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兰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进行到何种程度,有效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
一、用教材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点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據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搬进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教授三年级第二学期“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及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部署去呈现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是在介绍了圆的半径和直径后,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拿出学具(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圆纸片)进行操作,在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猜测、画、量、折、比较等方法来探究圆的奥秘,从而发现了: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圆是一个对称的图形等。而猜测、画、量、折、比较等方法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学生有能力发现圆中的新知。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以往的学习活动中,已经积累了广泛而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进入学习活动时,这些背景知识和经验是新的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时,应更好发挥和调动学生原来的知识和经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精心创设情境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往往会将数学课上成口语交际课,失去了数学课的“味道”。这种现象若任其自然发展,不仅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还会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如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不仅对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我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剪拼法转化成长方形。学生操作后,有的发现了一种转化方法,有的找到了两种,有的甚至找到了三种,我都一一进行了肯定表扬。再引导学生找出转化后的长方形长与宽同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学生水到渠成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在质疑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三角形剪拼成长方形等。通过这样的动手探究,学生总结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尝到了发现知识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思维得到了发展。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