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先芳 刘乐星 高辉辉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
兰先芳 刘乐星 高辉辉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目前高职课程资源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仍存在课程设置“路径依赖”现象、网络课程资源运行效果较差、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淡薄和校长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合理开发和利用高职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校长的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力,将是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得以保障的重要基础。
信息时代;课程资源;教师专业化;校长领导力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是当今高职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从最初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的评选对课程资源开发有一定的指标要求,到现在对高职教育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科研需要,走向研究成果的思考和沉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的使用信息技术完成新的课程技能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锻炼学生的实操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以便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尽绵薄之力。因此,加快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尤其是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是高职院校争夺优质生源的法码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
什么是课程资源?通常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指为保障教育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各种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资源的直接因素的来源。有这样的珠玉在前,本文在参照国家百科全书相关辞条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认为高职课程资源是指以课程本身为依托,围绕课程目标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各高职院校为尽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以满足自主招生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决定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而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仍存在课程设置“路径依赖”现象、网络课程资源运行效果较差、教师课程开发意识淡薄和校长课程开发领导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负责人或教师普遍认为,只要认为学生缺乏某种知识和技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增设什么课程,然后聘请什么教师,认为只有通过课程的增设才能培养学生缺乏的知识和技能。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果换一种思路,能以课程为依托,围绕课程目标,通过适当延伸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门数没有增加,但学生的第二课堂变得更丰盈,无疑会摆脱课程设置的“路径依赖”现象。一味地增加课程门数,就会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时学分无限膨胀,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本,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高职学生的学业负担。课程设置似乎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实则顾此失彼、尽付阙如。
在目前的网络课程资源中普遍发现其教学过程一般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录制,常为左上是教师授课视频、左下为学习目录,右侧为学习内容的单一模式,同时课件单调、更新不足,缺少必要的学习指导,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较高。在高职教育中,强调学生的实操能力,对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要求较高,目前的网络课程资源与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基本要求相差甚远。再加上,大多数学校在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相关专家的有利指导,理论与实践脱节,专家与一线教师缺少合作。另外,网络课程改革研讨交流活动不多,相关措施跟不上,教师开发网络资源的积极性也不高。缘于以上原因,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效果不甚理想。
由于受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材进行知识的传授,很少在课程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创造性,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和权利参与课程开发。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相对淡薄。从深层次上看,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知识结构不合理,表现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如何将课程目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同时又要对学生如何提高信息素养的培养进行有效设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如何实施教学、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等等都需要在授课计划的完成过程中进行应对,同时,作为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如何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媒介作用,即如何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体现出来;教师在课程评价中,如何将信息技术的介入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更好地体现在课程评价结果中,这些都明显导致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呈现出不足,表现出教师本身的课程开发意识尚未完全觉醒。
高职校长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课程实施质量的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思想定位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一所好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首先表现在其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思想领导,可以说,校长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驾驭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课程改革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价值思想是一所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其价值思想直接决定了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走向,尽管目前不少高校都在进行信息化大学的建设,但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取决于校长本身对信息化的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在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只要校长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只要校长认为今后学校的发展依赖信息化,信息化水平是一所学校立校的不二法则,那这个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一定会很高。当然,校长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力的关键还在于把握课程本质,指引教学理念,打造共同开发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
积极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是社会的进步和课程意识的提高,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能从不同渠道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网络同样可以获得,这就需要对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的类别和结构,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进行教育价值追问。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进行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研究。美国1996年开始实施针对小学的NGI网络计划,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远程教育方式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国内,2000年以来,我国远程教育的开展和研究日趋成熟,基础课程的录制和播放使用均比较广泛,同时通过历年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校级精品课、示范性建设专业的评选,使得以课程、专业为中心的研究较为广泛,针对当下高职教育的研究目前比较欠缺,主要以课程为主,大部分集中在计算机、英语、会计等易于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课程,以专业为对象进行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比较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有限,暂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调整和改革高职课程结构,拓宽和丰富高职课程资源渠道,改革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使更多的课程资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素材。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注重对学生实训、实操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训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水平。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尤其是在广州等沿海省市,据调查,高职学生的电脑和网络普及率超过80%,几乎所有学生均熟悉计算机的使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工科专业的典型零件、文科类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展示高职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
