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勇
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要困惑与破解
陈 勇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经济法律系,福建 福清 350300)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高校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要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努力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教育管理;主要困惑;原因;途径探索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逐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各种新问题与新情况层出不穷,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
1.有助于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
在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高校往往会根据各种不同情况采取新的管理方式以顺应时代变化。这些新的管理方式的实施必然带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而创新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则是一种有力的提升。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整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一工作对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因此说,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
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高校管理者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要在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约束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较为松散,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比较多,老师不可能像高中时那样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行为,所以,很多学生会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在学习上不再像过去那么努力了,日常行为也开始变得懒散,甚至连意志都开始消沉。如果任由这些情况发展,学生的大学生涯就将一事无成。因此,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往往会给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很大的关注,这种关注深深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将得到端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也将得到约束,久而久之,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将得到全面提升。所以我们说,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3.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学生在学校中是为了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但毕业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步入社会并且融入社会。大学毕业生是大学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程度。在高校中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将优良的大学毕业生输出给社会,让他们在社会的各个角色上以优良的品德、饱满的热情、端正的态度认真工作和生活,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所以我们说,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现实的社会家庭环境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1.现在的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多个大人照顾一个小孩,孩子从小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操心。由于家庭是他们避风港,给他们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多数学生的自理能力低,缺乏艰苦生活的历练;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不高;生活简单顺利,情感及心理脆弱;没有经历挫折,抗压能力低等。学生入学前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些特点,给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2.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所有的人都置身于信息时代,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更是如此。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网络具有两面性,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显。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再有少部分学生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或是外来错误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出现了很大偏差,甚至步入歧途。这些都加大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3.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同时大学的学费也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各种压力和竞争不断加剧,造成高校因学习、经济和心理等方面出问题的学生不断增多。同时,竞争的加剧也导致学生对未来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梦想更是无从谈起,许多学生都处在对未来茫然和困惑中。并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的价值观随时都有出现偏差的危险。这些都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投入有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的需要
1.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也有待提高。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辅导员是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主要力量。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高校辅导员配备却没有相应增加。同时多数新招聘的辅导员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相关的管理经验缺乏,对学生思想、心理等把握不准确,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熟悉并胜任辅导员工作;另外,由于辅导员岗位压力相对较大,很多有经验的辅导员在达到条件时多选择转岗,这给整个辅导员队伍整体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和不稳定。
2.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及相关规章制度有待完善。目前一些高校比较重视教学工作,而不重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部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十分不完善,学生管理体制显现的十分单一化;同时,学生教育相关规章制度也相对滞后,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没能及时修订和调整;另外,相关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多数管理人员更多是凭经验和个人意识办事,不够规范化。
3.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培养方面效果也不理想。现如今,大学生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的原因造成了心理素质较差及道德修养不高,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虽然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实际存在,但是受自身条件和能力限制,不能给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引导。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没有专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场所,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也不够,外加缺少必要的宣传,学生的心理问题及道德问题一旦爆发,带来的后果往往比较严重。
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其形成的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全面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要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全面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凸显服务职能等几方面强力推进。在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努力做到把批评转变为引导,把斥责转变为说理,把约束转变为自律,把管理转变为服务,将语言说教转变为运用现代载体和身体力行。建立法制化、科学化和人本化的新制度,使各种做法都具有合法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从而实现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同时要突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制定明确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目标,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学生工作队伍人员素质
一支优秀的学生工作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完善学生工作队伍人员的选拔、培养及激励保障机制,特别是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必须是能够依法履行职责,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能够献身教育事业,真心关爱学生;能够坚持育人为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能够勇于开拓创新,坚持终身学习。要以学生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有效掌握学生思想特点、动态及思想政治状况,了解学生的具体困难和具体需要。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熟悉大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能够与大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调适一般的心理困扰。此外,辅导员也要做好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激励工作,让他们能真正起到上传下达、联系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社会、高校、家庭协同努力,共同做好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阵地,要发挥其主要作用。同时,要想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全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学生的家庭都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好的环境和氛围。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充分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世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他们的行为导向。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及人力资源,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国家的现状及“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朝更高的方向努力,引导他们当中的先进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学生教育管理者必须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放在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当中,融入到教育实践当中,经常地将一些能够反映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心理品质的事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能从中得到一些教育和启发,认识到真正的美与人格魅力,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抛弃旧我,实现新我,在学习生活中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树立起正确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同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建设,建立起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从而帮助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阵地,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其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审时度势,深入调查,总结出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这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1]钱广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104~106.
[2]陈国荣.基于成效模式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4~46.
[3]王青.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探析[J].科教导刊,2013,(10中):234~235.
[4]吴毅安.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07~110.
G647
A
2095-4654(2014)08-0177-02
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