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居华 1956年生。自幼临池,数十年不辍。八十年代初,师从萧平先生研习书画及书画史论与鉴赏。书法作品数次在全国、省级展览中获奖:首届“爱国杯”海内外书法篆刻大奖赛优秀奖(1987年)、江苏省书坛新人作品展优秀奖(1992年)、江苏省第二届企业文联书法展草书金奖(1998年)、中国文联、中国书协“重铸辉煌”书法精品展草书金奖(2000年)、中国石化第五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隶书银奖(2008年)、中国石化第六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行书银奖(2013年)等。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出版《史居华书画作品集》、《史居华书画集》,举办个人书画展两次。编著或助理编著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艺术评论四十余篇。曾任《华人时刊·东方艺林》执行主编。现为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长江书画研究院秘书长。
这是居华第一次个人的画展,我们认识已经三十年了。人生三十年非常快。居华不是所谓的科班出身,他当过兵,也当过工厂的宣传干部,做过杂志编辑。他对于书画的学习,最早是从书法开始的,我认识他的时候就觉得他的书法已经写得不错,但是没想到他还会由书法再进入画。
按常规来讲,书法是中国绘画的基础,有了书法的基础,中国画是很容易进入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所接触的有一些书法家,他画画的时候很难进入,难点是不能把书法中的优势转化为绘画的优势。当然有一些悟性高的人,就很容易把书法转化为绘画。中国画和书法同源同法,中国画也叫写意画,写意画其实是半抽象状态的。有人讲画都是很像的,怎么叫半抽象呢?山水画中有皴法,大自然中间有皴法吗?没有。把大自然中我们看到的形象用皴、擦、点、染反映出来,用一些笔墨的符号表现出来,就是一种抽象。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从图像中抽象出来的,绘画也是,而且抽象的方式都是一样的。我们在写草书和画大写意的时候,感觉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这样一种悟性把书画交融在一起。傅抱石先生说中国的绘画是诗、文、书、画、印的交响,是世界上其他绘画所没有的。潘天寿先生说中国画是一种综合艺术,也就是诗、文、书、画、印的合体,这是中国书画一个正道,一个规律。我觉得居华最可贵之处是,他走的是学习中国画的这条正道。我们看他的作品中,从书法上来讲,楷书、隶书、行书,甚至章草、大草都有。他的书法和他的人很像,他在很多方面都进行学习和探索,但是不摆在脸上,不张扬。他的山水画的进步,我觉得很快,两年前他还比较生疏,近两年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这个进展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经常看我画画,看是很重要的。看的时候也会做一些交流,有些要点我会跟他讲。第二就是他踏踏实实去临摹。他的画里面有很多石溪的东西,远远看过去,已经靠的很近了,非常不容易了。钱松喦先生在他早年的时候,从他老师那里借到一张清初大画僧石溪的画的照片,临了几十遍。他晚年到石溪曾经生活过的牛首山看了一下,为什么石溪画中的线条是带波动的呢?原来牛首山有铁矿,铁矿石的风化形成石头的表面扭曲不平。所以他早年时候临摹石溪的画,到了晚年才有这些领悟,多么不容易啊。大画家像钱松喦先生就都这样潜心、一点一滴慢慢学来的,我觉得这样的学习、进步方式,在居华身上已经体现出来了。他真正画画的时间,我大概算了算,就是近十年之内,而且只有一小半时间画画,近几年才稍微画得多一些,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准,非常不容易。中国画是综合的艺术,非常讲究诗、文的素养。唐朝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的精神和中国画的精神是相互交融的。读诗、文,甚至自己作,都会跟书画的境界合在一起,这是中国画的一条学习和进修的正路。学习中国画,不要企图找什么捷径,要从临摹开始,学习、掌握传统技法。我常对一些年轻的画家说:你要好好临摹啊!他却想,临摹我要画到哪一天,什么时候才能临摹出来啊。居华就不是这样,他年龄也不小了,也五十多岁了,照样临摹古画、临碑贴。林散之七十多岁还将临帖当作“日课”,这叫温故而知新。不断获取营养,才能不断支出。我们现在一些画家不断支出而不补充,脑袋就空空如也。我们要从前人那里多多地补充营养。所以我觉得居华的书画展览,是他几十年来努力的收获,我看到他展出的作品很开心。他完全地、潜心地关注艺术的发展,了解并把握艺术发展的本质规律,沿着这条路,并不张扬的、默默的、潜心地做,他才会让大家有突然的惊喜。他的书法,在南京甚至在江苏,可以排在很高的层级,不是以有名或者没多少名来评价,而是从艺术的本体来评价,这是最公正的。他的山水画,不但起步了,而且形成了他第一阶段的基本形态和风格。风格也像他的人,不张扬,偏含蓄。所以我祝他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发展,他的发展也是可以期待的。
(———摘自萧平先生2013年8月20在史居华书画展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