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洁, 玛达尼娅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概括了其丰富内涵,这24字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要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精神支柱。
民族文化最核心的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民族精神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这是由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享用、传承的文化,世世代代,相沿成习,传承不衰,凝聚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中华民族强有力的精神纽带,这就是生命力之所在。我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优良革命传统的相融,这种高度的民族团结,使中华民族意识得到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升华,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1]。
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改革创新就是体现时代特征,激励锐意进取。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方面,就体现了继承发展、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基础上,又增加了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自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五大——十七大到十八大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执政风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2]党的十八大又有了新的突破,“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3]。在我国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关键,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它包括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事业等一系列政策,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融入民族理论阐述和民族政策引领实施。因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已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各领域,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精神动力和方向潮流,并惠及其中。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塑造的民族性格、凝聚的民族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血脉,扎根并一脉相承在千百年来各民族、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姻、经济文化往来交流、抵御外敌的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理念里,具体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给予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奠定丰厚基础并提供肥沃土壤和养分。
时代精神必须根植于民族精神,从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壤中汲取营养滋润。时代精神只有扎根民族精神沃土,才能根基稳固,茁壮成长;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生不息,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时代精神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精神基础上,保持优秀传统特色和精神风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更是时代精神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继往开来、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内在联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时代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需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民族精神也离不开时代精神,需要用时代精神丰富自身的内涵,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4],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如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一样,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根基,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滋养着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提炼,在先进文化的时代感召下丰富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先进文化,需要用先进文化武装和调适。因此,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统一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保护传统文化,还应特别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还应特别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精髓,就是守望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非遗”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综合体现。
十八大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开篇语里,强调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这一重要论点,这是继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6]的再次强调,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要使中华文化在我们的血脉里流淌不息,在我们的家园里开放不败,就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滋润心灵,真正做到文化强国。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具体体现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例如在新疆多民族地区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就要结合新疆实际、民族实际乃至兵团实际进行教育。如“三个自古以来”的教育,即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共同居住开发的地区,自古以来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公元前60年,新疆就正式纳入西汉版图,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王朝在行政、军事、赋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合理有效的管理,之后历代王朝对其都有继承和发展;即使在分裂割据时期,局部的统一又为新的大统一做了准备。纵观历史长河,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于秦算起,2000多年来,占历史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大统一时期,说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割据仅为支流);在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不仅汉民族发挥了主要作用,少数民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这块多民族、多语种、多风情、多宗教的文化富集地,是各民族勤劳智慧、团结协作、生生不息、共同开发建设的美丽富饶的家园;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敌、世代守边、政治戍边、经济屯垦、文化多样等大量实例,充分说明新疆各民族在致力于祖国统一、边疆建设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三个自古以来”的教育,就是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就是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教育,这种教育能极大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也得到了鲜明体现,应把这方面内容作为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活教材。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之一——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是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典型范例。乾隆二十九年(1764)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连同家属3275人,西迁新疆伊犁屯垦戍边。这天,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祭奠祖先,聚餐话别。以后,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长者给晚辈讲述西迁的故事,载歌载舞,共进野餐,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以教育子孙后代其根在东北老家而心系西北边疆。由西迁纪念日演化来的西迁节,近250年来已成为锡伯族热爱祖国、守卫边疆、传承文化的传统节日。她不仅传承着古代锡伯族在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渔猎生活的原始文化形态,传承着萨满教的原始文化习俗和传承着“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传承着锡伯族军民屯垦戍边的爱国奉献的民族精神。近250年来,锡伯族在伊犁戍守卡伦抵御外侵,平息叛乱,维护地方安定,没有失去一寸土地;同时开挖大渠,建设家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传承民族文化。利用西迁节,能有效地培育爱国主义的屯垦戍边精神和民族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催生了伟大的时代精神。“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7]这“三最”就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成果,均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中反映出来,这些成果全面推进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将改革开放的理论实践成果讲授、展示给当代大学生。如进行民族理论政策教育时,应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国民族政策精神结合起来,突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以及改革开放、贯彻实施中取得的实际成果。这样,使大学生既具备本专业知识技能,又懂得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文化知识,有利于他们将来在民族地区工作,以增强其时代责任感和提高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培育其富有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8]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在突出中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同时,也强调增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和凝聚力,因而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而就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土壤和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两种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两种精神的密切关系决定着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同样重要。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迅速深入发展,怎样以民族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愈显突出,怎样凸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9]以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例,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已有昆曲、古琴、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等36项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其中29项非遗名录、7项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是目前世界上入选“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尤其金榜题名的端午节,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强有力举措之一。通过讲述端午节传说中影响面最广的、纪念爱国政治家、诗人屈原说,灌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通过新疆锡伯族西迁节的由来、内涵特征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凝聚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精神追求,这些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深厚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是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体系中,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官方与民间、媒体与大众等,层层级级,上上下下,应形成重视通过非遗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良性循环氛围。
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10]这一精辟论点,充分说明了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土壤和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这两种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透过民族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特点;进行时代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改革创新的时代步伐结合起来,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1]这就需要通过两种精神教育,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要求,将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渗入骨血,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聚的民族精神,积极培育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39.
[2]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39.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39.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6]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7]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45.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2.
[9]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5.
[10]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26.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