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太龙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 400715)
2013年12月6日,湖南卫视倾力打造的综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九期“交换爸爸”火爆银屏,据CSM索福瑞调查结果显示,其全国网收视率高达2.9%,再创历史新高。本期的最大看点与卖点在于节目组匠心独运,敢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让明星父亲们“易子而教”,这确实让观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在当今社会,孩子的教育问题无疑是无数家庭最为焦虑之事,同时也是万千父母的头块心病,节目组别出心裁的创举自然迎合了众多家长的心理需求,给他们送来了及时雨,为孩子教育呈现出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模式——“易子而教”。
“易子而教”的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孔子,时人陈亢怀疑孔子因父子关系而对孔鲤私相传授,便向孔鲤询问。当陈亢得知孔子对伯鱼的“过庭之训”与众人无异时,陈亢高兴地说道:“问一得三:闻《诗》,闻《乐》,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君子之远其子”在《颜氏家训·教子》篇中解释为“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这可以看作是“易子而教”的雏形与源头。国学宗师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一书中提出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学术研究发展趋势和规律,意谓后人治学,可以在先贤往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之邃密。孟子自封为孔子的私淑弟子,不但信奉与笃行孔子学说,而且还发展和完善孔子学说,正式提出和论述了“易子而教”的教育思想,全文如下: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2]
由此可见,孔孟之道的一脉相传和纵深发展使得“易子而教”思想比较系统地展现于后人面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易子而教”思想的发明者与实践者,而孟子则是“易子而教”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他集中阐释了“易子而教”的必要性。第一,捍卫教育内容的正理正道,即“教者必以正”;第二,确保教育者以身作则,提前打消孩子以“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的反驳理由来与父母据理力争;第三,避免父子相互责善而产生隔阂、伤害亲情。孟子以匡章为例论述了“父子之间不责善”的道理,父子之间亲情大于一切,不能互相求全责备、勉励从善,否则“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3]
自从在全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规模就出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1980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生育政策以来,城镇独生子女增加迅速,独生子女占新增人口的比重快速提高。其中,城镇新增人口中的独生子女已经占到2/3以上,农村也达到1/10上下。[4]由此导致的后果之一是家庭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的同质化趋势,在家庭教育上表现为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深受“四二一”综合症的滋扰。由于祖辈与双亲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难以协调一致,彼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坚持己见,互相排斥而致使教育合力消解于无形。“四二一”家庭结构的主要抚养方式是隔代抚养,在隔代抚养中,“祖辈的姑息纵容、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了普遍现象。”[5]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反而被祖辈的盲目疼爱化解,本应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却被祖辈习习春风式的抚慰取代,长此以往,祖辈便成了孩子躲避惩戒的栖息地与避风港。这种前后不一、大异其趣的教育不仅让孩子晕头转向,不知所从,而且让教育影响的持续性和一致性也半路夭折,大打折扣。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导师。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永恒榜样,孩子的眼球时刻聚焦于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教育应当言传身教,而又以身教为重,诚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认识教学和教育的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7]如果父母言行背离,纵然三令五申,孩子也会无动于衷,倘若父母率先垂范,即使没有苦口婆心,其教育影响也会无胫而行。不幸的是,时下不少父母秉持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重标准来教育孩子,自己不拘形迹却要求孩子循规蹈矩,自己玩物丧志却规劝孩子志存高远,自己挥霍无度却教育孩子勤俭节约,自己恶德恶行却鼓励孩子嘉言懿行……这种“宽以律已,严以待人”式的教育难免致使父母的榜样作用缺场,教育的正负力量抵消,最终导致家庭教育陷入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泥淖。
