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峒沉香文化、价值与生态的历史考察

2014-03-31 14:31严小青
关键词:丁谓海南

严小青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宋代以后,羁縻州辖属的行政单位,大者称州,小者称县,又小者称“峒”。近代之前,海南岛黎族的政治组织称为“黎峒”。黎母山等黎峒地区出产的沉香(或称“沉水香”,是原产于中国的瑞香科沉香属Aquilaria Lam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树脂结块)品质为天下之冠,曾作为“贡品”或商品传入中原。自古苏轼、丁谓、李纲等文人政客都曾被贬谪在此为官一任,对黎峒沉香有过或诗或词、或歌或赋的赞美。黎母山的灵气、黎家女儿的智勇、黎人坚韧的生存意志成就了黎峒沉香的氤氲与优雅。

一、黎峒沉香的历史野生状况与品质

黎母山自古被誉为黎族的圣地,黎人的始祖山。黎人有生、熟二种。生黎有名无姓,不与汉人交往[1]。熟黎慕化服役,稍同编氓,多符、王二姓。其地有五母山,山之中皆黎族盘据,聚而成村者曰峒,峒各有主。……酿酒多杂榴花。地产水沉、龙涎、犀象、翡翠、珠玑异物[2]。清人屈大均说生黎兽居黎母山中,熟黎环之。熟黎会说汉语,到州县贸易,天黑则鸣角结队而归。生黎从不进城,外人罕见。黎人当额作髻,髻有金银钯,或牛骨簪,“其纵插者,生黎也。横插者熟黎”,以此区别生、熟黎人[3]。

苏轼诗赞:“黎婺山头白玉簪,古来人物盛江南”。黎母山属热带山地雨林,珍稀植物和重要经济植物物种量高达120多种。沉香是上苍赐给黎人的礼物。在海南黎人居住的黎峒地区,自古出产野生沉香树(白木香树),而且“诸郡悉有,傍海处尤多,交干连枝,冈岭相接,千里不绝。叶如冬青,大者数抱”[4],颇为壮观。黎母山是海南沉香黑油格的著名产地,在文人笔记中有时被称为香山或香洲。

《广州志》称香洲即海南的黎山,此山产名香。苏轼被贬海南时,曾说岛上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要什么没什么,惟一幸运的就是没有瘴毒之气。沉香可以除臭避秽,海南没有瘴毒之气可能与盛产沉香有关。这种环境影响了黎人的生活。黎人采沉香木回去建房、造桥、制饭甑、做狗槽,常用不易虫蛀的沉香木制作独木器具。独木器具是指用天然的木料刳空制成的各种器具。用沉香木制成的独木蒸饭器具煮的米饭能散发一股淡香[5]。

沉香是白木香树的树脂,白木香树只有受到刀斫、刮风、虫蛀等外力伤害后,才会在伤口处结成沉香。李时珍将沉香分为三等:入水即沉的“沉香”、入水半沉的“笺香”、入水不沉的“黄熟香”。周嘉胄则把沉香分为四个种类:因香木自然枯死而膏脉凝结的“熟结”,因刀斧伐凿香木而使树脂凝结的“生结”,从枯朽香木中挖剔出的“脱落”,因虫蛀树体而使香脂凝结的“虫漏”。

黎峒沉香品质上乘,薄如纸的也入水即沉,颜色坚黑为上,黄色次之。沉香中的角沉黑润、黄沉黄润、蜡沉柔韧,多以外观或性质命名,色如鸟羽的被称为“鹧鸪斑”,形如兽牙的叫做“马牙”,掷地有声的称作“铁格”、“菱角壳”、“香角”,颜色坚黑又掷地有声的叫做“黑格”。黎峒沉香形态各异,如石杵、肘、拳、凤雀、龟蛇、云气、人物、马蹄、牛头、燕口、茧栗、竹叶、芝菌、梭子、附子等样,不少于20种,都因形命名。

为什么黎峒出名香?从五行风水角度说,南方火行,其气炎上。海南地处中国南方,“南”处离位,离主火,火为土母,火盛则土得养,所以沉香、旃檀、熏陆之类香料多产岭南海表[6],而且上品沉香就出自万安黎母山等黎峒地区。万安在海南岛正东,黎母山为西南—东北走向,集聚了朝阳之气,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所产沉香味道尤其清淑。难怪才子方以智也说:“沉香,万安黎母山东峒冠绝”[7]。这种沉香只要焚烧一“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就会满室芬芳,其味如同莲花、梅英、鹅梨之类,至香烧尽,气味不焦[8]。这是海南沉香区别于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马来西亚、柬埔寨、伊朗、泰国所产番沉香的主要特征。从海外传入的番沉香味道多腥烈,尾烟有焦味。苏东坡称赞黎峒沉香是“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以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

