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增强煤矿企业采煤单位工效,构建合理化模式是极为必要的。文章从系统角度对我国煤矿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如何增强采煤单位工效的策略进行分析与讨论,并为煤矿企业生产管理研究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的框架和模式,同时也为今后企业管理水平稳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煤矿企业;采煤单位工效;模式构建;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T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9-0080-03我国煤矿企业在矿井开采生产系统中往往包含提升运输系统、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安全监测控制系统、综合防尘系统、灌浆防灭火系统、通讯系统和洗选系统等的。该生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构成存在相互束缚的关系,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集合体。煤矿矿井开采生产的方法是指以上综合系统能够结合具体的开采工艺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内形成相互配合的关系。而不同的开采工艺和不同的矿井井巷布局设计二者组合形成各类不同的开采方法。不同的开采方法,实际生产中所能达到的采煤单位工效就会有所不同。那么,如何增强煤矿企业采煤单位工效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涉及直接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此,构建合理化的模式来增强煤矿企业采煤单位工效就非常必要了。
1 增强煤矿企业采煤单位工效的合理化模式构建
1.1 改善生产工艺激励机制
在煤矿企业采煤生产中应用高新的科学技术可增强采煤单位工效。首先,需要在开采过程中对存在不合理生产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基于开采生产安全性、合理性、高效性、节约性四项原则,制定能够符合于现场生产需要的改进办法和具体要求,就矿井巷道的开采爆破、钻孔装药的形式、喷浆的操作距离、支护的形式要求、生产调度等多项生产工艺。例如,现场使用的耙装机和掘进迎头的操作距离本来在7米到35米之间,为了减少耙装机向前行进的挪转次数可以将这一距离改为5米到45米之间,这样做的好处还有降低生产人员的生产劳动量、减少部分生产环节,节约出来的时间即可被用在开采施工当中,既达到了安全生产的要求,也满足于增强煤矿企业采煤单位工效的目的。另外,掘进迎头需要针对冒顶问题做专项的防治方案,相关地测人员需要对即将经过的断层段和破碎带严格评测和预报,各个生产队应根据预测报告结果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开采工作面要强化对顺槽隔板的管理,尤其是密集支护和支护柱子的编号管理,支护柱子未见底的需要“穿鞋”,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断梁和折柱的问题,针对开采工作面住户构造设计要细致分析和判断,提升开采工作面耗材的资源回收率。开采生产要强化成型模式的管理,节约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采煤单位的工效。那么,如何提升开采工作面的回采率呢?
(1)开采工作面的支护设计需科学的论证,每一循环的安全生产都应依照规范的作业循环进行,每个工区的生产队伍配备跟班管理人员、安全监督人员和资源领导小组成员共同配合现场监督检测管理工作;(2)开采工作面经过断层带要预先制定好处理断层带的专项措施,尽最大可能降低底煤生产带来的风险。经过滑层带或冲刷带要提前做好顶板维护工作,架设支护后方可剪网放煤。加强对地质预报工作,方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开采生产;(3)开采工作面的开采设备维修与保养要到位,定期组织安全监督小组成员对指定的大型设备进行现场检查,确保开采设备完全,开采生产率达到最高的标准;(4)强化对支护结构的检查力度,保证支架放煤工作系统的完备。每个工区生产队伍都应该响应项目管理,建立自己独立的支架检修规定,确定检修班的工作时间,确保生产过程出现如尾梁损坏等情况要及时抽换和检修,小型构件则可由值班放煤人员进行抽换或检修;(5)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放煤。开采工作面的煤层顶板所受压力较小、煤质较硬、冒落性较差都会导致放煤不顺的问题,应用煤层注水或架后放震动炮可将煤层人为松动,同时也强化了对煤矿工作面顶煤压力的监测;(6)上、下工作面端头的支架构造完毕后及时剪网并放煤,尽量避免上下两个工作面端头支架顶煤的过多损失;(7)放煤工序要合理,必须严格按照多轮均匀放煤的原则进行,如出现矸石含量超出三分之一立即停止放煤工作。顶层煤厚度过大,垮塌的顶煤分由2至3次放煤结束,开采工作面的放煤则从其中的一个端头或中部按照顺序向另个端头进行。每一道放煤工序当中,应尽量控制各个支架放煤量保持量的一致;(8)保证科学合理的放煤步距。尽量保证放煤步距和顶煤冒落的步距一致性,如不一致将不利于提高顶煤回收率和降低矸石的混入率。
因此,规避矿井采煤生产中一些不合理工作环节对生产工效的束缚,深入优化开采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可达到提高采煤单位工效的目的。
1.2 合理的人员工休轮转制度
笔者认为,诸如很多煤矿企业对生产工作“三班倒”和生产人员连班上岗等情况应坚决抵制。“三班倒”会造成生产生产人员劳动强度过大,甚至于在某些工作岗位中会出现一人顶多人的现象,虽然表面上看似工作效率会有所提高,但实际上,长期以往会造成部分生产人员的工作量陡增,疲于奔命的结果是生产安全和工作效率均无法得到保障。生产人员连续上岗,严重占有休息时间,表面看来生产人员之间相互调班或换班,每人的工作总时间并未缩减,但是生产人员连续工作势必会造成不具备充沛精力、体力,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长此以往导致惯性疲劳,将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同时采煤单位的工效也将大受影响。我们都知道,煤矿企业的采煤生产工作连续性比较强,生产作业人员具有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精神气才能在生产期间完成好生产任务。为此,企业有义务以生产人员为对象建立合理的人员工休轮转制度并监督执行,让生产人员以正常生理规律做好工休轮转是提高采煤单位工效以人为劳动主体的合理化模式构建的又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1.3 完善企业的分配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工薪分配体系是完善企业分配制度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工薪分配合理与否将对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职工积极性高涨,工作效率就会随之提高,实则必然。笔者认为,完善企业的内部工薪分配体系,要落实以安全生产管理、生产质量标准和责任成本经营作为基本考核内容的“一酬多挂”绩效工薪分配办法。各基层单位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内部市场化运作,相关经营活动实行有偿服务。各项投入成本的费用指标实行定额管理,月底按照产量予以结算。同时,积极鼓励基层工区队、班组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修旧利废等办法,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工效。
2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采煤单位工效的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来实现高效生产、优质生产,最终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工效的目的。煤矿企业开采生产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在生产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想要提高采煤单位的工效首先应该从分析基本系统着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讨论改善生产工艺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人员工休轮转制度和完善企业的分配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旨在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思平.江南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J].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3).
[2] 梅态.产量上升成本降低——正阳煤矿实行浮动工
资见成效[J].中国劳动,1981,(9).
作者简介:程龙(1986—),男,吉林榆树人,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吕家坨矿业分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采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