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2014-03-31 12:45秦颖芝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余普通高校课外

谢 欢 秦颖芝

(湖南科技学院 体育系,湖南 永州 425199)

建立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谢 欢 秦颖芝

(湖南科技学院 体育系,湖南 永州 425199)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席卷社会各个阶层,校园已经成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掌握健身技能知识的重要基地。在高校建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无论是对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还是对校园师生以及附近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意义、作用等方面论述其必要性,并对该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性意见。

高校;校园;体育;公共服务

1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1 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对体育公共服务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再次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健身计划(2011-2015)的通知》,主要目的是要求全民参与健身,提高国民健身素质。普通高校可以发挥师资、科研、硬件设施等体育资源优势,推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群众体育工作以全面健身活动为基础,把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列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高度重视和热切期望。

我国全面健身计划到2015年提出的目标是:城乡居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面健身公共服务系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机敏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普通高校有着丰富的体育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优越,同时,普通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多数学生将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栋梁,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体育健身意识将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影响深远。

1.2 校园课外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日益规范化对体育公共服务提出新要求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展现了高超的竞技水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了新的突破。从雅典奥运会的63枚奖牌到北京奥运会的51金牌、100枚奖牌,中国代表团所获的无论金牌数还是奖牌数增长速度惊人。虽然中国体育有了飞跃发展,但我们能够清醒的看到,中国仅仅一个体育大国而非体育强国。举国体制下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日益显现。校园是全民体育走上科学化健康化轨道的首要阵地。

欧美一些体育强国所展现给的人们的是他们无处不在的运动场所,随处可见的运动设施,庞大的体育人口,科学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层出不穷的各类体育人才,它们无一例外的都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各级校园。多年以来,依靠业余训练来提高基层运动技术水平,高校校园体育竞赛让绝大部分年轻人走近了体育,享受了体育,进而发展了体育。而中国普通高校在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时多以接受职业运动员为主,并没有起到体育的大众化推广功能,更没有起到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发掘与培养的作用。

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工作。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通过科学的课余体育训练,从中发现优秀而运动员的苗子。比赛本身一个方式,通过这个方式我们可以把学生比赛和学校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直接相连,和社会文员娱乐、奥林匹克运动、体育产业、终身体育等社会活动和社会认识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尤其是终身体育。体育比赛紧张激烈,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一般比平时体育活动大,对身心有着较大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会使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获得了愉悦、满足。同时,他们在比赛前准备和比赛中运用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同学团结协作的感受、比赛成功与失败的心理体验,以及运动项目本身的乐趣等, 都将吸引他们投入到课余体育活动中去,强化对体育的爱好。这种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情感。体育意识的培养,运动技能的掌握,奠定了学生的综合体育知识。但是,运动引起的运动损伤会导致心理损伤,而这种心理损伤往往给运动者在脑中留下瞬间的痕迹和阴影。参与体育运动受伤是正常现象,尤其是技战能主导的同场对抗项目于技能主导的难美项目等。可见科学、安全、科学的参与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对个人的健康以及终身体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3 社区体育的迅速发展对体育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作为社会体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课余看作是群众体育的前奏曲。学校在校期间通过运动技能技巧的学习,初步掌握基本的身体锻炼方法,理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为今后能更好地发展群众体育打好良好的基本户,为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埋下伏笔。普通高校体育拥有丰富的体育项目、较好的运动技术、完善的场地设施,具备全面、系统、科学地为社区体育服务的能力。如何将这些设施与理论更好的指导社区居民的健身锻炼,如何组织这些资源服务社区体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更显其必要性。其次,加强社区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树立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念,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新格局。同时,也能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有效的组织资源服务社区,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和尊师重教的新风气,有助于普通高校体育内容的更新,更好的发展社区体育业有助于充分的发展人才、知识、信息的优势,形成优势互格局。如何利用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去服务普通高校附近的社区居民的健身锻炼体育活动也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对社区居民健身的重大意义。

1.4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能更好地发挥体育场地设施的作用

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是保障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建设和配备工作,在学校建设规划中予以重视,在财力、物力予以保证。普通高校体育设施除了首先具备的体育本体功能,即满足高校内部全体人员(在校学生、教职员工)进行健康体育活动的需要以及衍生功能,其次,应当担任的社会功能和发展体育产业功能,《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体育场馆要改善管理,提高使用率,要讲究经济效益,积极创条件实行多种经营”,普通高校也进行了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和开展多种经营尝试。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在使用的组织管理上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2 校园师生健身与体育锻炼情况

有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非体育专业)每次参加课余体育炼时间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均匀,但每次锻炼的时间较短,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经卡方检验,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男女生体力、兴趣不同。高校学生(非体育专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比例最高的是每周3次,虽然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比重很大,但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间隔过长,女学生显得尤为突出。男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明显高于生,学校应努力提高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其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以前没有机会接触导致不会的情况,是阻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其他原因依次是:锻炼效果不好是制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要因素;没有同伴,也影响着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说明与同学朋友一起进行锻炼可以增加参与活动的兴趣;没有时间,是制约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一个方面;由此表还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伤病困扰所占的比例也很大,怎么解决伤病困扰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行为内容

3.1 个人健身方案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特点、不同身体特质,结合具体问题,制定一套训练计划和方法,给出健身建议,使其能更好的达到自己目标。3.2体育团队教练及竞赛裁判的培训与指导。将为有所需要的群体提供专业的教练及裁判,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各个系部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3.3运动损伤的预防,高强度运动、高强度对抗比赛的赛前准备活动指导。3.4运动损伤的恢复治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运动损伤者及时的帮助与治疗。在指导与交流中,会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处理好突发事件。3.5健身与减肥运动处方的制定与指导。切实为广大师生解决有关体育方面问题。营造健康向上,青春洋溢的校园氛围。3.6大众休闲运动项目的指导与培训,对如健美操、太极拳、体育舞蹈、武术等广大师生热情参与的大众健身项目进行教授与示范,促进校园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4 校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目标

通过校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有效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学习专业知识,也是教学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表征。大力发展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弘扬雷锋精神、弘扬校园体育文化传统和精神,增强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渗透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不断丰富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为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强化校园体育文化育人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体育系注重体育教育专业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的优点,成立体育健身服务机构,利用这个平台,为学校的所有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组织、有专业水准的体育健身服务团队,切实帮助在校师生解决有关于体育方面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升了体育专业学生从学习到实践的转化应用能力。

[1]张庆阳,关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现在的探讨[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1,(2).

[2]周武成,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反思[J].体育世界·学术,2010,(9).

[3]马亚军,大学课外体育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和田师范学院学报,2008,(4).

[4]朱玉姚,北京体育大学场地设施使用效率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G80-3

A

1673-2219(2014)05-0205-02

2014-01-05

2013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途径的探索”研究成果之一。

谢欢(1980-),湖南湘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与体育社会学。

(责任编校:何俊华)

猜你喜欢
课余普通高校课外
丰富的课余生活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小满课外班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咪咪曲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