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瑜
(陕西中医学院 英语系,陕西 咸阳 71204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是学习和了解中医知识的人的必读书目。虽然为一部医学典籍,但它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著作,而是从医学的角度集中反映了汉代及其以前的文字学、语言学、修辞学的成就。班兆贤先生在其著作中,曾将《内经》中修辞格按照辞格“形象生动、整齐醇美、婉转流畅、精警夸饰、简约明快”的作用将其分为五大类。因此,欲研究《内经》的英译,其修辞格英译不容忽视。自2008年起,《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开始出现,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几位研究生在导师施蕴中的指导下研究《内经》虚指数词的英译、对偶词英译、音韵英译等并相继在中西医结合学报上发表相关论文。李照国教授根据自己翻译《内经》的体会,也探讨了《内经》修辞特点及英译。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对李照国译本中修辞格的英译进行解读,加深对此译本的研究并提供《内经》辞格英译的新视角。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的概念是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所创,它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1]生态翻译学派把翻译定义为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2]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 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翻译。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理论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解读空间,从宏观上解释了整个翻译过程,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翻译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笔者主要阐述译者在翻译修辞格过程中是如何从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应和选择的,从而说明高质量的译文符合“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内经》全书采用半韵半散的文学语体, 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段, 文辞生动, 医理深邃, 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医文互通,医文互用”的独特风格, 奠定了中医学传承的语言基础。因此,在《内经》英译中, 要兼顾医学知识及承载语言,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忠实原文,体现中医学集科学性、哲学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特色,从而更有效地传译中医知识, 传播中国文化。李照国《黄帝内经》的《素问》三卷译本于2005年出版,《灵枢》三卷于2008年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英汉对照的全译本,被列入《大中华文库》系列作品之一。这部译作无疑在学术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方面更有保证。因此,本文以此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修辞格时进行的“三维”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3]
例1: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之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译文:The thick flavor pertains to Yin and the thin flavor is Yang within Yin. The thick Qi pertains to Yang and the thin Qi is Yin within Yang.[4]
上例属于省略辞格,两个“薄”后皆省主语“者”, 全句意为味厚的是阴,味薄的是阴中之阳;气厚的是阳,气薄的是阳中之阴。因英语的主语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则不合逻辑,故译者在译文中补出主语译为“the thin flavor”和“the thin Qi“, 符合英文句法习惯。
例2: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素问·玉机真脏论》)
译文:Qibo answered,“[If] the pulse appears full and strong, it is called Taiguo(excess), indicating exterior diseases;[if] the pulse appears full and weak, it is called Buji (insufficiency), indicating interior diseases.”
此例为对偶辞格,上对和下对均有三个句子,分别相对。“此谓太过”中, “太过”指藏气之太盛,故病见于外;下曰“不及”,指藏气之不足,故病发于内。李本分别将“其气来实而强”和“其气来不实而微”翻译为条件状语从句;将“此谓太过”和“此谓不及”处理为主句;将“病在外”和“病在中”处理为分词结构,译文符合英汉句法的差异。奈达认为,英汉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不同。汉语重意合,因而汉语造句中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而英语重形合,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5]在译文中,译者增添“if”引导词,使原文关系呈现更加明晰,而且现在分词做状语的用法在英文表达中也很常见,译语读者容易接受,也能体会到原文的修辞效果。
例3: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译文:The six channels act as mountains and valleys, the intestines and the stomach act as the seas, the nine orifices are the regions where Shuiqi (Water-Qi) infuses.[4]
此例为比喻辞格。句中分别把“六经”“肠胃”与“九窍”暗喻为“河流”“大海”和“水气流通的道路”,连用3个暗喻生动而有力地说明了“六经”“肠胃”与“九窍”在人体中的作用犹如地上的河流、容纳百川的大海以及水气运行的通路一样重要,不容忽视。李照国以明译暗,连用3个“act as”来展现原句修辞,使译文达到了与原文相似的艺术效果。
文化之维的选择转换,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发展。[3]《内经》修辞格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特有的中医术语和核心概念,若只采用直译法,可能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译者在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要兼顾读者,进行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
例: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素问·汤液醪醴论》)
译文:…, the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opening Guimen(sweat pores)and cleaning the Jingfu (the bladder) can be used[ to eliminate the retention of fluid].[4]
本例使用借喻手法,“开鬼门”和“洁净府”用来比喻发汗和利小便,说明通过开汗孔、泻膀胱,使阴精归于平复,五脏阳气得到输布,五脏郁积得以疏通。对于这些中医文化中特有的词语,译者均使用音译法,以保留其文化内涵,同时加上文内注解的方法作为辅助解读手段,达到传递文化信息和兼顾读者的作用。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顾名思义,是说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3]针对《内经》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虽然在表面上看似做到了忠实原文,实则会产生误译,令读者难以理解原文含义。如《内经》中经常使用讳饰修辞法,来表述一些不愿明说或不便直说的事,使语言讳而有致,雅而不俗,读起来舒心,听起来顺耳。[6]这种修辞方法植根于《内经》产生的时代及中华民族含蓄的思维特点,如果直接将字面意思翻译过来,势必会造成西方读者的理解困难。因此,这种情况多采用意译,清楚表达原文。
例1: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素问·风论》)
译文:Wind attack following sweating after sexual intercourse causes Neifeng (Interior-Wind Syndrome).[4]
例2: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生子。(《素问·上古天真论》)
译文:At the age of sixteen, ….. If he has copulated with a woman at this period, he can have a baby.[4]
例1中的“入房”和例2中的“阴阳和”均讳饰男女性交,译者结合语境将其分别意译为“sexual intercourse”和“copulate with a woman”。如果过于拘泥于原文,采取字对字的翻译策略,则不利于译语读者理解甚至造成误解。比如威斯将“入房”直接译为“enter the chamber (of love)”。
《内经》全书言简意赅,风格警秀,是古代医籍中运用修辞的典范。因此,修辞格英译是翻译《内经》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译文是否能展现这部医家千古之绝唱的风采。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内经》英译者只有本着“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原则,在方法上做到 “三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结合具体的修辞格现象,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才能翻译出得当的译文,最大程度上反映原文的修辞效果,同时又兼顾文化内涵的保留和医学信息的有效传递。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 11 -15.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 1 -5.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34,137,138.
[4]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M].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59,75,175,7.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3-78.
[6]班兆贤.《黄帝内经》修辞研究[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