宋代谪居在黎峒的名相丁谓①丁谓,字谓之,后更字公言,苏州长州人,生于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淳化三年(992年),丁谓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第二年他任职转运使,除三司户部判官。天禧四年(1020年),被擢为首相。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被封为晋国公,是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元老,在相位7年。,宦海失意之时,寄情于黎峒沉香,写下《天香传》。丁谓对香的认识,始自他在宋太宗至道初(995年)任福建转运使时“以香入茶”,制作贡茶。福建北苑贡茶的最大特色,就是茶中入香。如蔡襄所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合膏,欲助其香”[9]。其后丁谓又久居禁中,知晓宫中祭祀之礼、道教科仪与其他宫廷用香制度。从乾兴元年(1022年)至景佑四年(1037年),丁谓贬居岭南15年。他的《山居》词将岭南的芳香花草描述得淋漓尽致:“雷化以南,山多零陵藿香,芬芳袭人,动或数里。洞口清香彻海滨,四时芳馥四时春,山多绿桂怜同气,谷有幽兰让后尘,草解忘忧忧底事,花能含笑笑何人(岭南有含笑花),争如彼美钦天壤,长荐芳香奉百神”[10]。特殊的人生经历、生活方式与政治背景,使丁谓撰写的《天香传》中对香的论述与评价,见解独特。

然而,宦海沉浮。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位,十三岁的仁宗继承帝位。因丁谓敢于直言,与朝中其他同僚政见不和,遭到排挤与打击。同年七月,丁谓就因“雷允恭山陵事件”,而以“昵彼妖巫,馆于私舍,潜通诡计,假托神灵,与孽寺以连谋”[11]之罪状,被罢相贬官为崖州司户参军,家财被没收。崖州即朱崖军,是宋代最南端的国土,是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初到崖州,丁谓颇不适应,他在诗中感叹:“今到崖州事可嗟,梦中常若在京华。程途何啻一万里,户口都无三百家。夜听猿啼孤树远,晓看潮上瘴烟斜。吏人不见中朝礼,麋鹿时时到县衙。”[12]然而丁谓天性乐观。一次丁谓问客人:“天下州郡,哪个最大?”客人答曰:“当然是京城最大”。丁谓傲然一笑:“朝廷宰相任崖州司户,可见天下州郡崖州最大”。丁谓就这样抱着不同于常人的心态居住在水南村达五年之久,教民众读书作文,所著诗文有数万言,还给当地百姓传授中原建筑技术,帮助民众修建房屋,深得黎民赞扬。

丁谓晚年流放崖州的生活因“香”而有意义,没有任何红尘烦恼,只想漫长的白天阳光普照,天空云霄显示人间祸福吉凶的征兆,享受香炉熏香之乐,正如《天香传》中所述:“忧患之中,一无尘虑,越惟永昼晴天,长霄垂象,炉香之趣,益增其勤”[13],丁谓在忧患失意之中,海南黎峒沉香伴随他渡过了余生。史称他临终之前半月已不食,只是焚香端坐,默诵佛书,不断小口喝一点沉香煎汤,启手足之际嘱咐后事,神识不乱,正衣冠而悄然逝去,能荣辱两忘而大变不惊,非寻常之人[14]。如此一个襟怀宽阔、看淡红尘,而又非常机敏的人,晚年不再为世事所烦恼。难怪丁谓被贬15年,胡须和鬓发不白,可见其度量之大。《天香传》记述了黎峒沉香生产状况及其氤氲、优雅的品质,开启了世人对黎峒沉香的认识。中国沉香文化在丁谓《天香传》中形成雏形。

二、黎人的采香之俗与千年贸香之风

早期黎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很强,不到采香时间不允许进山采取沉香,所以白木香树一般不会在没有结香的时候被破伐,而到采香的时候就容易采到异香。海南沉香尽产在黎峒地区,然而该地区多虎狼毒蛇,但按照黎人风俗,进山采香的都是女子。这些勇敢的女子耳带金环、头缠锦帕、腰佩利刀、十百为群进山采香,遇到在山中偷窃沉香的就擒杀。她们合伙带够食用半个月的干麨,在深山中采香,运气好的一两天就能采到,运气不佳的半个月后只能徒手而归。

