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瑛,王丽娟
(新疆克拉玛依市委党校电大,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加强学员网上阅读的力度,培养学员自主阅读的兴趣,是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目标。针对新疆克拉玛依电大2012年秋汉语言专业和2013年春、秋汉语言专业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学习,利用2012年秋季—2013年秋季两届学员的课程学习,进行了课程网上作品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教学探讨,力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作家作品,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和评析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达到提升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网上教学的实效性。
培养学员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提高学员的阅读品味,奠定学员的精神底子,培养学员的精神追求,是文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传统的阅读,强调“苦学”。过于强调“正襟危坐”,强调读书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读书的“功能性”,浓烈的功利色彩,导致文学阅读、文化知识的学习庸俗化,使得文学阅读难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份。进行《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网上阅读方法的教学探究,就是利用网络阅读的优势,改变学员不喜欢阅读经典、没时间阅读的困境,让学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喜欢经典作品的态度,让学员知晓善于读书是一种能力。
“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网上阅读的人多了,这其中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阅读在提高,其中79%的阅读群体是青年人,阅读内容多为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大众化的内容。”[1]这种现象提醒了我们教师,我们的学员就属于这类群体,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利用开放教育网络学习的优势,对学员的阅读兴趣加强引导,通过学员对课程的学习,提升学员的阅读品味,提高学员的精神追求。首先,笔者尝试建立了文学博客,引导、邀请学员参加文学博客,邀请学员对其中的作品进行阅读、评价。其次,组织学员登陆新华网的在线阅读和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在线阅读等方式,强化学员对本课程所涉及作家作品的阅读力度,通过学员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亲近经典作品的过程,亲身感受经典作品带来的智慧、美丽,奠定学员阅读的兴趣基础。
进行网上课程教学的探究,是利用《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名家、名作的设计特点,基于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的特色,利用学员身边先进的数字化阅读工具,对学员进行阅读兴趣的引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基于学员喜欢“随性上网阅读”,随时翻阅手机查阅资料的特点,尝试建立课程阅读博客园地,带动学员自主阅读。
(1)设计经典阅读计划,相传经典书香。文学博客园的设置上,突出经典性、艺术性和专业性的文学阅读指南与专业索引,让学员进入文学博客即可看到阅读指南的意义和专业阅读作品的价值,以及可以阅读的作品。文学博客园地的作品上挂,尽可能地整理、收集与课程相关作家作品,“专业化”的特点吸引学员阅读。根据学员的阅读时间、阅读环境及随意性,对上传阅读作品从内容、篇幅、章节进行设置,便于学员在不受限制、身体不疲倦的条件下自由阅读,同时可以参与评论。
(2)寻回阅读记忆的密码,整合阅读结果。创设读书博客园地,阅读经典作品,培养阅读方法,这种教学设计,要求学员学习配合:作业一对阅读作品摘取要点或做札记;作业二对阅读作品发表评论,阐述阅读体会;作业三将阅读作业在班级QQ群发布,大家共享。如,在针对2012年秋汉语言班进行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的网上阅读博客设计上,兼顾了阅读作品的创作时间、作品写作特点、人物故事诉述等元素;如,先阅读《活着》,让学员感悟“重复,是余华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再次阅读《许三观卖血记》,让学员体会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重复”这一写作特色的线索,学员通过参加网上的阅读学习,完成了阅读任务结果的网上发布。这种阅读学习过程,虽然每个学员对作品价值观、精神指向的不同,同时经典作品的内容、故事遥远、朦胧,但是,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员耐心、心怀敬畏地去阅读、学习,经典作品的光芒依然明亮。