师生关系的根本性质是教育性,而非亲情性。家庭教育以天然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感情的亲疏会干扰家长对孩子的客观要求和公正评价,亲情感性占据上风的亲子关系会导致教育理性式微。故此,适度的教师权威与合理的师道尊严对孩子的成人成才是大有裨益的。“易子而教”吁求以制度规范为保障的亲密有间之师生关系代替以伦理亲情为基石的亲密无间之亲子关系,教师要给学生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做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8]诚然,师生双方不能遗世独立、孤芳自赏,但彼此若能保持一定距离,而非隔离,主动维护一种张弛有度的关系,更能产生一种神秘感与吸引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育成效。
任何一个单子个体的知识广度,不论其如何丰瞻璀璨,皆不可能圆满具足,无可增美。家庭教育的封闭性和单一性成为孩子拓展视野的拦路虎,家庭教育者的固定性和有限性成为孩子丰富知识范围的绊脚石。孩子的全面发展需要接触风格不同、形态独特、内容万千的各种教育资源,家长应突破空间的障碍与心灵的藩篱,坚持社群取向,为孩子接触与进入外部世界提供相应机会与平台,帮助其克服依赖的心理与拘谨的性格。因为过于纯净的教育往往不得不冒这样的危险:使教育脱离生活的母体而成为乌托邦,使受教育者对生活中的病毒丧失应有的抵抗力。[9]孩子的成长需要社会大熔炉的淬炼以提高免疫力,而不应该在长辈的庇护下成为弱不禁风的温室花朵。此外,由于“亲不敬,熟生蔑”的缘故,孩子往往对父母产生了审美疲劳,好奇心与新鲜感也相对缺位,这反而为“易子而教”的施行提供了重要契机。常言道:“墙外花香”,孩子面对崭新的环境和不同的教师,常常具有更大的学习兴趣。
“易子而教”的初始含义就是互相交换孩子进行教育。时易世变,对于“易子而教”的诠释也要与时俱进,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与条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进行“易师而教”、“易地而教”和“易时而教”来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易子而教”诸词之中的“易”字训以“交换”,两事物能够交换,其前提是二者相异,交换也就意味着不同,故此,“易”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异”,“异师而教”、“异地而教”和“异时而教”相对应的也就是“易师而教”、“易地而教”和“易时而教”。
“易师而教”是“易子而教”在教育主体上的变体。接触不同性别、不同风格、不同性格的老师,有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准确定位、知识结构的系统建构、人格品质的完整塑造和适应能力的迅速转变。本期节目组遵循性格互补原则精心安排父子搭档,尽量避免性格重叠,郭涛与Kimi组合,将北方人的耿直豪爽、不拘小节与南方人的细腻谨慎、温和内敛结合起来,希望Kimi能将羞涩依赖转变为勇敢独立;王岳伦与石头组合,石头感受到王岳伦对待Angela的温柔体贴,石头借助中间人王岳伦向爸爸透露了自己的心愿,希望爸爸以后对自己别那么严厉。其实,在“易师而教”的同时,爸爸们可以相互交流育子心得,如王岳伦与林志颖认为孩子教育要正视性别差异,采用不同的心态与方式。在教育别人孩子的同时,爸爸们也可以自我反省,如郭涛从对Kimi的贴心照顾中来反思对石头的教育态度,虽然“花落有声,父爱无言”,但有时也需要适当的情感表达;张亮则透露对儿子不能过分迁就,要保持一定的威严,做到严慈相济。
“易地而教”是“易子而教”在教育空间上的变体。不同的教育地点,不同的生活环境,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与学习经历。“易子而教”的特色在于打破家庭教育的封闭空间,将教育与生活融合,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享受生活。只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节目组前六站选景独特,分别选取了华北地区的北京、西北地区的宁夏、西南地区的云南、华东地区的山东、华中地区的湖南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涵盖了农村、沙漠、岛屿、雪乡等原生态景观。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解独特的自然风光,体验异样的风土人情,不仅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关怀心理与交往能力,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不同孩子间可以互相关爱与帮助,彼此合作与鼓励,培养爱心与责任心。“易地而教”在实际中的主要形式是校际访学和出国留学。
“易时而教”是“易子而教”在教育时间上的变体。教育时间的安排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稳定性是指教育者要因时施教,根据学生在不同时间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在可以接受相应程度的教育之时就加以教育,“当其可之谓时”,[10]否则就会“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11]从长远看,稳定的教育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习惯,也有利于教育影响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灵活性是指教育者要“易时而教”,打破固定的教育时段,变换稳定的教育时间,根据孩子当前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易时而教”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现实的具体做法有寓教于乐和藏息相辅,其思想内核都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在孩子注意力游离于学习之外的时候进行教育,往往所产生的作用远远大于按部就班式的课堂授课或正式训诫。
[1][6][8]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259,189,293.
[2][3]杨伯峻.孟子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4,154.
[4]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5):48-54.
[5]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4.
[7]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9]涂艳国,周贵礼.试论教育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J].教育研究,2012,(2):26.
[10][11]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