黎人女子采香风俗与黎人的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密切相关。黎人妇女在氏族里居于领导地位。她们出嫁后仍和娘家关系密切,不久即回娘家,居住在“寮房”里,和其他不同血缘关系的男性来往,直至怀孕才回夫家。丈夫死后,她们就要回到娘家,和亲生父母或兄弟一起生活。亲兄弟认为照顾死了丈夫的姊妹的生活是义务,女子死后由她的亲兄弟抬棺埋在娘家墓地。但妇女的地位不仅取决于氏族的母系血统,也取决于她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据清人张庆长《黎岐纪闻》说:“黎妇多在外耕作,男夫看婴儿养牲畜而已。遇有事,妇人主人之,男不敢预也。”这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特有的女权制度。

沉香的形成需要时间,野生白木香树在没有人为刀斫的情况下结为沉香的“百无一、二”。黎人早就摸清了白木香树伤口遇水会结沉香的规律,有时会进山用刀砍斫香树枝干,让香树伤口经过一年两季雨水的浸渍,在伤口处结出沉香,黎人再进山锯下结有沉香的一节带回家,刮去白木,剩下的就是沉香。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沉香有:焚烧后气味极为清烈的“鹧鸪斑”、适合入药用的“黄沉”、依木皮而结的“青桂”、埋在土中时间长而不待削刮就成薄香片的“龙鳞”、削刮后自动卷曲而且咀之柔韧的“白蜡”。

沉香的品质与采香的时间也有关系。春天气候湿润,在该季采收的沉香多水气。夏季气候炎热,此时采收的沉香比较干燥。秋、冬季气候寒冷,香木精华内敛,采收的沉香没有木气,香气很纯。采香“贵以其时”,所以沉香的采收多发生在秋冬季,此时各地香商都来到海南黎峒。这些买香的商人先祭山神,贿赂当地的头目(黎长),以熟黎为向导,带上生黎喜欢的纸花、金胜、锄头、三角箭镞、绒线针布等物到生黎峒,再用牛或酒雇佣黎人进山采香。结香的香树枝叶萎黄,有经验的黎人一看就知该树已经结香,可以伐取。如果运气不好,入山半个月采不到沉香,香商也不能索回其所给的“费用”(牛或酒)。生黎非常好客,设酒席招待客人,斟在客人面前的椒酒,客人如果喝就要喝完,如果尝而不喝,黎人就会不高兴,虽然会给客人沉香,但会在山中隘路拦杀客人[15]。

宋时从黎峒贩卖到中原地区的沉香的价格就已被哄抬到“与白金等”、“一片万钱”[16]。受暴利驱使,香商纷至沓来,开山采香,黎峒采香一度非常热闹。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描述了采香盛况:“欲求名材香块者,必于海之南也。”符桂花的《清代黎族风俗图》画册汇集了《琼黎风俗图》、《琼州海黎图》、《琼黎一览图》等三册共49幅彩图,从多个角度描绘了清代黎族的居处、择偶、婚娶、交易等风俗人情[17]。《琼黎风俗图》绘有山上10个人正忙着采伐沉香,岭上有茅棚,可知采香人准备长时间驻扎此处,此图题有文字:“沉水香,孕结古树腹中,生深山之内,或隐或现,其灵异不可测,似不欲为人知者。识香者名为香仔,数十为群,构巢于山谷间,相率祈祷山神,分行采购,犯虎豹,触蛇虺,殆所不免。及获香树,其在根在干在枝,外不能见,香仔以斧敲其根而听之,即知其结于何处,破树而取焉。其诀不可得而传,又若天生此种,不使香之终于埋没也。然树必百年而始结,又百年而始成,虽天地不爱其宝,而取之无尽,亦生之易穷。香之难得有由然也。百岁深岩老树根,敲根谛听水沉存,太平神岳怀怀久,敬出名香贡九阍。”《琼黎一览图》绘有4人在山林采香,有2人背篓,篓中装有采获的沉香材,这幅图所题文字前面部分与邓廷宣《采香图》所题一样,只是在后面题到“且黎之智者,每畏其累而不前,其愚者又误取以供翼,及至香气芬馥,已成焦木矣。香之难有由然也。”

