论两部分。如在两小时的课上,教师先用一部分时间讲授与作品相关的文学要素——人物、主题、风格等,然后则转入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结合前面讲授的内容,讨论课前布置的作品,分析人物、主题、风格等要素在具体作品中的特点。教师穿插于各个小组,参加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指导。接着教师让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从而达到学生间信息交流的目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口头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虽然讲授,但用时不多,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每一个学生在每一门专业课上都应该有至少做一次seminar的机会。所选课题可以是已学内容上的任何兴趣点。通过seminar,学生首先会占有大量相关资料,并且在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过程中提高了信息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
积极开展美国文学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成立美国文学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小组,课题组成员轮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形式,使美国教学从单一的小课堂教学转移到以校园为主的美国文学的大课堂,形成一个学习氛围更浓厚、范围更广大、参加人数更多的文学学习环境。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美国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锻炼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可组建英语戏剧社团或举办中外专家文学讲座;还可以设立英语电影周和英美文化周,组建美国文学俱乐部等。
如何教授英文诗歌、小说?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这些的确是给教师带来困惑并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去解词析句,因此学生们对作品的学习与理解往往局限于对表面的理解,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作品的兴趣。让学生自主体味到欣赏的乐趣,感悟收获的快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主旨,也是真正有助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能力的关键。
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人生的能力的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同一个主题的作品整合在一起学习,深化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对背景知识给予相应的补充,加之对诗人不同境遇的介绍,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分别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者不同心境和作品意境,让学生在品读中体验、在整合中悟情,可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鉴赏性阅读能力。使学生体味到阅读的乐趣,体验到思考、感悟的收获和快乐,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从学生自读后的“感受”入手,谈体会,说理解,是文学作品学习的一把钥匙,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彼此交流,相互碰撞,加上教师的巧引点拨,可以使课堂较好地体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提升,同时也体现读者与作者间的相互贴近与理解,这样的文学教学定会使学生有不一样的收获。
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传递能力的提高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语人才的切实要求,正确而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西方文化已经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美国文学教学中的文化传递则是达到以上目的的必要与有效手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文本阅读与文学史介绍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时间如何分配?重点应放在哪里?若要兼顾又怎样或在哪些方面将二者结合起来?随着文化研究在文学界的兴起和蔓延,文学课教学又面临着如何处理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妨深入挖掘作家及作品的文化内涵,以更透彻地理解和体会该作品,从文化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将有不少意外的收获。
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精神,“文学课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教育的了解”。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传递能力的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品读中体验作品的文化内涵,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自身鉴赏性阅读能力。
与网络资源与美国文学课程整合相配套的是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将终结性评估改为过程性评估+终结性评估,在教学手段上实现评估方法多样化。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到文学教学过程中来,调动他们课程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竞争潜势和协作精神,使学生最终成为文学教学的主体。一卷定最终学科成绩的期末考试急需平时成绩来充实,并且也能使之促进教学。注重形成性评价既能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又能体现它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所应有的科学性。
美国文学赏析课程要注重评估方法多样化。单元测验可以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因为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集体荣誉感还比较强,而且所学知识还处于储备阶段,所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比较适合。在操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既做出题教师,又做比赛评委和竞赛选手。首先,学生自己出题,那他自己就必须把相关知识铭记在心;其次,自己做裁判,养成了他们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最后,做竞赛选手,知识竞赛成了他们所学知识的练兵场,展示自己的舞台,并且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彼此间的差距,能成为下一单元学习的动力。另外还可以创建博客论坛,在充分发挥个性的基础上,自主挖掘自身潜力,开发个性鲜明的界面和内容。博客为师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网络学习方式,可以体现师生思想火花的碰撞,见证共同成长历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生文学创作欲望的提高。总之,seminar、知识竞赛、博客论坛等单元测验形式,都极具操作性,又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特色,为美国文学课程评估方法多样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教师授课不能过多依赖教学课件,忽略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英语教学就会暴露出弊端。课件的制作应该生动直观,图片等直观内容要多些。既有助于理解内容,又可以吸引学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件要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要注意;在讲究课件效果的同时,要注意内容的主次,不能喧宾夺主,注意重点,不要离题。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2000.
[2]赵秀兰.对《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08,(2).
[3]杨华.美国文学师生互动参与式教学模式初探[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