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放之, 梅锦萍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企业用工短缺与结构性失业的深层原因探析
——基于湖北企业的调查
胡放之, 梅锦萍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通过对湖北省6市236家企业的调研发现,当前企业缺工与失业主要是结构性的矛盾,由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所导致,其深层原因包括劳动力供给结构性不平衡、企业盈利能力较差等。解决企业用工短缺与结构性失业问题,应结合社会转型、体制机制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
企业用工; 用工短缺; 结构性失业
近年来,许多企业用工严重短缺,同时求职者就业困难。为深入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笔者走访了湖北武汉、宜昌、黄石、荆州、随州、襄阳等6市,对多个行业、各种规模、不同所有制的236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在调查的所有企业中,缺工的企业高达88.2%,这些企业大多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短缺几乎波及所有行业,特别是以纺织服装、电子加工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以及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缺工率较高,大多在30%左右。缺工企业中,经常性缺工的企业占58.5%;临时性、季节性缺工的企业占30.1%,纺织业、服装业以及餐饮服务业等常态化缺工已成趋势。从工种看,缺工的主要是一线普通操作工及一线服务人员,部分企业也存在技工短缺现象,缺工的企业中缺普工的占比为56.8%,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占比为 37%。
此外,根据对上述6市29家人力资源市场中267名求职者(含往届大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的调查,求职人员找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是就业不稳定,跳槽频繁。被调查的求职者中从未参加工作的占11.2%,曾经在两个及两个以上单位工作过的占54.7%,工作期限在两年以下的占 45.3%。
二是就业意愿与工作岗位不匹配。从求职者意愿来看,管理岗位更受求职者欢迎,希望从事管理工作的求职者(27.0%)多于愿意从事一线工作岗位的求职者(25.5%),然而管理岗位供给仅占总数的 7%,普工岗位供给占56.8%。
另据随机访问的结果,70.5%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本科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其中选择自主创业者占8%),39.5%选择继续深造,如考研或出国,而高校毕业生优先选择的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占70.3%,选择在本省就业的相对较少,说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不定。
上述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用工短缺主要集中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生存环境日益艰难。由于企业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与求职者条件和期望存在较大结构性差异,因此很难留住员工。而对求职者来说,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够,择业期望、薪酬期望却普遍较高,因而跳槽频繁;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低,许多人只能从事低端岗位,与企业所要求的技能素质相差较大,因此员工流失率较大,失业和职位空缺现象并存。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转型期的阶段性特点使结构性失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加,加上企业规模的扩张,各地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虽然制造业极为庞大,多数企业仍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只能吸收大量低技能的农民工。短期内企业缺工可以暂时掩盖农民工中潜在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但从长期来看这一问题会很严重。一是由于企业升级缓慢,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规模太小,无法提供大量适合大学生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的工作。二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日益紧张,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再加上融资困难,部分企业不得不减产、停产,这直接导致企业用工需求减少。三是企业经营方式落后,特别是传统密集型、资源型、订单类的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减少风险,往往采用“订单一来就‘抢人’、订单完成就炒人”的临时性用工模式,拒绝与员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员工缺乏保障和归属感[1]。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仅198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数量就达9 000万人,加上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许多企业技术人员紧缺,青年技工、技师亟待补充,高级技工缺额较大,而大量在中小企业从事低附加值生产的农民工以及下岗职工和部分大学生,因其个人素质、技能、就业观念等原因,不能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实现再就业较为困难[2]。首先,从求职者就业观念来看,大学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既希望待遇丰厚、职业稳定,又希望有更多的上升渠道、发展机会,但这种较高期望与现实选择相差甚远,以致求职者频繁跳槽,宁愿在社会上“漂”,也不愿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就业。这种频繁流动,反映了求职者就业质量低、就业不稳定。其次,部分大学生专业素质与市场要求不符,实际运用能力较差,现有的知识结构、技能素质不适应企业要求。可以说,大学生的失业问题相比农民工更为突出,很多大学生为避免失业,被迫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或选择低就业。这些都使得失业与岗位空缺同时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
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既与宏观经济发展引发劳动力需求不足有关,又与微观层面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因素(如劳动者个人素质、技能、就业观念等)有关;既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因素有关,又与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有着深刻联系。它是各种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在劳动力市场的综合反映。
3.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投资增加,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较快。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劳动力结构无法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求。一方面,当前大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依赖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维持生产经营,对劳动技能较低的普工需求旺盛,甚至还出现争抢普通工人的现象。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中小企业还未完全实现转型升级,对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以及品牌建设的重视度较低,大多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环节,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完全就业的瓶颈[3]。因此,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企业缺工和结构性失业最直接的原因。
3.2中小企业负担重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亦有成长环境不够宽松等原因。而融资难、税负重、利润薄更是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4]。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资信不足,难以获得银行支持,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税负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税负较重,目前在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中,无论企业大小及利润多少都以相同税率征税,从而导致同一种税负对大企业的影响要明显小于中小企业;同时,过多的费用支出,如政策性收费、行政性收费等,也大幅度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导致企业用工需求减少。
3.3教育制度的欠缺