黎人采香、卖香都为生活。作为黎峒特产,沉香对黎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们是黎人的生活来源。古人所用沉香或是出自海南黎峒地区的沉香,或是从域外传入的番沉香。黎峒沉香品质最佳,香商能从中牟取暴利。苏东坡谪居海南时曾写道:“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民无用物,珍怪是殖。播厥熏木,腐余是穑。”说的是当时海南居民伐木采香,以沉香换取粮食等生活所需。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计畲田所收火粳灰豆,不足以饱妇子,有香,而朝夕所需多赖之。天之所以养黎人也。黎人生长香中,饮食是资。”[18]香商往往用牛或米换取黎人的沉香。香商一般能用一头牛换回一担香,再从中挑选出能沉水的佳品不到十分之一。

米是黎人的果腹之粮,牛是黎人社会生活中的畜力工具和祭天之物。黎人没有医生,由术士看病。土人治病的惟一办法是在庙中祷告,杀牛以祭神。结果,每年由大陆运进的许多牛专为祭神。苏东坡是佛教徒,设法改变此风俗,曾写:“岭外俗皆杀牛,而海南为甚。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风不顺,渴饥相倚以死者无数,牛登舟皆哀鸣出涕。既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相半。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辄云神怒,病不可复治。亲戚皆为却药禁医,不得入门,人牛皆死而后已。地产沉水香。香必以牛易之。黎人得牛皆以祭鬼,无脱者,中国人以沉水香供佛燎帝求福,此皆烧牛肉也,何福之能得?”但移风易俗,谈何容易。

三、黎峒沉香的药用价值与劫难

黎峒沉香自古闻名遐迩,不仅适于日常熏香,还有通关开窍、畅通气脉、养生治病等药效,历来是一味重要的药材,是杏林翘楚。《广东中药志》载:“我省在几百年前已成为土沉香的重要产地,尤以当时海南产的‘黎峒香’中的‘东峒香’、东莞(中山)一带产的‘女儿香’品质最优,驰名遐尔”。方以智称黎峒沉香与奇南②奇南是一种油性大、品质高级的沉香,又名伽楠、琪南、奇楠、棋楠、伽南沉等,是白木香或沉香近根部含树脂量较多的部分。同类,但二者有阴阳之分,沉香味苦而香含藏,烧更芳烈,属阴;奇南味辣而香速发,能闭二便,属阳。其性辛、微温、无毒,具有行气镇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气逆胸满、喘急心绞痛、积痞、胃寒呕吐、霍乱、男子精冷、恶气恶疮等症。中医典籍的相关记载甚多,如:《本草备要》谓之“能下气而坠痰涎,能降亦能升,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其色黑。体阳,故入右臂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本草纲目》谓之“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能冶“上热下寒,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

以沉香组方配伍的中成药超过200多种,如沉香化滞丸、沉香养胃丸、沉香化气丸、八味沉香片等,涉及消化、呼吸、心脑血管、风湿、肿瘤以及外、妇、儿、男、五官、皮肤等科的疾病。黎峒沉香更是沉香中的翘楚。与体大坚重、色黑味辛的舶沉(东南亚传入的番沉香)相比,黎峒沉香不仅味甜,而且药用下气神速。

自唐代以来,沉香一直是海南向朝廷进贡的特产。这样的朝贡,像其它苛捐杂税一样,给海南黎人带来了灾难。自然资源终究有限,人为的过度采伐,使野生沉香资源逐渐枯竭。早在宋代,苏东坡谪居岭南期间,曾目睹购香者贪婪无度、竭泽而渔,写下了:“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贪人无饥饱,……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如果正常采买不到沉香,官吏就到黎峒强买。宋嘉泰四年(1204年)八月,臣僚言:“计海南四州黎洞地与南蕃相望,有所谓茅叶沉香,黎人得之甚艰。买者传以为珍,一路士夫竞嘱四州收买,或差人入洞强买。”[19]所以,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进士钱嶫在《悯黎咏》中写道:“海南无猛虎,而有猄和麋。玄崖产珍木,种种称绝奇。斯物出异域,颇为中国推。以兹重征索,奔顿令人疲。穷年务采猎,为官供馈仪。苦云近岁尽,无以充携持。直欲诉真宰,铲此苏民脂。物理有固然,忉恒令人思。”[20]

