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丛枝,张子德,林 杨
(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社会的发展,对当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时代对高校教育赋予的重要使命。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先后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然而却忽视了课程考试改革。高校的课程结课考试并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还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其功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我国的大学考试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上显得比较单一,闭卷考试的课程比较多,而且期末考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绝大部分,一次期末考试就基本决定了学生这门课程成绩的好坏,这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就为了期末考试能够通过而学习。于是就催生出了中国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在课堂上只顾抄笔记,考试前抓紧背笔记,考试后基本全忘记。这种考试前突击记忆的方法,虽然可以短时间记住大量的知识来应对考试,却无法做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无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1]。所以,我国的考试制度和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针对社会发展需要而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所以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传统的考试模式往往更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践技能方面的考核内容较少,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运用及创新水平,这种考试形式也会让学生误认为学习是为了通过考试。考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不仅影响着学生如何学,也会影响着教师如何教。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2]。
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感到迷茫甚至厌学,缺乏学习兴趣,丧失主动学习的动力,寄希望于考前的突击[3]。单一和无挑战性的考核形式会使得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除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外,良好的考核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关注、理解和运用。另外考核形式应扩大涵盖面,包括出勤、课堂表现、理论知识考核、实验动手能力、技能考核等方面。精心设计考核形式,既能加强对这门学科的关注,又使学生在浓厚兴趣中掌握这门课程。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及积极探索者,实现对知识由“学会”转变成“会学”,进而“会用”。
合理的考试制度和全面的考核内容,能综合检验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等,可以良好地发挥考试“指挥棒”的积极引导作用,综合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教学改革得到发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证[4]。
与小学和中学的提高分数、提高升学率的教育目标不同,大学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大学教育应以发展能力为主,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专业知识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把理论知识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这种应用程度的高低才是衡量是否真正掌握这种技能的根本[5]。因此,我们的教学和考试目标要把“应用”放在重要位置,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都应注重考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等。
我国大学传统的考试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闭卷考试,二是开卷考试,三是论文形式。其中,闭卷考试占大多数,尤其是必修课常采用这种形式,一些非必修课和专业课更多采用开卷考试或论文形式。但是,这3种考试方式各有利弊。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试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试题大部分是客观题。当然,这种形式相对来讲评分比较客观、公正,教师容易批改试卷,特别是一些基础课,如数学、化学、英语、计算机等,大量考题都是客观题。
但是闭卷考试往往只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并不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尤其是专业课程。专业课作为应用型学科,本身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生除了掌握本门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应能够结合社会和生产实际,自己分析、解决一些问题,并能够有创新的能力,以推动社会相关领域的发展。而闭卷考试,使许多学生在学习和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背书和背课堂笔记上,而忽略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考试结束后,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往往很快就被忘记了。因此,闭卷考试尤其是以客观题为主的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容易使学生滋长投机心理和浮躁作风,使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开卷考试也是大学里一种常用的考试形式,尤其是专业课考试。学生可以带着参考书和笔记本去参加考试。相对于闭卷考试的试题,开卷考试的题型往往以问答和论述题为主,其优点在于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为考试内容需要围绕教学大纲及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只要记好笔记,就能轻松应付基础知识的内容,这样基本知识和理论难以考查。而且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事先知道开卷考试,往往不会认真主动地学习和复习所学课程的内容,更多地依赖从书本上“抄到”的内容来达到及格,只是为了考过而去复习和考试,达不到知识真正意义上的融汇贯通。
一些业务素质课往往更多以论文的形式结课,老师给出相应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优势选择题目。这种考试形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基本体现自身的总体水平。
