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平
(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张家口 075000)
【文学·语言研究】
《一切经音义》(中)所见阳原方俗词语研究
李启平
(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张家口 075000)
阳原方言口语中鲜活运用的“爽羹味”(爽音[sāη])、“不反百叶”、“黑眼”三词,在唐辽时期《一切经音义》中已有收录,其音义可追溯到中古乃至上古汉语时期。从现代汉语方言词上溯,将活的方言与死的书证纵向结合,沟通古今,可以描写出词语历时演变轨迹。阳原方言中“爽羹味”保留了汉代“羹败为爽”的古义,“不反百叶”是由牛羊等动物反刍情态所做的类比,“黑眼”则与《说文》所记“黡”相关。
《一切经音义》;阳原;方言;俗语词
袁家骅:“方言口语忠实地保存了古词的音义。”现代汉语方言词语考释对于古代汉语,乃至整个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佛经音义是研究古白话词语不可缺少的系统资料。本文所用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收录的词条,是从汉末到唐宋辽时汉译佛经从产生到繁荣成熟时期一千四百多部佛经的难读难解词语,恰是汉语由上古向中古演变,进而走向近代汉语时期,带有明显半文言半白话色彩。至今仍鲜活保存在阳原方言口语中的“爽羹味”“不反百叶”与“黑眼”三词,其渊源可追溯到中古汉语时期。
阳原方言中把食物,包括生食与熟食因时间长变质、衰败而发出的味道叫做“爽羹味”。阳原,特别在西部地区语音上缺少介音[u],且没有卷舌声母,“爽”在阳原口语中音[sāη]。“爽羹味”在阳原方言中是个固定名词:“怨不得好几天一进这屋就有股爽羹味,半天是放的几根白菜烂掉了。”这与《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大般涅槃经》第十卷收录的“口爽”一词相合:“所两反。爽,败也。楚人名美败曰爽。”徐时仪校:“美,似为‘羹’之误。”《广雅·释诂三》:“爽,败也。”《楚辞·招魂》:“露雞臛蠵厲而不爽些。”王逸《楚辞章句》:“败也,楚人谓羹败曰爽。”可见,羹败称“爽”的说法至少汉代既有。
古籍中多有“口爽”一词。《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聘享嘉会,则唯餚饌旨酒……饕淫所阶,百疾所附,味之者口爽,服之者短祚。”南朝求那毗地译《百喻经·愚人食盐喻》:“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爽,差,败。口爽,即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国语·周语》:“言爽,日反其信。”《文心雕龙·论说》:“伦理无爽。”《聊斋志异·促织》:“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爽”都可作“差错、失误”解。《史记·屈原贾谊传》:“爽然自失矣。”《尔雅·释言》:“爽,差也,忒也。”
《国语·周语》:“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唐李商隐《为张周封上杨相公启》:“郭汲还州,尚不欺于童子,文侯校猎,宁爽约于虞人。”“爽”又引申作“丧失、失去”义。
今人常说的“清爽”“爽朗”“豪爽”“心情爽”等则源于“爽”之本义。《唐韵》疏两切《集韵》所两切,音塽。《说文》:“明也。从□从大。”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曰:“大,其中缝光也。”《尚书·仲虺之诰》:“用爽厥师。”《左传·昭公三年》:“请更诸爽垲者。”《傳》:“爽,明也。”《左传·昭公七年》:“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孔颖达疏:“精,亦神也;爽,亦明也。精是神之未著,爽是明之未昭。”朝旦之时,半昧半明,即明之未昭时,故谓之昧爽。《尚书·太甲》:“先王昧爽丕显。”又《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尔雅·释文》:“昧爽,早旦也。”明之未昭则差生焉,阳原方言中的用法即“爽”本义之逆向引申。
众所周知百叶指牛羊的胃。《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宝云经》第一卷收有“百葉”:“牛膍胵也。”《周礼·天官·醢人》:“脾析”,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脾析,牛百叶也。”《仪礼·既夕礼》:“脾析”,郑玄注:“脾析,百叶也。”贾公彦疏:“此用少牢,无牛,当是羊百叶。”《说文·肉部》:“膍,牛百叶也。”徐锴注:“百叶,牛肚也。”段玉裁注:“谓之百叶者,胃薄如叶,碎切之,故云百叶。未切为膍胵,既切则谓之膍析,谓之百叶也。此胃者,而经注何以谓之脾,蓋如今人俗语脾胃相连,故以脾之名加于胃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牛》:“百叶曰膍。”章炳麟《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广东)三州谓牛胃曰胘纲,其下端曰百叶。”阳原方言中很少用“百叶”指牛羊的胃,指称牲畜的胃通用“肚(dǔ)儿”一词。最常见的固定用法“不反百叶”则成为一个表示某种情态的形容词短语,如:“你跟那个不反百叶的能讲出那么多道理呀,别费劲了!”“虽说没念过书,也至于那么不反百叶吧。”牛、羊、鹿、骆驼一类反刍动物的胃有四个囊,一瘤胃,二网胃,三重瓣胃,四皱胃,百叶即指反刍动物的重瓣胃。反刍动物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往往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进行咀嚼再次消化,又俗称“倒嚼(jiào)”。阳原方言口语中的“不反百叶”就用来贬指那些做事一根筋、认死理,缺乏反复考量能力、不明事理的人。当然,相反情况下就叫“反百叶”。如小孙子闹着和奶奶要零食吃,奶奶经过说服,好言哄劝后孙子不要了,奶奶又加上一句:“俺孩比你那个娘反百叶多了。”义为奶奶夸孙子比媳妇经劝导,懂事理,言外之意更是批评了媳妇的一根筋、任性。所以阳原方言口语中“不反百叶”的出现远多于“反百叶”。