至清代,有官员曾向皇帝谏言说四州军在海外,官吏不估实值,欺压百姓,每两沉香的收购价只给一百三十文,当地居民难堪重负,多因此破产而流离失所。康熙元年(1662年),两广总督石廷柱上书给皇帝,请求不要遣人进入黎峒采取花梨、沉香,以免滋扰百姓。

康熙七年(1668年),时任崖州知州的张擢士觉察到采办沉香之艰难,并针对赋贡征收起解的流弊,上书朝庭,请求免除沉香进贡。谏言中提到,崖州等黎峒地区荒凉瘠苦,沉香是千百年而一结的珍物,三州十县,都以获取沉香的快慢为考核官员政绩的指标,所以狡猾的官役、奸诈的商人、刁钻的小民都到黎峒寻找沉香,但是黎人并不知寸香可获寸金,由此沉香被“竭泽而渔”般采伐,若要再有沉香采伐,需要等待千百年之后。近来采办沉香非常艰难,琼属十三州县供香百斤,而崖州就有十三斤。崖州荒凉瘠苦,是极其边远而近黎峒之地,“籍曰产香,岂又产银乎?倘由此年复一年,将虑上缺御供,下累残黎,区区征末,吏又不足惜矣。”[21]张氏谏言文辞恳切,又不乏真知灼见。为缓解官、黎矛盾,皇帝最终采纳了张知州的建议,准许海南从此不用进贡沉香。

雍正年间(1723—1735年),清政府将这一向例的实物税改为“编入正赋折征,每年汇同地丁起运项银报解,拨支兵饷,内仍分款造册奏销,官民皆便”,沉香由督抚“岁拨价银交郡守采买解省,虽有土贡之名,而实非同前代取之于民也”。尽管此时沉香不再是朝贡之物,但那些唯利是图的香商并没有停止采香、贩香活动。掠夺式的采伐使黎峒沉香遭受灭顶之灾,加之白木香树种子极易丧失萌发力,天然更新能力弱,野生香树濒于绝迹。清中期以后黎峒“香山皆废”,一些“香林”、“香山”只是徒有虚名,只能“人力补之”。

胡传(胡适之父)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受两广总督张之洞之托,用一个多月时间深入黎峒考察黎情,并著有《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自南丰以至凡阳,共计三百零五里,皆生黎所居,山最深林最密之处也。其中并无平广之荒地,亦无大林,间有茂密之区,亦浅露于山阿之外。其材木以鸡子木、胭脂木、油楠、绿楠为佳,而每次不可多得,其出山易者已采伐罄尽。今惟层山峻谷中间有一二株、数株而已。”因此,胡传先生感叹道:凡是说黎峒地区土地肥沃、多材木的,都已是茶余饭后之传言。

四、海南黎峒沉香现状与保护

从2009年开始,天然沉香的价格涨势惊人,连续两年涨幅超过30%,收藏级的沉香原料价格每公斤已涨到100万元以上,而且这种好料有价无市。顶级沉香奇楠(同上文“奇南”)都集中在一些大收藏家手中,所以品质最高的顶级沉香奇楠价格更是高达1 000万元每公斤,若制成手串、雕像等艺术品每克都要数十万元,目前市场上基本难睹芳容。2011年6月在香港举办的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上,一件造型独特、香气醇美的稀世奇楠沉香王首次在香港惊艳亮相,以600万元的标价吸引了众多买家的目光,最终香落名家之手。

2012年4月6日至9日在定安文笔峰举办的“2012首届中国(海南)国际沉香旅游博览会”,吸引了来自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广西、云南、天津、香港、台湾等地120个单位和个人,参加展会的沉香产品共涉及100多个品种,近7千件沉香工艺品和制品参展,其中不乏众多沉香爱好者难得一见的珍稀极品,共计价值人民币数十亿元。参观者不仅可以观赏和品鉴名贵沉香原木、各类供香、沉香香料及沉香饰物,学习沉香制作技艺,还可以了解与沉香有关的茶艺、花艺、藤艺等相关艺术文化。这些展品中,以海南沉香为主,其中一尊名为“飞天麒麟”的海南沉香价值1 120万元,另有在五指山发现的迄今为止海南最大的野生沉香木,估价约500万元。

