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实问题①

2014-03-30 19:23:45彭玲芳曹庆荣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中职技能

彭玲芳,曹庆荣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实问题①

彭玲芳,曹庆荣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在现代经济、教育、社会变化的驱使下,激发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建立立交桥相互衔接,构建新型的现代职教体系已成为一种必然。通过分析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迫切的现实问题,学生方面:生源危机不断加剧,认同危机逐渐加深;学校方面:对自身定位模糊以及专业设置契合度差,据此结合现实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技能

1 中高职衔接的背景

1.1 现实背景

1.1.1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产业转型升级,企业门槛提升,对技能人才的学历、技能水平和素质结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高职高专学历成为起步价。

1.1.2 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1.1.3 社会需求的变化

对于学生来说,更愿意接受高层次的教育,这对自身以后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对于家长来说,更希望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都存在一种让孩子继续升学、获得更高层次学历、掌握更多本领的愿望;对于企业来说,更渴求优质员工,对员工能力、素质的要求提升。

1.2 政策背景

在现代经济、教育、社会变化发展的驱动下,迫使中高职寻求衔接,创建新型现代职教体系成为必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中高职衔接由浅入深发展。1994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第39号)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1999]第4号)提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这加快了中高职衔接的步伐。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第16号)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中高职衔接的内容,使得中高职倍加重视。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要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这对中高职衔接具有指导性的意义。2012年6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积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这使得中高职衔接更加深化。

2 中高职衔接陷入的主要困境

2.1 生源问题

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期盼,这导致社会上仍有大量家长和学生崇尚“学科本位”,他们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是差一级的教育,当孩子从高职院校毕业后当个工人,不够档次,有损面子。只有在普高、本科学校中学习才是学生真正的追求,这才符合“学而优则仕”的理念[1]。此外,加上高校大量扩招,导致了“普高热”的出现,当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之时,必然会造成高等职业院校中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剧烈下滑。为了挽回这种局面,高职不得不降低录取标准,最终带来的是生源质量一般、素质一般的后果,如此则造成了衔接所期望的价值的失落[2]。

2.2 认同危机

部分进入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很多时候处于犹豫和迷茫、无奈与失望的情绪之中,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缺乏职业发展的准备心态与职业发展的能力。职业生涯发展的被动反过来加重了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3]。据有关数据显示,认为个人能力不足和缺乏求职技巧是最大的困扰的人分别占29.4%、19.1%。

2.3 定位认识模糊

虽然中高职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存在着诸如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层次性等共同特点,但也存在着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不同的差异。目前许多学校对中职的培养目标和高职的培养目标的区别并没有准确定位。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若是都把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仅仅是学历的高低,没有本质的不同,就彻底失去了“衔接”的基础。最终中高职毕业生不仅在市场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会衍生出更多衔接的问题。

2.4 专业设置不完善

中高职专业设置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目录,中高职专业的名称、分类、要求等也都很不匹配,导致很多中职学生因在高职专业中找不到对口或相近专业而不能报考,被迫放弃升学选择。

在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新增专业85个,从原目录中删除专业22个,专业(技能)方向(即原“专门化方向”)由原来的470个增加到920个。而现在所用的2004年修订的高职专业目录分设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4]。中职的专业数量多,专业分类比较细,而高职开设的专业并没有和中职教育的专业大类相对应,口径也相对宽泛,两者的专业设置不匹配。因此导致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和衔接性比较差,出现严重的重复或断裂的现象。

3 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3.1 拓宽招生渠道

一是根据现有高考的招生方式,地方有权在高考后,以部分高考科目成绩为基础,加试部分技能内容,作为高职学校招生的依据,选拔有职业教育潜能的高中生。二是单独招生。对那些教学设施基础条件好、招生规范、社会影响好的学校,鼓励更大范围内给予单独招生权。三是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单招。此种招生主要以技能考核为主,这将把更多的中职毕业生输送到高职学校。四是五年一贯制招生。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是学习知识、掌握职业和生活技能的最佳年龄段,容易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种学制安排可以通过在连续的修业年限内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教学各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减少了课程的重复,提高了教育效率。五是综合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即考察学生中学阶段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由学校决定是否录取,这种招生方式比较适用实际招生困难的专业。比如说煤矿等艰苦行业的专业。六是对高技能人才的招生。通过技能大赛或是顶岗实习,可以尝试选拔获奖中职生免试进入高职学校。

3.2 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还要加强自身基本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学校应调研市场需求,开发市场需要的专业,充实发展特色专业,把专业办成学校的“品牌”。此外,要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技术竞赛活动,表彰职业院校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3.3 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职业自我概念

针对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加深,要使学生能在这无边界职业时代获得竞争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自我概念已迫不及待。舒伯(super)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将个人自尊、个人能力、个人潜能、对自己认识的明确性、和谐性、发展性等都包括其中。这种自我认识,会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促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学生自我概念的明确将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持续推动力[5]。无论学生处于中职教育阶段还是处于高职教育阶段,都要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积极的职业自我的概念。当他们在中高职阶段进行学习时,或许是因为没有竞争上本科,或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无所事事习惯的沿袭,使他们遭受老师家长不同的评论,接受到不同含义的眼光,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从而使得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行为的持续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影响他们的职业竞争力,所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自我概念,有利于学生从中职教育阶段“健康”地过渡到高职教育阶段。

3.4 有效协调专业衔接

围绕地方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推动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结构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淘汰一些不适应产业和行业发展的专业。基本形成各个职业学校都有特色专业和骨干专业,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顺应时代潮流的热门专业,从而使职业教育形成错位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专业设置应遵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要求,在中、高职专业衔接环节可以采取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相近对接,可以理解为专业对专业的对接,如中职教育中的商务英语与高职教育中商务英语的衔接;第二种是拓展对接,可以理解为专业对专业小类的对接,如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与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衔接;第三种是宽口径对接,可理解为专业对专业大类的对接,或是专业与专业群的对接,如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类所有专业与高职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对接[5]。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式对接,利用各自优点,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更熟练运用所学技能,同时也能增强人才的适应性。

4 中高职衔接的整体期盼

在无边界的职业生涯时代,职业竞争力的获得不仅仅只和能力本位教育密切联系,还贯通关键能力和软技能。Venter曾经指出中国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关键思考”和“软技能”,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他建议中国的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弹性”等软性能力[6]。无论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还是中等职业院校学生,除了需要获得专业技能外,还需要获得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用技能,以增强长远的发展后劲,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变化[7]。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和高职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学制的简单组合,它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教育体系,需要方方面面要素的有机组合。实行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1]张天蔚.托起职业教育的明天—“2005上海中华职业教育论坛”论文汇编[C]//朱 强.高级技工的社会需求与成长现状的矛盾分析与思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金 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王 琦,陈云涛.文化自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6.

[5]管 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12.

[6]郭志文.提升就业能力:一种人力资源发展观[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5):4-8.

[7]王晶晶.基于无边界化的就业力模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28-29.

(责任校对 莫秀珍)

G710

A

1674-5884(2014)06-0132-03

2014-02-18

彭玲芳(1989-),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中职技能
高级技能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ViVi美眉(2021年5期)2021-07-08 17:57:04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ViVi美眉(2021年6期)2021-07-08 13:01:06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青年心理(2021年29期)2021-05-23 13:29:44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数据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