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CSL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

2014-03-31 10:16:03崔永光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怀特海历险文学

崔永光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教育的国际化使得世界多种文明和文化在相互激荡的过程中,相互碰撞、磨砺和融合。因此,以文学及文学教育引领下的人文教育需要对当代青年学子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引导学生进入批判性的思维活动,体验观念上的历险,以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去应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变化。现实的问题是,大学教育该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植其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呢?怀特海主义的创造性综合教育(Creative Synthetic Learning, 简称CSL)指的是“引领学生踏上探险问题共同体的好奇之旅,以获得新认识以及感受发现历险乐趣为目的的教育过程。”[1]因此,运用这一教育理论去审视目前大学的英美文学教学可以给予重要的启示和有效的方法论策略。

一 文学功用:智性的展现

选择文学专业或是文学课程,对于学生,有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文学是什么?而对于文学教师,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文学有用吗?没有弄清这两个问题似乎就是没有必要去学习或是讲授文学。那么,面临当前教育实用主义的盛行之风,文学的价值受到了不小的质疑。我们选择文学,文学究竟承诺给我们什么呢?

王乾坤在其著作《文学的承诺》中或许给出了答案:“文学是无用的,这应该是文学安身立命的一个起点,文学的尊严就建立在这个起点上。”[2]文学同一所大学一样同样具有自己的性格与尊严,文学性就是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其经典著作《大学的理念》中写道:“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的思想,这里的‘思想’指的是人的观念、情感、观点、推理以及头脑中的其他活动。”[3]纽曼强调的文学内核是思想,它从根本上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包括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而在我国学者虞建华看来,高等教育在提及“学以致用”的时候,必须平行地提出“学以致知”的口号。他认为,“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经验,提供认识社会和人本身的观察窗口。”[4]由此可见,真正的文学功用正是不为功利、自由、自然地表达思想,是个人智性力量的完美展现,其影响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的,对人的思想和认知有着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言以蔽之,现代高等教育要兼顾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而人文教育则为学生的成熟智性服务,两者缺一不可。但现代教育的普遍做法是过度地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人文学科日益边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的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现象日益盛行。人文教育在大学中失去了其应有的位序,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在教育实用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大学英美文学课程该如何发挥其内在的功用,文学教师又该如何讲授文学课程,创新教学研究范式,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活动呢?

二 文学教育:观念的历险

怀特海在其经典教育著作《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明确提出,“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腐蚀。”[5]文学,这一关于人文教育的学科,需要回归其应有的位序,发挥其特有的功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文学批评思维方面的训练。然而,文学和文学教育地位的下降和边缘化,源于我们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方式,这只会造成知识的被动接受,“却无法激起任何思想的火花”。

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以非文学的方式在进行文学教育,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课堂下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的出路在于,必须让文学回归其思想冒险的本性,激活学生的心灵,引领青年学子在古今中外的文本世界中开展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冒险。而怀特海主义的创造性综合教育理论的本质内涵就是“在好奇心的旅程上,在问题的共同体中,在发现的历险和概括的洞见中解决问题和培育学生。”[6]怀特海说,就人类的个体而言,“每一个个体都体现一种生存的探险,生活的艺术便引导这种探险。”[7]文学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去丰富知识、提升素养,还训练学生具备独立而完整的思想和深刻而持续不断的好奇心,在前人留下的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中,进行持续不懈的思想和精神冒险,并以文化预设的勇气和决心大胆挑战现有的知识成果和对当前人类文明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一言以蔽之,文学教育唯有让青年经受观念的历险,方能彰显其本色。

因此,文学教育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诗歌、小说、戏剧等经典文本,师生在好奇心的旅行中思考、发现和创造,从而获得对世界富于洞见的概括。笔者认为,大学里的英美文学课程不能简单地以讲授英美文学史及其繁杂的文学理论和流派为主要内容,而是在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学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带领学生到经典文本中去探索、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各种观念和思想的激荡和碰撞中甄别善恶、辨别是非,从实用主义的现实世界中“辨别出高贵与美”。[8]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突飞猛进需要培养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智慧的文学教育投入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而学生在未来行业中展现的智慧与勇气需要大学四年的思想观念的精神冒险。“只要通过精神的历险,我们才能充分发掘我们的想象和直觉,洞察到更有价值的目标和前景,背离原来的思想已经熟知的空间。”[7]

三 文学教学:阅读、思考和写作过程一体化

作为人文教育的主打学科,文学教学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急先锋,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重视过程研究和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思维。那么,具体到文学课堂,文学教师又该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呢?

怀特海的创造性、综合性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好奇心的旅程;问题共同体;发现的历险和富于洞察力的概括。[6]换言之,怀特海给予文学教学的启发是教师和学生怀着好奇和问题意识共同进行历险的发现之旅,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高等教育需要根本改变的是学生被动的知识灌输,而应通过问题开启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动力。因此,对于文学教师而言,需要必备的素质便是具备学会提问的艺术。好的问题可以唤醒好奇心,进而对以往思想中固有的观点提出怀疑,大胆假设,敢于提出新观点,进而在探索的旅程中通过沉思和反省求证观点。总体说来,学生洞察力和思想性的培养需要经过阅读、思考和写作的过程,其中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1.经典阅读:探索之本。