据统计,目前沉香的消费去向分布为:占总量百分之九十左右,含油量百分之一至九的三级以上的沉香用于萃取沉香精油;占总量百分之十左右,含油量百分之十以上的上等级沉香中,六成左右用于做雕刻和摆设件,只有四成左右优质沉香能进入把玩和收藏领域。目前,沉香国际市场价格每公斤约台币44 500元至3 300 000元(1人民币元=4.6797台币),奇楠沉最高,台湾市场行情约为8 900元/克至90 000元/克,日本每公斤则超过650万日元。目前市场上沉香价格有近万元及数万元一克不等,最顶级的每克已接近人民币5万元,海南“奇楠香”每克价值上万美元。2005年,蒸馏收集来的沉香油每公斤高达五千到一万美元。而到2011年,沉香油国际报价已升到台币356万元/公斤以上,它们的身价早已倍于黄金,应了“红木论吨卖,黄梨木论斤卖,沉香论克卖。”

沉香产地集中在北纬20度左右地区,全世界主要有三大产地:一是越南、老挝、柬埔寨,所产沉香称为会安香;二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所产沉香称为新州香;三是中国的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所产沉香统称莞香。经考察,20世纪50年代初,海南、广东的沉香树全系野生。海南野生沉香主要分布在东方、乐东、保亭、陵水、定安、儋县等山区,广东分布于清远、增城、番禹、东莞、新会、高要、茂名、化县、廉江等县。1955年沉香产量约有700担。但是乱砍滥伐加速了沉香树种消失。现在这三大产地可供开采的沉香每年一吨,其中越南每年产沉香仅20公斤。不注意保护,野生沉香将有断产可能。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沉香的科学种植方法研究和规模化种植研究。例如,海南英扬沉香开发有限公司从1986年5月至2006年9月完成了《海南沉香种植、造香与加工技术研究》的课题研究。海南省科学技术厅专家组认为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内容包括:1.选出人工栽培第一代和第二代优良母树,命名为“海香沉1号”,是我国最早选出的沉香优良品系,实现了沉香从野生状态向人工栽培的转变。2.总结的一套海南沉香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已在海南、广东等地普遍推广使用。3.“打洞+菌药法”,所用菌药是促使白木香结香的黄绿墨耳真菌类,可使白木香树早结香、多结香、结好香,实现高效益。4.香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实现沉香产业化发展[22]。目前,海南种植沉香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并形成公司化、规模化发展的格局。海南三年以上树龄的优质沉香种植园达3 000多亩。

五、结 语

岁月让黎峒沉香逐渐淡出世人的生活。如今人们对黎峒沉香已陌生,惟有900年前谪居黎峒的丁谓写下的《天香传》还留有历史烙印,能够唤起人们对黎峒沉香的记忆。面对野外生存状态不容乐观的沉香树,人们开始着手保护。自1987年起,白木香树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三级保护植物,1995年华盛顿公约认定沉香是国际濒临绝种的动植物之一,1999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目前所有沉香树种均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我国已将白木香树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濒危树种,沉香树也进入了《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威胁植物红色名录》(2000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Plants)。劫难过后,黎峒沉香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也许几百年后,黎峒沉香树还会焕发数千年前的生机。

[1]陈全之.蓬窗日录:卷1[M].顾静标,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田汝成.炎徼纪闻:卷4[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3]李调元.粤东笔记[Z].中国风土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3.

[4]周嘉胄.香乘:卷1[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

[5]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4[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6]周嘉胄.香乘:卷12[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

[7]方以智.物理小识:卷8[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8]范成大.桂海虞衡志[M].严沛,校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9]蔡襄.茶录[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0]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M].武英殿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34.

[11]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4[M].王瑞来,校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厉鹗.宋诗纪事:卷6[M].钱钟书,补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3]陈敬.新纂香谱:卷4[M].严小青,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魏泰.东轩笔录.卷3[M].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屈大均.广东新语: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6]蔡绦.铁围山丛谈[M].冯惠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Z].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18]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6[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9]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135[M].北平:北平图书馆,1936.

[20]苏轼.沉香山子赋[M]∥林冠群.新编东坡海外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

[21]宋锦.乾隆崖州志:卷10[M].郭沫若,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2]郑皓.沉香木[EB/OL].[2012-06-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e08b70010156o3.html.

猜你喜欢
丁谓海南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赞
名臣的遗憾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严海南
『趋炎附势』来自于一根筋
寇准的胸怀
学会变通,远离职场“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