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再加上劳动力市场需求趋于饱和,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却没能跟进,从而导致很多专业人才过剩,人才浪费严重。一方面,许多大学竞相扩大规模,专业性院校想成为综合性大学,教学类院校想成为研究型大学。这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技能大都彼此类似,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适应企业要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长期不被重视,国家对其投入力度小于普通高等教育,从而导致社会劳动力人才资源严重倒挂,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熟练职业技能的高级技工严重不足。
3.4户籍制度的限制
由于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割裂开来,从而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就业机会、发展机会以及受保障程度的差距不断扩大。大城市就业机会、发展机会更多,因而不断吸引求职者涌入大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及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使得他们难以在城市扎根,形成了漂浮不定的“打工一族”。这种状况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并导致结构性失业凸显。
3.5收入分配不公平
我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其中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尤为明显,更糟糕的是从事这些行业的群体逐渐分化并固化,一部分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始终处于收入下层[5]。这种社会阶层的极化效应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影响巨大。一方面,垄断行业以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的 “金饭碗”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大,是众多大学生竞相争夺的对象;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小企业的普通工人干起,甚至有人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出去工作。这种拼爹替代拼搏,被迫选择啃老,即是对当代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真实写照。
4.1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政府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应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应从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入手,一方面应推动与生活相关的新型服务行业(如家庭服务行业、养老服务业以及社区服务业等)的形成和发展,并形成多元化、弹性的就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应大力推动与企业生产相关的科技研发、信息技术、金融工程、产业咨询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以创新研发项目带动大学生就业。同时,要更多依靠税收优惠财政政策等优化就业环境,鼓励劳动者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4.2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贡献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由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利润低,工作环境差,工资水平及福利待遇也较低,因此难以吸引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为此,解决结构性失业,从改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入手,政府应通过税负减免等措施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同时,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提升生产力。只有这类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盈利增加,员工待遇才会提高,对求职者才会更有吸引力。
4.3大力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中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应加速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一是鼓励高等院校深入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与教育;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扩大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三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的培养,着力培养中高级的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培训作用:一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并鼓励企业加强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技术型人才,弥补“技工”缺口,提高人才素质。
4.4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继而引起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之一,解决失业问题应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制度规范、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因此,一方面,针对大学毕业生应建立与其就业特点相适应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等,还应采用激励政策来吸引优秀人才,形成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基层全方位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可能缩小基层与发达地区在公共基础设施等环节的差距,努力优化基层的就业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基层就业。
4.5解决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
企业要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用工管理模式,转变以往依靠劳动力红利赚取利润的观念,大力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合理提高员工收入待遇。需要注意的是,破解用工荒,不仅要不断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同时还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保障事业的建设,大力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得到有效改善和保障,提高城市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包容度,从制度安排上让农民工能够融入城市生活,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流动性,也可以稳定企业人员,保障正常的生产,促使企业发展。这是解决企业用工短缺和结构性失业的重要途径。
[1] 胡放之.“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基于湖北的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12(08):49-52.
[2] 孙晓芳.“用工荒”:劳动力流动的中国样本[J].中国劳动,2013(01):12-15.
[3] 李 钢,梁泳梅.“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会并存[J].中国经贸导刊,2011(07):36-37.
[4] 辜胜阻.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2):18-24.
[5] 胡放之.制度障碍、社会流动性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J].理论月刊,2014(02):157-161.
[责任编校:张众]
AnalysisofUnderlyingCausesofLaborShortageandCorporateStructuralUnemployment-Based on the Survey of enterprises in Hubei
HU Fangzhi, MEI Jinping
(SchoolofEconomics,PoliticsandLaw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enterprises in Hubei,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labour shortage and unemployment are mainly due to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e., the structures of supplies and demands are not consistent. We find complicated reasons behind this phenomenon.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abor shortage and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a comprehensive study is needed including the factor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labor shortag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solutions
1003-4684(2014)03-0005-03
F241.3
: A
2014-04-30
湖北省总工会项目(鄂工办电[2011]39号)
胡放之(1957-), 男, 湖南桃江人,博士,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