课程网络交互教学,不仅仅是导学教师对学员疑问答疑的阶段,还是引导学员进入深层探讨、鉴赏作品,激发学员的阅读兴趣,拓展学员的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这是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和摸索。为实施这一教学目标,在阅读作品学习环节,建立学员实践学习天地,把学员作业放在学习园地,供学员交流、学习,以便增进学员阅读兴趣。
第一,以话题(问题)为中心组织阅读。成人学习的过程在于引导、自主、拓展。网络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自主阅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培养过程。创设阅读“话题”,引导学员阅读鉴赏、探究。如对余华《兄弟》的阅读学习,创设的话题:(1)对所阅读的作品内容进行概述。(2)余华的《兄弟》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要求学员围绕创设的话题进行网上阅读教学。余华的《兄弟》是继《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之后,余华以悲悯的情怀又一次向读者叙述一个惨烈的爱情故事。《兄弟》中,他用最残忍的手法写出了最美妙的爱情,体现了作家对当时社会环境、生存的残酷的认识。《兄弟》是作家的代表作,也就是经典之作,是余华小说阅读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上要求学员必须完成对作品的阅读。
第二,学员展示阅读感悟心得,检验网络阅读教学结果。要求:(1)学员将阅读作业在班级群“晒”,互动交流。(2)教师对学员作业进行互评,交流共享。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员尝试了自主阅读,有的利用工作之便,在临时的休闲中“挤”时读书;有的在零碎时间,分块“拣”时间读书,“分割文章一小段、几页来阅读”,逐步完成阅读任务;有的利用节假日,“闲”时读书,把读书当成娱乐方式。同时动员学员主动地将读书作业传到班级群中,大家交流学习;对学员的作业,任课教师给出评价;优秀的作业进入学习园地,师生共享。建立学员学习实践天地的教学方法,不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学员完成的阅读作业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在2012年秋汉语言班进行的余华小说《兄弟》的网上阅读,学员对作品的理解也有了深度,作业完成质量明显提高。
建立学员学习实践天地,一方面是展现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引发学员对网络阅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员挖掘学习潜力,使学员产生自豪感。
进行《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网上阅读方法的教学探究,是通过网络阅读的学习方式,创造机会让学员尽可能多地阅读名家的经典作品,特别是课程要求的必读作品,让学员自己去亲近这些作家的作品,在直接的阅读作品的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愉悦,产生阅读的兴趣,因为学员有了兴致,才会有创造发现,并通过文字阅读,间接地探寻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奠定自己的文学素养。如,对作家余华的《活着》的阅读,要求学员配合地学习:通过对余华作品的学习,了解其潜在的悲剧意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完成对作家创作风格认识的学习。尽管学员的读书体会、作品分析或浅显、或只言片语,但是它们体现了学员自主的探究发现,就是我们课程教学的目的。自古人们一直把读书和写作合起来说,学员如果阅读不配合写作,往往如空花过眼,难在心田生根发芽。[2]
最好的阅读应该是从经典作品开始[3]。科尔维诺曾经说过,经典的就是“我正在重新阅读的书”而非“正在阅读的书”[4]。我们《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涉及的作品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我们要阅读学习的作品内容是遥远、朦胧的故事,学员再次阅读,学员随着年龄、精神指向的变化,时间和经验上对阅读的故事进行颠覆和重新整合,产生了新的认识,这就是我们阅读学习的目的。因为读书的过程,也是解疑释惑的过程,培养学员在学习中学会取舍,学会挑剔,是教学方法探究的关键,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如,对余华作品的教学,课程涉及的作品要求学员必读之外,余华的新作《第七日》,也可推荐学员进行阅读,要求完成的作业:(1)与余华前期的任何一篇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作品风格的差异。(2)以此主题找相关的参考书,写出你对这个题目的见解。
结果,学员在班级群自发地交流读书体会,甚至有的学员对余华前后期创作做了比较。第一,认为《第七日》在叙事上语言平淡,因为余华在叙述方式上用了大量的修辞,学员认为这本书里的修辞很糟糕、很失败。大量的“是的”“他说”“你是新来的”等语言。第二,叙述风格的改变,用了近年的微博热点,讲述的故事没有怎么关联起来、脱节。从学员完成的作业看,说明学员进行了阅读学习,学员通过阅读,产生阅读认识,也证实了课程网络教学提高了学员阅读能力。
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构建学员网络阅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员的阅读能力,提升学员文学素养,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1]张贺.不到一成人认为自己读书多[N].人民日报,2012-04-20.
[2]龚鹏程.“读书日”与学者作家谈开卷有益,读书点亮人生[N].人民日报,2012-04-24.
[3][4]徐鲁.守护儿童的幸福花园[N].人民日报,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