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荣,胡苗苗
(1.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3.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它可以通过智能手机、IM软件(MSN、QQ、Skype、Gtalk等)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及时向外发布140字以内的文本。2006年,世界上第一个微博网站Twitter诞生。2007年,国内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2010年,国内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教育部在其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正式将2010年称为“中国微博元年”。自此,微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微博网民人数已达2.81亿人,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45.5%。[1]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微博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熟悉并使用微博,通过微博获取各类信息,表达个人思想情感。这种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角度,对微博的影响及其对策进行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有着丰富的个性发展需求。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尊重,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大都以理论灌输为主,话语权掌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教学材料。由于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材料往往可能对教师来说是有用的,但对学生来说却不一定是有用的,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微博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微博上,师生之间可以互为用户和粉丝,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学生可以通过微博随时表达个人诉求,引起他人关注。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一个从侧面了解学生的机会。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微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关注问题进行解疑答惑,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优秀课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常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却是无动于衷。这种方式由于缺少“教”与“学”之间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师生间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况必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大为降低。而微博由于具有强大的人际沟通功能,不仅具有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而且还具有一对一、多对一的组合传播模式。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微博讨论,交流思想。这一模式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尊重学生主体意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开辟微博教学新阵地,构建虚拟课堂,以开放的态度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强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而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必须借助于有效的传播载体。微博作为一种极富个性化的自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点对面传播方式,开创了全新的“用户—粉丝”传播方式。在这种传播方式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可以随时进行互换。按照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教授马丁·奇达夫(Martin Kilduff)的观点,社交网络关注的是关系和关系模式。微博的传播方式恰恰是通过用户的关系与关系模式运行和生效的。因此,借助微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社交圈中去,吸引学生群体关注,自发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微博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习惯地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向学生面对面地传授理论知识。这种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其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随着微博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微博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还可以通过微博从其他学生、社会名人、公共组织那里获得各类知识。教师角色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逐步演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与指导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固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融合度,而融合度的大小又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度。微博环境中,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高内容的可信度,即所授理论知识是否符合社会现实,能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素材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内容也大都是一般性的理论阐述,而微博上的信息却是瞬息万变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如何帮助学生运用稳定、抽象的理论性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是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大多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在授课中大都采取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再辅之以形势报告会、看报纸、阅读马列经典著作等,授课常常显得严肃有余,活力不足。不少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简单随意的现象。他们往往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习惯于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甚至是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抄写板书、背诵概念等方式来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产生感染力,无法真正吸引学生。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甚至能够比教师更快、更准确地获取各类知识,人类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按照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观点,“后喻文化”时代是一个学生可以给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去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方法,授课势必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即虚拟教学环境。虚拟教学环境不同于实体教学环境。在实体教学环境中,一般以45分钟(也有40或50分钟)为一节课,以班级为单位,在现实环境中进行教学。这种环境便于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学习和讨论,从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但在微博这种虚拟的教学环境中,时间和空间都不太好控制,而且,由于缺少“把关人”,各种问题都有可能涌现,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有效控制教学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由于印刷媒介的原因,教师和学生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差距”(knowledge gap)。[3]“在印刷媒介主导的时代,人类的核心智慧和精神精华都在书的世界里。成年人,即受过教育的有文化的人,享受着印刷媒介承载着的人类智慧和精神精华,与没有受过教育的未成年人相比,‘知识差距’何其大矣!”[4]在以印刷媒介为主导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学生要想获得知识,需要向教师请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够比较容易地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地位,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但是,当微博流行于高校学生群体时,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微博的“去中心化”传播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话语中心,教师传统的权威地位已经无法与强大的微博传播功能相抗衡。
微博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校应高度重视微博建设,扬长避短,将其有效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当中。
微博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本体性知识和文化知识,还要具备精湛的微博知识,掌握微博技术,能够熟练使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因此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微博知识培训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专题培训,传授使用微博技术的要领。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座谈会、参加教学比赛、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加强对微博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和使用,与同行分享运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不断总结成功经验,为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对微博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树立起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把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二者平等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微博上每天都会出现各类新事件,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些事件由于受到学生的大量关注、评论和转发迅速成为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大都反映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观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价值多元化时代学生群体真实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善于收集微博热点事件,将其进行分类管理,并有效应用于课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新颖度。此外,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借助微博上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来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从而提升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由于受时间、场所的限制,教师授课重点大都侧重于理论知识,较少关注学生实际问题,所以很难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这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微博的出现和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搭建了一个促进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全新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利用这个有效平台,主动开通思政微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延伸到虚拟世界。可以通过设置思政微话题,引导学生开展移动式学习,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实现学习的无缝对接。[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微博互动交流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尽量少使用一些严肃庄重性的语言,要学会使用活泼欢快的网络语言与学生开展交流,如童鞋、给力、886等。这些网络语言贴近学生,能够有效缩短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收到良好的互动效果。通过微博这种全方位、全天候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舆论领袖,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一般是指在人群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他们大都知识面宽,交际范围广泛,同公众关系密切,在人群中拥有较高声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可以通过选择成为微博意见领袖这一方式。所谓微博意见领袖,“是指在微博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活跃度,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群体,发布的讯息具有较高数量的评论或转发,影响信息的传播与议题表达的人或组织。”[6]“微博意见领袖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大,有时一开口,几分钟内就能吸引上万人的关注、评论、转发,其言论扩散之快、受关注度之高、影响范围之广泛连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难以企及。”[6]微博意见领袖类型多样,根据教育的职业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选择成长为一位专业型的意见领袖,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通过上传、转发和评论,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创设全新的问题教学环境,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虚拟课堂文化。
资源的开放共享既是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要求,又能推动其它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借助微博中的微盘等共享平台,将各种教学案例、哲理故事、励志视频上传至微博平台,供学生下载和使用。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微博上传有价值的文本、图片、音像等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分享情感体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微博资源共享平台的投入与使用离不开一支熟悉微博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微博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把微博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梯队发展模式,深入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形成以科研促教学、教学带科研的良性互动,[8]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面对微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微博技术的优化组合,从而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4-01-1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2]谈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3(11):110.
[3][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
[4]高德胜.“不对称性”的消逝——电子媒介与学校合法性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13.
[5]胡飒.移动式学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54.
[6]生奇志,高森宇.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特征、类型与发展趋势[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81、382.
[7]柳礼泉,丁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80.
[8]张希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