从本质上来看,怀特海认为,“自由教育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教育。它通过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含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杰作来进行。”[5]因此,对于文学而言,思想的锤炼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只有通过大量优秀的文学和文化作品的阅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人类以往思想沉淀的基础上,锤炼新的思想和观点。没有经典,人类将会停止思考。透过经典,我们可以审视人的灵魂中最崇高的东西,那令人敬畏的宇宙的本质。它不是智慧,也不是爱情、美或权力,而是万物一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心灵构建的和谐一体。“文学文本是由语词组成句子而构成的某种模拟世界的相关物或图景,通过读者的阅读并伴随着句子的前后连接而逐渐展开构成一个虚构的世界。”[9]读者从而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恣意想象,丰富人文情怀。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英语专业学生更要走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尤其要走进经典原著的文本世界中去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需要强调的是,经典书目的阅读需要教师的推荐和选择,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读,去接触真正的西方经典。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就是与文学家和哲学家进行的思想对话,“在思想的交锋中,才能磨砺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智慧。”[7]教师要提前把提问的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和研究。以莎士比亚为例,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读完全部戏剧作品,那就根据课堂时间的需要,推荐其阅读四大悲剧,或对比阅读《哈姆雷特》和《李尔王》等方式。只要学生在课堂之余,在图书馆或在教室静心阅读莎士比亚经典,文学已经在发挥其内在的功用了,学生已经走在发现和探索的旅程中了。

2.孤独沉思:创造之源。

创造源于思考。爱因斯坦曾说:我不是聪明,而是在问题上停留得更久。古今中外,创造力、思想和发现的力度都表现在哲人的沉思之中。学习文学更是要求学会独立思考。怀特海的创造性教育理论尤其重视思考的重要性。“你必须自由地进行思考,不管是对是错,自由地去欣赏未被危险因素干扰的大千世界的斑斓色彩。”[5]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提问的艺术,激发学生思考,同时运用小组讨论或辩论的方式锤炼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要做学生的向导和旅伴,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氛围,让其在孤独旅程的沉思中,对问题进行反复揣摩和推敲,培养大胆挑战已成定论的知识成果和文化预设的勇气和决心。

教师需要告知学生的是,阅读经典名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之所以它们被列入经典书目,在于其值得反复阅读。“正是因为名著中提出的问题名著本身也没有作出最终的回答,它们能够激励我们思考、探索和讨论。正是因为名著的难度对我们的阅读技能提出了挑战,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这方面的技能。正是因为名著经常挑战我们的成见,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发展我们的批评能力。”[10]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给学生布置研究课题,提供较为有挑战的问题,注重课题研究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在沉思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教师只需要进行宏观的指导,以让学生在较少的干扰下自由地思考,以寻求课题研究的新路径。最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形成新视角和新观点,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自己独特的见解。

3.文字表达:立言之径。

学生通过深度阅读、孤独沉思之后,最后需要凝练观点,锤炼思想。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陈述机会,让其在同学面前运用对比研究、跨文化研究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思辨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将观点切入现实语境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使得观点更加丰富和更具现实意义。同时,文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思想激辩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教师让学生逐渐领悟到批评性思维活动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锻炼了表达力,又深入理解了思想观点,培养了自身的综合概括能力。

另外,通过一段时间对某一作品或作家的了解、阅读和思考,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把自己的思考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写作,可以发现自己思考的漏洞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深化思考和认识。“练习用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有条理地连贯思维和深入分析的习惯。”[7]

学生从开始带着问题和好奇心思考,到经典阅读、追寻答案、凝练观点的过程,体现了怀特海的创造性综合性教育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是作为读者和思考者,成为观念的历险者和探险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革新并非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转换了其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怀特海说:“大学组织的全部艺术,就在于供应一支用想象力点燃学问的教师队伍。这是大学教育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5]因此,面对思想活跃、具有可塑性和拥有世界的年轻心灵,文学教师更要具备艺术想象力和思想深度去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智力的探险。在怀特海看来,“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5]

四 结语

总之,在当今重科学、轻人文的高等教育环境下,人文教育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怀特海对教育的目的的阐释是具有预见性的。在《教育的目的》一书的第一章,他就明确地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5]

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师生共同经历观念的历险中获取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敬畏感。因此,文学教师担负着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责任,将怀特海的创造性综合性教育理念灵活地融入到日常的文学教学中,以树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中应有的权威。笔者认为,后现代教育思潮下,文学以及文学教育是一个严肃的命题,他关系着受教育者的思辨活动、创造能力和整合精神。如果在四年的大学教育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根本的转变和提升,那么这种观念的历险经历能够让他在未来的重要决策中显现智慧和能力,这也是人文学科的内在功用。因为人文学科关乎着大学的责任,而文学教育则关系着学生的智性培养,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培养学生心智的活动不仅限于其短暂的大学生活,而是要贯穿于其一生的教育中。

[1]费劳德.论创造性综合教育[J].刘晓玲,译,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27.

[2]王乾坤.文学的承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5:85.

[3]禾沐.纽曼与大学的理念(七)[J].英语学习, 2009(7):60.

[4]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5):15-16.

[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 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61,126,130,125,1.

[6]费劳德.一种怀特海主义的教育理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5):110.

[7]成长春.未来的高等教育:过程思维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21,122,126.

[8]郭英剑.经典阅读:读,还是不读—当代中外阅读的现状与前景[J].博览群书,2010(7):115.

[9]于永顺.关于大学美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2,35(1):66-70.

[10]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70.

猜你喜欢
怀特海历险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一封“安慰信”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37
漫画
读书(2015年7期)2015-07-13 20: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