但是,这种考试形式会让学生忽略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不能从论文中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基础知识是学生是否能够成才的基本前提,因此任何一种考试形式都不能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检测。而且,课下完成论文,难免会有学生敷衍了事,有的学生直接抄袭相关论文,这样就达不到考试的目的,反而养成学生弄虚作假的恶习。教师在评分的时候,主观性比较大,缺乏评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大学课程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3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
上面分析的大学常采用的3种考试形式,往往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测试,而忽略综合理解或创新能力的考察;或突出综合运用能力考察而忽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其弊端更大。
专业课程往往涉及面较宽,内容较丰富,与实践环节联系较多,教学的目的应该更注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只注重于理论的条条框框和公式、概念的记忆。有的条文、规则、公式等也没必要要求学生都记在大脑中,只要在应用时能够正确利用文献检索工具就可以了。
针对过去几年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考试的试卷形式和试卷结果的分析,发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对该专业的专业课程教育形式和内容、以及考试方式都提出了改革意见。考试的重点除了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要考查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希望通过考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果蔬加工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粮食加工工艺学》、《食品贮运学》等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
过去教师尝试过“一张纸开卷”的考试形式,考试允许学生带一张A4的纸进入考场,学生可以在考前把自己有用的信息写在上面,考试过程中作为参考。但在考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学生将内容缩印在一张A4的纸上,这样纸上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一些知识掌握不太牢固的学生把基础知识打印在上面,考试倒是能够通过,但其实基础知识还是没有掌握,而是“抄过”的;二是不能保证学生只有一张A4的纸,一些学生在身上携带多张纸,参考完一张再拿出另外一张,所以允许学生带部分参考资料的方法也完全变了味,几乎变成了完全开卷考试。
后来,教师选择《果蔬加工学》为试验课程,采用“二合一”的形式进行考试,即一半开卷一半闭卷的形式。根据学校目前的考试方式:总分100分,2小时完成,所以确定本课程期末考试的50%的分数考查的是基础内容,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简答等,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时间为1个小时;另外50%的分数主要是能力的考查,题型主要是论述题和设计题等,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时间也是1个小时,要回答好这种题目,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还需要阅读一些教师提供及自己查阅的该课程比较前沿的资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印刷的时候,闭卷和开卷考试的内容分开;考试的时候先进行闭卷考试,与平时的闭卷考试一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题,时间到后把闭卷考试的试题和答题纸收上来。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稍微活动一下,同时准备好后一段考试用到的资料,然后把开卷的试题和答题纸发给学生,进行开卷考试,也和平时开卷考试一样,学生可以参考手头上有的资料完成这部分的试题。
这种考试采用了2种方法,即开卷和闭卷同时进行,这样,2种考试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互补,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和能力都可以体现出来。
这种考试形式在第一年实施的时候,刚开课的时候就告诉学生采用这种形式结课考查,学生有些紧张,因为以前从来没采用过这种方式,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无从下手去学习”、“哪些东西需要背,哪些不用背”、“考试的题目能在笔记或书上找到答案吗”等等,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我发现考试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记住基础知识,又要把基础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要把考试这个“指挥棒”的作用正确发挥。
这种考试形式改革也使任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对讲课内容进行适当改革,需要更多地把生产实践和该专业的发展前沿内容带到课堂上,平时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帮助老师进行科研研究,使学生将所学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同时教师对实验和平时考核进行了改革,增开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把实验教学与生产需要相结合;在平时给学生选一些内容,让他们写一些论文、设计或进行一些调查,结合课堂出勤及表现,综合评定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判依据。经过5届的实施,这些综合改革带来了显著效果。
第一,考试成绩的分布更趋于合理。虽然这样的考试和以前的闭卷考试有很大的不同,试题的范围、难度和深度都较闭卷考试有所增加,与往年的考试成绩不能直接比较,但是成绩的分布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的。70分到90分的学生占大多数,不及格的学生仅是极少数。
第二,通过往届学生的反馈,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形式让他们平时花费在这门课上的时间更多了,因为需要学习及掌握的知识面更宽,他们会更关注该学科的前沿知识,而不单单是背笔记了。
第三,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因为改革了实验教学方式,利用实验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这种考试形式,在监考时会给监考老师增加工作量,相当于进行了2次不同形式的考试监场;而且判完卷子需要分别统计分析,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也增加了。
到目前为止,这种考试形式已经进行了5年,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有了大幅度转变,他们觉得这种学习形式给了他们更多的空间,不仅仅是应付考试了。
[1] 左颖.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思路及其制约因素[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83.
[2] 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3] 刘素一,薛勇.大学考试形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57-58.
[4] 王志跃,杨海明.高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08,12(6):84-86.
[5] 张国昌.关于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99-103.
[6] 张慧.改革考试内容注重能力培养[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