文献中多有百叶由牛羊胃的多重形状扩大指物体的重叠状态。唐曹松《江西逢僧省文》:“百叶巌前霜欲降,九枝松上鹤初归。”唐李洞《题晰上人贾岛诗卷》:“贾生试卷惠休装,百叶荷花万里香。”分别指山、花的重重叠叠情状。韩愈《题百叶桃花》:“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张裕《江南杂题》亦有‘红鲜百叶桃’之句。”苏轼《书普慈长老壁》:“唯有两株红百叶,晚来犹得向人妍。”“百叶桃”应是桃花的一种,得名必与桃花繁盛相关。《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秦)自谓本枝百叶,永垂洪晖,岂寤二世而灭,社稷崩圮哉?”“百叶”仍是重叠、繁盛状的引申,可意译为百世长存。
《宋史·宦者传三·阎文应》:“陈氏女将进御,士良闻之,遽见仁宗,仁宗披百叶择日。”“百叶”指历法。
百叶还指称一种传统的豆制品。曾洁编《油料类食品加工技术》:“百叶是高质量的白豆腐片,经精细加工而成。百叶类制品有厚百叶、薄百叶等几个产品,产品含水量一般在45%—60%。”洪深《香稻米》第一幕:“荷香的娘端了三个碟子来,一碟豆腐干,一碟百叶,一碟油豆腐。”百叶亦作“百页”,《抗日歌谣·大慰劳》:“猪肉鸡蛋山样高,百页动担挑。”
在阳原方言口语中用处很宽泛,凡表示相貌、行为、举止让人看不顺眼、不舒服,心生厌恶,不论词义轻重,不论表情态还是表动作都可用“黑眼”。如:这后生长得不黑眼。又:你是专叫人黑眼你,干吗好好地把花瓶砸了!又:你个小黑眼鬼,又来害什么。
明烟霞散人《钟馗传》八回“悟空庵懒诛黑眼鬼烟花寨智请白眉神”,“黑眼”与“白眉”对举,似乎“黑眼”是一个偏正结构。而文中“昔日孙叔敖见两头蛇,犹恐伤人,还要斩而埋之,况此等鬼惹得人人黑眼,个个低头,汝何竟轻轻放过?”又“此人真是黑眼异常,我也不待看他。”又:“钟馗道:‘俺委实嫌你黑眼,不战了,饶去吧。’”“黑眼”都与眼睛无关,而是“看不顺眼”“心里厌恶”义。又下文“钟馗回头一看,黑眼鬼且不论五官不正,四体歪斜,只那一副性情,也与人各别。人说好他偏说歹,人说长他偏说短。遇着斯文人,他故意显得粗疏,遇着豪侠人,他故意妆些萎靡。且本不通文,偏要满口书袋,本未贸易,偏要假充经纪。正所谓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自以为士居之矣”。可见,黑眼鬼正是不仅模样让人看着不顺眼,性情也与常人违背的“好人之所憎恶、恶人之所好”的讨厌鬼。阳原方言中保留下来的“黑眼”正是此义。陕北方言中有“黑眼定心”一说,韩起祥《刘巧团圆》:“我老汉一辈子就懂得大吃大喝,自在逍遥,无忧无虑。有些乡亲见了,虽然黑眼定心,我也不管他。”“黑眼定心”也是看不顺眼,心中气不过,讨厌义,与阳原方言中的黑眼词义相当。阳原人也说“黑眼定心”,如根子没当上村官心里有些不好受,他老子劝他:“不当也好,你没有那黑眼定心法,当了也是麻烦事。”“黑眼定心”通常指下得了狠心,做得了狠事,似乎跟“黑”的“恶毒”义相关,而实际上阳原方言中的“黑眼定心”是使动用法,下得了狠心做得了狠事自然使对方看不顺眼,心生厌恶。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大智度论》第三卷释“黑黡”:“谓面黑子也。”《说文》:黡,中黑也。《广韵》:黡,面有黑子。窃以为方言中的“黑眼”与“黑黡”相关。黑黡指人脸上长了黑痣,是一种皮肤疾病,总会让看了的人感到不舒服、不顺眼。《起世经·地狱品三》:“皮肤缓皱,黑黡遍体。”章炳麟《代议然否论》:“官吏贼民,宦家武断,与岭南人分宗族大小,是为纯白中箸一黑黡。”纯白中着一黑痣,视觉上不协调,清理上不顺畅,自然会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现代汉语方俗词语是活着的语言化石,“爽羹味”“不反百叶”“黑眼”或完全或变化地保存了古词的音义。
[1]王锳.诗词曲语词汇释[M].第二次增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明)烟霞散人,云中道人.钟馗传——斩鬼传·平鬼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0.
Notes to Words of Yangyuan Dialect in Yiqiejing Yinyi
LI Qiping
(Zhangjiakou Radio &TV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The colloquial words“shuanggengwei”“bufanbaiye”and“heiyan”,used lively in Yangyuan dialect were recorded in Yiqiejing Yinyi in Tang and Liao dynasties.Th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of both can be traced back to medieval even ancient Chinese.The Study of modern dialect words can unify the live dialect words and expressions with the dead examples from classical literature,which describes their diachronic changing path.“Shuanggengwei”embodies the meaning in Han dynasty.“Bufanbaiye”comes from an analogy.And“heiyan”is relevant to the word included in Shuowen.
Yiqiejing Yinyi;Yangyuan;dialect;colloquial words
H113.6
A
1008-469X(2014)03-0042-03
2014-02-26
2012年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立项课题《〈一切经音义〉三种本中所见河北阳原方言俗语词研究》(2012D004)
李启平(1973-),女,河北张家口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古白话文献及俗语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