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雪,汪结明
(湖南科技大学 a.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b.生命科学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高校突发事件及其舆情传播特点分析①
李瑞雪a,汪结明b
(湖南科技大学 a.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b.生命科学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新类型、成因从7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舆情传播特点进行归类总结,初步探讨了有效管控突发事件的方法。这对于高校管理者系统地认识突发事件,掌握其舆情传播规律,及时化解,突发事件正确引导舆情,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人为的、自然的或社会政治原因引起而突然发生的,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稳定造成重要影响的高校内部事件[1]。高校历来都是突发事件频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多发态势,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这对于高校广大教师以及管理者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信息沟通渠道越来越便捷[2]。突发事件的舆情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并加以强化。这些重大突发事件扩散传播极快,容易被新闻媒体、社会大众、广大师生所关注。因此,若舆情没有得到准确、全面监测,或这些舆论与信息管理引导不及时、不细致就有可能加大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难度,稍有不妥还会加剧矛盾、扩大事态,其后果不堪设想。故理性分析研究当前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类型及其成因,把握其舆情传播特点,是新时期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必要课题,这为高效管理者系统地认识突发事件,掌握其舆情传播规律,进一步将突发事件及时化解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舆情引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同时,这对于创建安全、和谐的高校学习与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当今社会的纷繁复杂,高校作为其中的一个单元,其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高校已不再是象牙塔中单纯的那方净土。故而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多发,且成因复杂,并出现了许多新类型。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性质的总结与分析,其成因主要表现在如下七个方面。一是民族与宗教冲突、国际政治与经济局势的不安定,尤其是引发的政治、军事类事件对高校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导致高校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如非法游行集会、罢课、政治运动等[3]。二是由于高校的大扩招,师生人数快速成倍增长,校园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日益加大,高校各类重大治安类事件或公共安全事件突发,如师生人身遭受意外伤害、校园暴力冲突等事件。三是公共卫生导致的重大突发事件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四是不可抗力导致的自然因素及环境恶化引起的如地震、洪灾、火灾等自然灾害;五是由于教学管理环节出现管理不善、泄密、违规操作或学风师德问题等引发的重大突发事件。六是因为人际关系、家庭环境或者心理疾患等导致的各种事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突发事件中的学生很多都认为父母离异对自己的影响巨大,因此应该引起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七是因为信息安全管理不善而引起的因网络舆论而引发的重大突发事件。以上这些新类型表明如今高校存在突发重大事件的风险。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加强舆情监测和正确的舆论引导,有效规避这些风险,确保高校安全和谐稳定。
在以往舆情传播凭借传统媒体的时代,高校管理部门掌握着校园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主导权,而现在,由于高校管理者已不再是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主导者,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大大削弱了高校的管理者作为“把关人”的功能[4]。在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中,大学生既作为信息接收的客体,又是网络信息传播者,他们可以通过以下媒介进行舆情传播:社团、社区吧、微博、飞信、QQ、微信和校园BBS等各种新媒体工具。
(1)校园贴吧。目前高校社区贴吧是高校舆情传播的信息发生源,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社区贴吧很少受到学校的控制,论坛中的网友身份大多不真实,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宣泄,另一方面社区吧不像微博一样更新快,周期短,信息容易一闪而过,帖子只要能得到多数人的关注,就会留在前面,不会沉底,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5]。
(2)微博。微博已经成为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主要媒介,较之于贴吧,微博在引导舆论方面更能释放正能量,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认识突发事件,化解舆论的负面影响,另外对于微博有正规的监管体系,更加强调信息真实可靠,信息即使被发布者删掉也可以追溯,这样在极大程度上避免和压制了谣言的散播[6]。
(3)微信、QQ、飞信在传播舆论方面不像贴吧、微博那样基于公众大胆发表言论,他们依托好友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在舆论传播方面受到顾忌很少产生负面信息。
(4)电子邮件。E-mail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和运营也是很广泛和成功的。它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威力也不容忽视。通过发E-mail不仅可以进行个人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运用群发软件同时向多名用户传递信息。
(5)学生社团和寝室。社团是大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地方,一个社团可以聚集全校各种专业各个学院的学生,他们可以同时借助网络媒体进行舆论传播。而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地方,一些焦点话题他们最喜欢在饭后休息前在宿舍讨论。这两种场所的信息扩散也是不容忽视的,要根据不同传播媒介正确地进行待舆情引导[7]。
在新的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和表达比起一般舆情来讲速度要快,呈现出高效快捷的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活跃,行动积极,热衷于对社会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其群体居住比较集中,经常接触网络,空闲时间相对多而集中。一些高校突发事件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迅速地报道扩散,师生们在第一时间内就获知突发事件的信息。
目前的媒体传播具有报纸、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信息表达形式多样,支持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传播,可以采用“文字+视频”、“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字+图片+音频”、“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多种随机排列组合方式来完成,信息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网络传播的内容,这种信息表达的立体性大大增强了突发事件的直观性,吸引了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高校突发事件[8]。
大学校园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体日益丰富多样,传播方式也呈现立体化,这就导致了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内容也是越来越复杂,涉及的范围之广给高校管理者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其舆情传播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就业、情感、心理、各种自然灾害、犯罪、自杀等各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事件[9]。如2002年的非典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的刑事案件、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8年11月14日发生在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学生宿舍楼的火灾,2012年9月的长沙钓鱼岛事件,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等多起突发事件,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影响。尤其是这些突发事件的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快速的传播速度以及社会影响力应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大师生的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重要变化。当前的媒体传播环境具有反应及时、开放自由、广泛参与的特点,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主体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舆情传播传播速度快捷迅猛,呈现“涟漪式”扩散效应,表达形式的立体化,多样化,传播内容的复杂化,所有这些使得高校舆情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新态势[10]。因此,创新舆情管理的新方法,加强对突发事件舆情的正确引导,建设业务素质过硬的高校舆情管理团队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指导者,在高校危机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有效阻遏高校突发事件的基层防线。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其中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7]。能否正确引导、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舆情,是对辅导员综合能力的考验,是检验辅导员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对于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和处理能力。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水平关系到高校治校能力的高低[11]。面对传播方式的新变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化,高校管理者应认真分析突发事件的成因,加强引导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研究科学决策的方法,制定更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确保高校的安全、和谐与稳定。
[1]卢艳荣,金天星.大学生舆情传播特点及其干预策略廊[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11-113.
[2]张 彦.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J].消费导刊,2010(4):157-158.
[3]郭 峰,刘彩生.论高校微博舆情传播路径及引导控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1):189-191.
[4]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154-159.
[5]王怀民.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J].中国教育报,2009(2):25-27.
[6]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93.
[7]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6):104 -108.
[8]周 旋.论微博客的新媒体特征[J].新闻传播,2010(2):46-47.
[9]喻 健,唐亚娟.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与舆情监测[J].新闻爱好者,2011(9):23-26.
[10]宿一兵,彭 英.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探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9-32.
[11]江雪芳,俞 圆,尤海燕,等.高校辅导员危机管理能力构成及培养[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32-36.
(责任校对 莫秀珍)
G640
A
1674-5884(2014)06-0111-02
2014-02-24
湖南科技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项目(13D01)
李瑞雪(1981-),女,安徽界首人,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