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葳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取潘岳“望尘而拜”之说,认为“高情千古”的《闲居赋》是“文章宁复见为人”的典型代表。其实只要从文本出发,并不难发现潘岳并没有企图将《闲居赋》写成一篇千古高情之作。
潘岳在赋中是这样描述庄园周围环境的:
“於是退而闲居,于洛之涘。身齐逸民,名缀下士。陪京溯伊,面郊後市。浮梁黝以径度,灵台杰其高峙。闚天文之秘奥;究人事之终始。其西则有元戎禁营,玄幕绿徽。谿子巨黍,异絭同机。礮石雷骇,激矢虿飞。以先启行,耀我皇威。其东则有明堂辟雍,清穆敞闲。环林萦映,圆海回渊。聿追孝以严父,宗文考以配天。祗圣敬以明顺,养更老以崇年。
若乃背冬涉春,阴谢阳施。天子有事于柴燎,以郊祖而展义。张钧天之广乐,备千乘之万骑。服振振以齐玄,管啾啾而并吹。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两学齐列,双宇如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祁祁生徒,济济儒术。或升之堂,或入之室。教无常师,道在则是。故髦士投绂,名王怀玺。训若风行,应如草靡。此里仁所以为美,孟母所以三徙也。”[1]
潘岳的庄园位于洛阳附近。庄园西边有“元戎禁营”“谿子巨黍”“礮石雷骇”,可以“以先启行,耀我皇威”;东面是“明堂辟雍”,春天“天子有事于柴燎”,更是一番热闹景象,而作者本人也毫不避讳政治,并且赞美国家礼容壮观,王制巨丽。陶渊明在归隐之后将自己出仕的经历描写为“误落尘网中”,[2]将官场比作樊笼,而潘岳并没有像陶渊明一样表现出对于政治的厌恶,而且还俨然一个政治的热情歌颂者。在赋序中作者还表达归隐有一方面是“方今俊乂在官,百工惟时,拙者可以乎宠荣之事矣”,既然可以说“绝意”,那么说明作者必定还是“有意”。我们还是能很明显地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对于仕途的不舍。事实也的确如此,正史记载“岳性轻躁,趋世利”“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3]由此可以看出潘岳在写《闲居赋》的时候完全没有对自己对于仕途的热情做任何的矫饰,也就无从谈起潘岳不说真话。
《闲居赋》写于元康六年(296)潘岳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之时,“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作者在写《闲居赋》时尚未为著作郎及散骑侍郎,当时已经年近五十的潘岳在回顾自己之前的仕途经历时流露出的是无奈和辛酸:“仆少窃乡曲之誉,忝司空太尉之命,所奉之主,即太宰鲁武公其人也,举秀才为郎。逮事世祖武皇帝,为河阳怀令,尚书郎,廷尉平。今天子谅闇之际,领太傅主簿。府主诛,除名为民。俄而复官,除长安令。迁博士,未召拜,亲疾,辄去官免。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虽通塞有遇,抑亦拙者之效也。” 潘岳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和父亲都当过郡守,“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3]“潘岳字安仁,总角辩慧,摛藻清艳”,[3]但潘岳也因“才名冠世”而“为世所疾,栖迟十年”。西晋短短五十二年之间,外戚宗室间的执政起伏和兵戎倾轧致使政治上始终没有升平的气象,不管是从自身条件还是家世背景,作者的仕途经历与他原本的预期都存在很大落差,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心理上的懈怠和疲倦是很正常的。潘岳早在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即作者三十二岁时写过《秋兴赋》,此时正是作者仕途的转折点,赋序指出了作此赋的两点因由:一是自己的身世与所处的环境、人物的不同与不合,二是自己虽然爵禄列于朝,但终究位卑受屈,供人支使,作者“悲秋”也流露出了内心的纠结,其创作心态与《闲居赋》是十分相似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探讨西晋文人时都发出了“运涉季世,人未尽才”的感慨,更不用说当事人之一的潘岳。潘岳的当时隐居其实就是对现实的暂时躲避,给自己寻求一个喘息的机会。
“原则上说,隐士如果完全是遗世的,那就应该没有事迹流传下来;正因为他们对现实不满,才有了避世的意图,但‘不满’本身不就表示他们对现实的关心吗?真正遗世的人对现实应该是无所谓‘满’与‘不满’。因为不满才隐逸的人,实际上倒是很关怀世情的人”,[4]隐逸之士都是对现实社会抱有很高期望的人,正因为他们对世俗、对现实的期望过高,故而他们对现实也就更加失望。对现实不满归根结底还是从自我出发的,不满于现实世界没有足够的条件可以使有志之士表现自我价值,潘岳在创作《闲居赋》时的心境大致也是如此的。潘岳在读到汲黯传时发出的叹息是包含有很多无奈的。钱志熙先生在他的《魏晋诗歌艺术原论》第一章中论述汉代政治情势的变动所所导致的士人群体意识的变化,考察其人格理想对诗性精神的影响时说道:“东汉时期,有相当一部分作家,已经将文学的功用由歌功颂德转为抒情言志,由渲染外部世界转为表现内心世界,由应付皇权政治转为慰藉自己的心灵。文学渐成为为达到心灵平衡的必要工具。”在这里,钱先生将文学逐渐成为达到心灵平衡的工具作为东汉诗性精神觉醒的标志之一。一个文学家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仕途的不得志等等而心里所积聚的怨忿之情是诗性精神得以爆发的原因之一,而文学作品在此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促使作者达到心灵的平衡,作者企图自我消解这些怨忿时,必然要自我安慰、自我开脱,而企盼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就是方法之一,这种想法不一定会付诸实施,但却恰恰说明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怀。
历来研究者认为潘岳《闲居赋》矫揉造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潘岳在赋中所表现的奢侈生活,大多数人将其与陶渊明对比,认为这种生活态度与其文章主题不符,当然,这都是在认为潘岳试图将《闲居赋》写成一篇千古高情之作的基础上,但也忽略了一点,就是庄园在两晋文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潘岳选择退居庄园的方法消解内心痛楚具有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文化政治背景。
潘岳对自己庄园有这样的描述:
