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驱动假设下的华锐学院应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

2014-03-31 11:09:12梁法丽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笔译英语翻译应用型

梁法丽

(信阳师范学院 华锐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收稿日期:2013-10-10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和华锐学院课程改革项目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基础上的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应用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QN-459。

一、国内应用翻译教学现状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应用翻译任务量剧增,翻译任务面广量大。入世、奥运、申博等惊世伟业助推着我国应用翻译的发展,其权重在我国的翻译事业中日益增长。

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专门设置了应用翻译课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具备高水平翻译能力的人才。但从社会对应用英语翻译毕业生的反馈来看,应用翻译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还远远滞后于实际的市场和企业需求,因此,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亟待加强。目前,我们的应用翻译教学不足之处或者说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对学生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强调以输入促进输出的作用,违背了语言实际运用的真实性;已有的以培养学生输入技能为主的应用翻译课程设置,既不能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也不能激活他们所积累的翻译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学校的应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环节还有待加强,校内没有相应的设备和实验室,校外也没有可提供学生实习的实训场所,部分条件好的高校已经具备实训基地,但数量远远不够;“双师型”应用英语翻译师资力量缺乏,许多教师缺乏实战翻译经验,有的甚至从没有做过翻译,若不及时吸纳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便很难对学生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也会影响未来学生的就业。

因此,探索高校应用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本论文借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笔者所在院校的应用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做出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二、输出驱动假设理论

1.输出驱动假设

2008年,文秋芳教授在英语专业技能(听、说、读、写、译等)课程改革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该理论包含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等方面的内容。首先,文秋芳认为学习者的输出过程对其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比单纯的输入过程更大。输入的质量再高,若没有向外输出的驱动,最后的学习效率也是非常有限的;相比单向的技能训练而言,他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能更全面、更富有成效地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素养。他还指出,培养学生的表达性(说、写、译等,尤其是口、笔译)技能,就其社会功用来说,比培养他们的接受性(听、读等)技能更符合职场英语和就业需求。

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重输入、轻输出。往往是老师花大部分时间“填鸭式”的对学生进行输入,更多的时候是“要学生学”而不是“学生要学”。至于学生真正吸收了多少,实际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恰恰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实施“输出驱动假设”,是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尝试性改革,它为学习过程中的有效输入和高效输出提出了建设性的理论向导。

2.输出驱动假设的合理性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合作,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活动场所,高校的应用翻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备受业界和社会的关注。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我们现有的应用翻译教学改革和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简而言之,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重新重合、表达出来,是语言的输出活动。没有语言输出的驱动,就没有学习者对语言假设的检验和反思,也就不能对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全面的整合、重构与内化,这就不利于译者语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翻译技巧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要对既有的应用翻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把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拓宽知识面和培养思维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融合在输入、输出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其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输出驱动假设在应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1.我校应用翻译教学的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校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国内有条件的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了翻译本科、硕士(含MTI)、博士一体化的专业学位并在旗下开设了种类多样、涉及面广的应用型翻译课程。此外,我们国家还设有全国性的、区域性的、口、笔译资格证书考试,报名人数逐年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应用翻译领域也不断扩大、范畴日益丰富。为了帮助学生不断扩展视野、提高实际翻译能力、增加毕业后继续学习或就业的选择面,使其成为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结合我校的层次和特色,我们将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翻译基础理论适度、实践能力突出,能在企事业单位担任一般应用型翻译任务又能胜任某一专业领域需求的本科层次的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建设。

2.构建合理的应用英语翻译课程体系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翻译课程体系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要改变那种以输入促输出的延绵几十年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意义上按输出驱动来调整翻译课的设置并以此来延续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确保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翻译能力。

文秋芳教授指出“我国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多年来秉承重输入,轻输出的指导思想,但在英语专业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的今天,亟需在教学理念上把输出的作用凸显出来。”[1]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翻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来说,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寻求知识盲点并以此激发其弥补知识盲点的欲望是调动这类学习者积极性的最好方法,因此,输出氛围的营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输出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发现自己的语言缺失,从而自觉产生弥补缺失、重构、内化知识体系的强烈愿望。笔者任教的华锐学院为独立的三本院校,位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信阳,发展时间不长,学生生源、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相比老牌院校都要逊色一些。因此,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要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借助院校自身所在的地理位置优势,把培养能胜任基础应用翻译任务和某一专业领域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作为我院应用翻译教学改革的目标。为此,我校的应用翻译课程拟定为以下四个阶段:

(1)语言基础课程阶段。此阶段为打基础时期,而且至少是英汉双语基础,持续时间为5-6个学期。拟定的课程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与写作、高级英语、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语法等。

(2)基础笔译课程阶段。此阶段为基础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学习及应用时期,持续时间为3-4个学期为佳。我们可以开设翻译理论基础知识、英汉语言对比、汉英转换技巧、文体、修辞、译文对比和赏析等方面的专业课,让学生学会文本分析、掌握笔译基本功,同时对翻译策略也要有一定的掌握。

(3)专题口、笔译课程阶段。此阶段为口、笔译专业技能着重培养阶段,持续时间为6-7个学期,也就是说有些课程应该一直开到大四的上学期。课堂内容应该选择经贸、科技、旅游、文化、法律、传媒等题材不同的专题知识和不同的文体类型进行训练。此外,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本校特色,有所选择和侧重地强化训练以应用型、实践性为特点的的口、笔译专题知识。

(4)相关课程阶段。在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双语知识和娴熟的口、笔译技能之外,还应该有个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时期,持续时间为2-3个学期。拟开设的课程有: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哲学、中西思想史、中西逻辑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经典作品研读、高级汉语写作等。

3.采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

穆雷指出“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2]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精通至少是双语的不同句法特点。在大量的翻译实践输出训练的驱动下,译者将其积累(输入)的知识及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再次通过翻译实践进行输出。译者语言输出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建构话语的过程。译者既要利用自身已有的语言材料来建构话语、表达思想,同时还要对学习的新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 译者自身独特的语言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还需要有适量的翻译实践和技巧的输出练习,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调适。在传统的翻译教学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填鸭式的输入为主,而留给学生的输出练习机会少之又少,这就使得翻译课堂实践动力不足。因此,我们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为主的灵活多变的翻译教学方法。苗菊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由翻译结果转向翻译过程、思维过程、决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策略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体会认识自己运用的知识、采取的方法技巧、发挥的创造力,即综合获得的翻译能力。”[3]

强调实践能力的应用翻译教学模式还应该把互动主义、合作主义和人本主义等教育理念融进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提倡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个别词句的分析、单纯技巧的训练,突破了以往翻译教学对语言知识的限制把培养具有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实用型、实践性翻译人才列为课堂教学重中之重。

结合“输出驱动假设”理论, 我们要坚持强化学生的学(输入)为前提条件, 培养学生的用(输出)为应用翻译教学的目的,使学与用紧密结合、以用来促学,二者相辅相成,把提高学生的真正应用翻译能力落到实处。

4.创建应用翻译的实践平台

翻译教学是翻译思想、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而应用翻译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基于自身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从而提高翻译意识、翻译水平和实务能力的可践行的实践平台。鉴于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华锐学院现有的同声传译实验室、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学等网络资源,成立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应用翻译研究所,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应用翻译实践平台, 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操作能力。

此外,建立应用翻译实训基地也应该成为本校翻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我们可以借助产、学、研一体化的优惠政策,积极地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翻译机构建立持久的联系和长期的合作关系。2009年,绿茶“信阳毛尖”产地信阳名列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虽然不是一线城市,但旅游资源丰富,而且高校不多,开设应用翻译课程的也只有华锐学院。因此,我们可以借助鸡公山、南湾湖、红茶、绿茶之乡等旅游资源还有上天梯的珍珠岩研讨会等实践平台积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以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搭建应用翻译公共服务平台为一些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的口、笔译方面的应用翻译、培训和咨询服务,开设应用翻译服务网站等等。

随着三本院校的兴起,承办特色专业则成为院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而应用型翻译则是我院外语系的一个特色专业。我们要依托华锐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各种经济、文化和旅游资源,建设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输出为驱动来开发的综合性的实训项目,这样既培养了应用型人才又服务了当地经济社会。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本人依据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探讨了华锐学院应用英语翻译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当然,这些构想的实现也需要该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的有些设想正在实践当中。笔者撰写此文,提出粗浅的看法,期待与正在关注、探索本校应用翻译课程改革的业内人士共同商榷。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4).

猜你喜欢
笔译英语翻译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8:52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