从高职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目的来看,课程资源即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是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等,是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外部系统,在课程资源结构中,教师仍是主体。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使以往教师上一节课备一节课,零敲碎打的教书匠做法走到了尽头。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包括对具体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全局性的掌握,同时,更包括信息化方面的个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深入探究教材,尤其是要不断提高自己掌握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因此,就要求广大教师“像专家一样”,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整体地思考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和同行作出正确的课程资源收集、选择、决定和网上推荐发布工作。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教育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是先喻文化时代,即知识的传授是长辈传给晚辈,师傅传给徒弟;第二是并喻文化时代,即长辈、晚辈相互学习;第三是后喻文化时代,即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目前教育处于并喻文化时代向后喻文化时代迈进的阶段。现代教育中,教师一直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后现代教育中,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差异性等,教师不再是“话语霸权者”,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对话关系,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越来越多,虽然学生年龄有可能比教师小,但却很可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教师多。这意味着教师单方面决定或影响学生成长的时代很快结束,现代社会正朝着师生共同进步的社会迈进,这就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千万不能唯我独尊,不能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因此,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和普及,只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需求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之中,也对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何与行业企业合作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高职课程资源需建构于信息技术环境之下,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仿真资源,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行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以增强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识。如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典型工作任务的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如在典型工作任务涉及企业核心业务时,企业常因种种原因(如涉及核心机密、零部件易损、流水线作业效率降低对全厂的影响等)拒绝开展合作,而常常此类项目又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核心技能之一,通过对此类业务的虚拟仿真,可以在企业需求和学生技能培养方面达到双赢。
如果说传统的高职课程改革缺少教师参与的土壤,那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改革在变革模式上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教师的课程参与提出了诸多期待和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过程,由课程变革的“局外人”变为“局内人”。传统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是由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学科专家制定的,教学只是教师把预先制定的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高职课程也不例外。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资源开发涉及学校、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教师和学生等,有了信息化平台,教师推荐发布给学生的课程资源变成了完全开放式的,因此,只要学习或使用这些课程资源,就可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在线提问,与提供课程资源的教师进行互动,课程资源本身、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由学校或学科专家单一提供课程资源的状况已经或必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一直以来,教师更多的是把“课程”理解为“教学内容”,造成教师对课程的认识非常肤浅,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缺少必要的课程开发知识与技能。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为教师看待课程与教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教师培养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应该对课程改革有更加系统的思考和整体的把握,既要关注所授课程的目标、课程推进策略机制的制定,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课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也要关注课程资源开发的组织和课程资源为学生的有效使用策略等,尤其要不断提高自身课程资源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的校长在课程管理中,除了是一位领导者、教育家之外,还要是一位信息化专家;除了要规划学校课程的发展愿景、改革方案,进行课程设置、管理和实施,激发教师课改动力、组织教师团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之外,还要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即校长要带领教师着眼于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具有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校长要加强对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及对校外资源的统筹和整合能力,因此,校长既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更要具有合理调配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合理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合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资源开发中,校长还要把握学生对课程的丰富性要求与学校提供条件的有限性关系,把握学校承载的就业压力与通过课程领导彰显个性的关系,把握校长的课程领导期望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匹配的关系等。可见,课程资源开发不仅取决于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同时也取决于可利用的资源、师生民心所向等因素,因此,课程资源开发对校长的领导能力要求更全面。
[1]王健.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认证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17):38-40.
[2]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64-72.
[3]唐盛昌,略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基于学校实践的视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3):1-5.
G712
A
1673-2219(2014)05-0166-03
2014-03-01
2012年广州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兰先芳(1972-),女,湖南张家界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教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和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刘乐星,工学硕士,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工作。高辉辉,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课程建设管理与研究工作。
(责任编校:京华,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