“爰定我居,筑室穿池。长杨映沼,芳枳树篱。游鳞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蔼,灵果参差。张公大谷之梨,梁侯乌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靡不毕殖。三桃表樱胡之别,二柰曜丹白之色。石榴蒲陶之珍,磊落蔓衍乎其侧。梅杏郁棣之属,繁荣丽藻之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极也。菜则葱韭蒜芋,青笋紫姜。堇荠甘旨,蓼荾芬芳。蘘荷依阴,时藿向阳。绿葵含露,白薤负霜。
於是凛秋暑退,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清朗。太夫人乃御版舆,升轻轩,远览王畿,近周家园。体以行和,药以劳宣。常膳载加,旧痾有痊。席长筵,列孙子。柳垂阴,车结轨。陆擿紫房,水挂赪鲤。或宴于林,或禊于汜。昆弟班白,儿童稚齿。称万寿以献觞,咸一惧而一喜。寿觞举,慈颜和。浮杯乐饮,丝竹骈罗。人生安乐,孰知其佗?”
此外,与潘岳同时的石崇、王戎都拥有大量庄园:
“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古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倾,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愉目欢心之物备矣。”[5]
“(戎)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计算,恒若不足。”[6]
“司徒王戎既富且贵,区宅、童仆、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
文人庄园中都有果树、时蔬、水碓、鱼池,可以说是有山有水,风光秀丽,文人在庄园中过的也是舒适自然的生活,这与官场内的倾轧纷扰恰好相反。
魏晋之前,西汉仲长统的生活理想与潘岳在《闲居赋》中所表达的生活状态是极其相似的:“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难,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去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亨羔豚以奉之。蹰躇畦阿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操,发清高之妙曲。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志入帝王之门哉!”[7]士人的自觉可以上溯至东汉,这种自觉有政治环境和思想变迁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基础,“实则经济生活之丰裕本为士大夫人生理想中之一重要项目,与其思想之玄远似相反而实相成。”[7]中国古代文人没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出仕为官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这也决定了文人自身具有很大的依附性,而文人对自身独立性的追求也伴随着依附性一直存在,“魏晋南朝以下士大夫有田园或别墅之建筑……兹所欲说明者,田园或别墅之建筑尚另有其精神之背景,即汉魏以来士大夫怡情山水之意识是已。”[8]
汉末魏初,士人从定儒术于一尊到从儒家的禁锢中解脱出来,重新活跃于政坛。曹操在北方建立政权,急需建立专治帝国来取消地方分裂势力,而名法之治也就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9]“魏之初霸,术兼名法”,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此时的士人是意气奋发、慷慨激昂的,他们各为其主,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曹魏后期,司马氏为了夺取政权,用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对待士人,何晏、桓范、夏侯玄、诸葛诞、嵇康都最终丧身于政治漩涡之中。这种情况下,许多士人便选择庄园作为身体和灵魂的栖息之地。庄园往往都是依山带水,在山林湖泊之间,他们可以任情所至,在这里他们与自然为伴,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他们可以与统治者不合作,在庄园里构建自己的超俗世界,就像陶渊明。庄园里不仅有珍奇的瓜果,更有童仆、佃客,士人也可以选择在庄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田)畴得北归,率举宗族附从数百人,……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争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杜夷“世以儒学称,为郡著姓。夷少而恬泊,操尚贞素,居甚贫窘,不营产业,博览经籍百家之书,算历图纬靡不毕究。寓居汝、颖之间,十载足不出门。年四十余,始还乡里,闭门教授,生徒千人”;[10]他们亦可以在自己的政治理想受到打击之后暂时隐居庄园,等到时机成熟,他们可以再次出山,继续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奋斗。由此可见,选择退居庄园的方法消解内心痛楚具有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文化政治背景,研究者在对潘岳《闲居赋》的解读过程中也一定要联系这一历史史实。
[1]萧统.文选(第十六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97.
[2]陶渊明.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0.
[3]房玄龄,等.晋书(卷五五):潘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00.
[4]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88
[5]严可均.全晋文(卷三三):金谷诗序[M].北京:中华书局,1958:653.
[6]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三):王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31.
[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92、293.
[8]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七):傅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17.
[9]刘勰.文心雕龙注·论说篇[M]. 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26
[10]房玄龄,等.晋书(卷九一):杜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